「本文来源:未来网新闻」
守护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作者 | 猪妈妈
五岁孩子超迷地铁,每周末要父母陪坐一整天,企图坐遍全上海,应该支持吗?
前阵子,知乎上一位家长这样提问,结果众多网友却被评论区另外一位妈妈的做法惊艳……
女儿十分痴迷地铁,妈妈耐心地陪伴女儿,还给网友们贡献了上学路上坐地铁不无聊的思路:
孩子2-3岁时,她们用坐地铁的时间一起观察统计:
“哪一站上下的人比较多?”
“哪一站两侧门都会打开?”
“哪一条线路最长,哪一条线路最短?”
待孩子大点,她就带孩子在观察统计的基础上分析:
“为什么华西坝上下的人多?——因为这一站有很多医院。”
“为什么天府广场会开两侧车门?——因为是换乘站,人流量很大。”
另外,她还会和孩子在观察结果上做一些有趣的小推理,比如,“车厢里穿校服的哥哥姐姐是哪个学校的?”
她们会根据地铁线路去推理判断,然后再看校服进行确认。
孩子识字后,她又带着孩子认地铁线路图,做线路规划:
一起去坐特殊的地铁线路;
思考“为什么机场专线座位设置跟一般地铁不一样?”
“为什么地铁会修到地面?”
……
甚至,帮孩子向地铁君发问;
和孩子一起研究成都地铁规划图;
从地形图、城市发展策略角度去探讨地铁路线规划背后的逻辑。
看完这个妈妈的做法,评论区惊呼:
“天啦,也太会教了!”
“这样教育的孩子肯定爱思考、有逻辑性。”
本想来围观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无聊”要求,没想到却被安利了一整套父母陪娃的“有趣”玩法。
面对孩子的好奇,父母不批评不忽视,最大程度地满足,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位妈妈,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美好的模样。
01
好奇心,是孩子成长最强的驱动力
孩子天生好奇,他们拥有对生活、对自然最细腻、最本能的感知。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说道:“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
正是因为有着孩童般的敏锐、好奇,才在探索生命真相的过程中写就了巨著《昆虫记》。
好奇心是人类学习最深刻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只有对生活保持一颗好奇心,才永远不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居里夫人也说过:“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想要拥有求知若渴的大脑,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也只有当孩子找到兴趣所在,才能更主动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不断钻研学习。
02
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好奇心
那怎样不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呢?
面对孩子们的“疑惑”“好奇”“痴迷”,如果父母表达出“毫无意义”“难以理解”的情绪,那孩子们自然会关闭想要探索的大门。
但如果父母给这些关心、探索和提问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就会一直延续,逐渐内化为稳定的人格特点。
脑科学家魏坤琳博士分享过父母在面对孩子好奇行为时,通常的三种反应:
第一类是“消防员”家长——
当孩子举着一只蜗牛,说:“快看,它没有脚!”
他们大声呵斥:“哎呀,赶紧扔掉,这上面好多细菌!”
“唰”,好奇心的小火苗一下被灭掉了。
第二类是“甩手”家长——
面对孩子的好奇,通常回应都很冷淡:“哦” “嗯,你玩吧。” “不知道。”
孩子的好奇表现被忽视,得不到支持,久而久之,就很少再主动探索,对新事物浅尝辄止。
第三类是“粉丝加助理”家长——
当孩子说:“快看,它没有脚!”
他们会说:“哇,你是怎么发现的?” “那他怎么移动呢?”“有没有其他动物,也没有脚却能走呀?”
这类家长当孩子有新想法时,会像粉丝追星一样,迅速反馈,给足鼓励,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那我们应该做哪一类家长呢?
结果显而易见,“粉丝兼助理”型家长,最能培养出有好奇心的孩子,而“消防员”家长对孩子好奇心的负面影响最大,甚至大于甩手家长。
所以,在面对孩子好奇行为时,我们更应该充当粉丝加助理,而不是灭火员。
03
注意这两点,更有利于孩子好奇心发展
除了运用“粉丝加助理”型的应对方式外,发展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还应该注意这两点:
第一,保护、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宽容、接纳孩子的冒失行为。
看到孩子啃拖鞋、舔地板,你会有什么反应?
撒贝宁曾谈到和妻子李白的育儿分歧。
一次回家,他刚打开门,就看到小宝宝拿着拖鞋津津有味地在啃,这一幕让撒贝宁大吃一惊,赶紧从宝宝手里抢过拖鞋。
而作为妈妈的李白则站在一旁,淡淡地回应:“孩子只是在玩,啃一下也没什么。”
除此之外,撒贝宁说,即使孩子在家舔地板,李白也不会制止,只要孩子没有安全问题,李白就不会干涉,这件事让撒贝宁大为不解。
那拖鞋到底能不能“啃”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著名育儿专家蒙特梭利博士很早就给出了答案:能啃!
嘴巴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第一个工具,见到东西往嘴里塞,其实是口腔敏感期孩子的探索方式,他们用嘴巴感受味道,通过硬度获取信息,刺激,是正常且有益的行为。
微生物学家玛丽鲁布什也说:“孩子们将东西往嘴里放的行为,可以使他们的免疫系统对环境发生反应。”
所以,即便觉得很脏,也请父母们不要太过紧张。实在担心,可以冷静地引导孩子放下,寻找啃咬的替代物。粗暴干涉只会吓到孩子,增加孩子探索的阻力。
珍惜孩子的每一次好奇,宽容、接纳孩子的冒失行为,才是培养孩子好奇心的开始。
第二,避免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
很多父母会带孩子逛博物馆,于是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家长一边走一边追问:“你知道这个鱼叫什么吗?”“它产自哪里?”“属于什么科目啊?”总之,非常努力地想让孩子多记一些知识。
这样的父母很尽责,但方式却不可取。
博物馆更重要的意义,是启发孩子的科学思维,培养探究精神。单纯枯燥的记忆,只会打击孩子的兴趣,使其丧失好奇心。
这也让我想到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小时候的故事。
费曼小时候常和伙伴在森林中玩,小朋友们很喜欢比较谁懂的鸟类名称多,但费曼总说:不知道。
因为费曼爸爸曾对他说:“我可以告诉你这只鸟在不同语言中的名称,但其实除了发音外,对于这只鸟你其实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不如来细心看看这只鸟的生活习性,例如它的身体外形、特征、吃什么等等。”
所以,费曼知道,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了鸟的名字,其实还是一无所知。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去观察,去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记忆。
不死记硬背,不填鸭教育,孩子才能有更灵活的思维,更多样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
说到底,能给孩子留下美好感知的,不是什么名胜景点,
而是和父母一起发现、探索的历程。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你教孩子的知识,迟早会陈旧。
但如果你帮助孩子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他将能自主探索新知,永远站在浪潮之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37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
编审:昕晔校审:睿智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8万获赞 163.9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