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进入二十世纪,接连发生一系列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件:一战、二战、冷战...在这当中,苏联的建立发展无疑对整个20世纪起到了重要影响,改变了人类发展轨迹。就在诸多被苏联改写历史的国家当中,有一个“近邻”名声大噪,它就是敢在二战中以小博大硬刚苏联的芬兰!
芬兰历史一波三折,在远古时期大多数时间都是原始部落阶段;好不容易进入了中世纪封建化,又长期成为瑞典跟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丧失独立与主权
1917年12月6日芬兰独立,正式成为了今天的芬兰共和国,但独立归独立,独立后的芬兰又得面临国家建设任务,在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之间,芬兰又在1918年发生了内战(参见上期内容)
1918年5月,芬兰政府军(资产阶级)最终胜利,标志着芬兰最终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与此同时,芬兰也就跟隔壁刚刚十月革命成功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苏俄产生了矛盾
1918芬兰内战中,苏俄主要站在芬兰无产阶级一边进行援助,伴随着芬兰内战的政府胜利,与苏俄紧密相连的芬兰共和国自然少不了与之摩擦
双方摩擦先是最小的领土争议,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苏俄变成苏联,最终芬兰-苏联之间的矛盾被无限扩大,双方剑拔弩张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苏芬战争,即冬季战争也就由此而来。咱们本期就着眼于这场苏联对芬兰的战争,看一看芬兰跟苏联在二战中的关系发展
自17世纪以来芬兰就一直是瑞典王国的东部领土,但俄国为了得到西边的入海口跟瑞典反反复复斗争,最终在1700-1721年间爆发了大北方战争
这场战争中瑞典帝国被打败并降格为王国,而新兴的俄国胜利后也就晋升为俄罗斯帝国。当时俄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彼得大帝的改革
彼得大帝改革相当激进(详情参见残暴野蛮又文明先进的俄罗斯近代化改革——俄罗斯简史)。
他还在1813年将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这就基本是贴着俄国西部边界了,所以1809年俄国为了保护其首都圣彼得堡的安全,对瑞典再度出兵,爆发了“芬兰战争”。
结果是俄国再度获胜并得到了芬兰创建“芬兰大公国”,由此芬兰成为了瑞典至俄国间的缓冲国,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还给予芬兰相当高的自主权(这也是芬兰独立的起点)
伴随芬兰大公国的出现,等到19世纪末,由于俄国的民族主义兴起和泛斯拉夫主义的高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但收回了芬兰的自主权,还对芬人实施所谓的“俄罗斯化”,从语言与政治上加以同化,提升帝国中央实力。
该政策毫无疑问最终不可能奏效,但由此芬兰跟俄国的关系就已经受到了损害,并且由此开始双方边界开始模糊,毕竟当时芬兰也属于俄国治下,所以当时来看模糊不模糊无所谓,但这却给日后双方矛盾埋下伏笔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罗斯帝国随即参加协约国,但等到1917年俄国内部因十月革命而最终崩溃,俄国成为苏俄后立即宣布退出一战
由此芬兰趁机、趁乱独立(1917年12月6日),当时新生的苏俄布尔什维克政府正与同盟国的德国商讨停战的可能性,列宁于是乎与芬兰代表协商,在原则上同意了芬兰独立。
但实际上当时苏俄计划组织芬兰工人政府来取代目前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并将芬兰以加盟国的形式重新并入苏联,所以才有的1918年的芬兰内战
芬兰内战期间主要是苏俄方面支持的红军(赤卫队)和白军(白卫队)的战争,后期白军方面还跟德国签订密约得到了德国的援助与出兵,所以当白军胜利后,苏俄对芬兰共和国怀有敌意,就跟它背后与德国之间暧昧的关系有关
事实上当时白军的领导人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将军只是利用德国,他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在各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但水不沾身,本来德国人想要借此控制芬兰的如意算盘也在一战德国战败后彻底落空
但同时,芬兰跟苏俄之间久积的民族问题、领土边界问题、背后势力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种种却一点点加深了芬兰-苏联矛盾
1920年芬兰与苏维埃俄国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签订《塔尔图条约》来划分两国边界,但此时的苏俄还在进行苏波战争(对波兰),芬兰就趁机取得了最有利的结果:
芬兰将边界推进到紧邻沙俄旧都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相距仅32公里;而北部与东部边界也远超此前,这就使得苏芬两国一直处于敌对而紧张的状态
加上芬兰内战的影响,苏联一直认为芬兰是“革命之敌”、“邪恶和反动的法西斯集团”。尤其仇视白军领导人曼纳海姆与维伊诺·唐纳,毕竟在1918年时他们与德国过于亲近
所以苏联政府始终认为芬兰只要有机会就会联合以德国为首的列强们入侵,加上现有边界与列宁格勒过于接近,完全没有战略缓冲,因而苏联政府始终对芬兰戒备
而芬兰方面的初期政府多由前白军领袖所主导,所以经常发出仇俄、仇共产主义的宣传,乃至是进行具有法西斯风气的社会运动,比如拉普阿运动。
当时芬兰内部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也想取得更多的领土来构筑其“大芬兰”的目标,就多次入侵苏俄边界,这无疑加剧了两国矛盾与敌视
一战后的芬兰与西方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了它们的军事援助。在西方专家的支援下,芬兰还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以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坚固防线。
但芬兰亲西方的动向再次引起苏联的警惕,毕竟当时西方世界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法西斯国家都对社会主义苏联充满了敌视。
由此,多种矛盾铺垫之下,苏芬之间似乎必有一场生死之战,而这场战争也就伴随着二战的爆发而悄然来临......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订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之下还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在两国之间的东欧国家中划分势力范围:
当时芬兰是被划归苏联的。当然该条约也确实是社会主义苏联犯的错误之一,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也没能彻底认清纳粹德国的狼子野心
条约签订后,就在9月1日德国就闪击波兰,闪击战迅速摧毁了波兰军队。同时苏联在后来也在东面出兵,跟德国两面夹击(此举再次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也激化了波兰-苏联矛盾)
所以最终是德国获得了波兰,而苏联获得了寇松线以东地区。之后纳粹德国就转而跟英法作战;苏联着手开始建立东方战线
此后苏联在10月紧急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苏联方面建议苏联跟芬兰双方签订互助条约来共同保卫芬兰湾,还提出了割让和调整芬兰部分领土的要求
为了补偿芬兰的领土损失,苏联表示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
苏联此举一方面是出于对东方战线构筑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可能维护自身安全。但苏联的举动还是令芬兰感到怀疑。于是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苏联军队由此制造了所谓的“曼尼拉事件”,也就是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了苏联士兵的死亡,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感觉咋跟日本人的918事变跟77事变似的[捂脸])
芬兰政府自然是一口回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在1939年11月30日动用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同期的德国正在攻略西欧)
1939年12月,苏联扶持并建立了以奥托·威廉莫维奇·库西宁为首的“芬兰民主共和国”政府,希望借此煽动芬兰军队中的社会主义者反叛,但实际效果几乎没有(啪啪打脸[笑哭])
苏芬战争开始后,主要战场就发生在双方富有争议的边界附近,而那里的维度咱们是知道的,本来就天寒地冻,正值冬季更是环境恶劣
这里的地形、交通、气候都不利于苏联红军的重装大部队,反倒是芬兰军队的轻装小部队成为了易守难攻的最好方式
时至今日芬兰也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之一,尤其到了冬季,漫长且寒冷、风大又雪多,气温常在零下30-40度!并且冬天一到,白昼时间迅速缩短,黑夜反倒相当漫长。
如此情况下,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跟制空优势反倒被平衡了,而一直生活在此地的芬兰人不仅熟门熟路,而且还擅长滑雪[捂脸],所以战争更加结果难料
整场战争双方的作战行动围绕着四个边境地区,即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东北、边界中部和贝萨谋地区。
其中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更是一道人工屏障,也是苏联红军进攻不可回避的巨大障碍,苏联方面在此也损失了极多的人员装备
苏芬战争/冬季战争本是一场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但处在特定环境下的攻防战,却将双方在战术上的优势拉平,由此双方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血红色的奔流
最初的对芬作战预案是由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的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所拟定。今天来看该方案还算成熟
但这项预案因不符合斯大林的设想最终被否定了。斯大林改由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重新拟定。
毕竟当时苏联也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大清洗当中很多富有经验跟指挥才能的军官被“清洗”跟镇压,最终苏联方面在实际作战中损失惨重!
但这毕竟是大国与小国的战争,芬兰尽管在战术上大胜苏联,取得了诸多以少胜多的成功案例,但战争打到最后打得还是双方国力
最终在冬季战争中,苏联以惨胜结束,而苏联国家声誉也受到很大的伤害,最后也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战略目标。
战后的合约当中,芬兰不仅保有了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更为关键的是苏联此战表现还让当时的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发动侵略苏联的企图更具信心,并随即开始着手联系芬兰加入纳粹德国侵略苏联的计划
由此引爆了1941年6月底芬兰跟苏联之间又一次的“继续战争”......
那么“继续战争”又有怎样的不同?芬兰最后加入了法西斯阵营吗?苏-芬之间的关系此后又如何演变?
欢迎持续关注本系列,敬请期待下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