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以龙、大象、老虎、狮子、老鹰、蛇等为族群部落图腾并加以崇拜的习俗并不少见。但是,汉民族中却有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加以崇拜的对象非常常见却又非常罕见。说常见是因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说罕见是因为这种崇拜习俗全国很稀有。
那么,这个族群叫什么名字呢?他们崇拜的又是什么呢?
他们便是生活在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上的汉族雷州民系,雷州人自古便有着雷州石狗崇拜习俗。自古以来,在雷州人生活的一些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水口或古墓祠前,大多矗立着形态各异的石狗雕像,他们每逢初一十五便烧香拜狗,恭敬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雷州人可谓是史上最强的“爱狗”一族。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史上最强的“爱狗”行为——雷州石狗崇拜习俗。
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上古时期,雷州荒芜偏僻、瘴气浓重,瘟疫潮灾不断。据《雷祖传》记载,雷州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图腾。相传,秦汉时期,生活在雷州的“骆越”族中,有一支叫“盘瓠蛮”的部落,以渔猎农耕为生,狗是他们得力的生产工具和伙伴,狗的勇敢无畏及旺盛的生育能力,契合了他们抵御灾害、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于是,这群叫做“盘瓠蛮”的雷州先民,便自称为狗的后人,他们用玄武岩来雕刻石狗,作为图腾加以膜拜。之后,石狗崇拜逐渐成为雷州族群普遍的图腾崇拜。
雷州石狗一直都作为雷州人的图腾崇拜,直到南朝陈代,雷祖陈文玉被赋予了“狗耳呈祥”的神奇诞降传说,此后,石狗崇拜成为了雷州族群普遍的文化认同。雷州石狗崇拜习俗也从雷州地区逐渐拓展到了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和越南北部等广大地区。
唐宋时期,大量的中原与闽南人迁居雷州,他们带来了原居地的“石敢当”“泰山石敢当”“八卦”“皇”等镇邪符法,符法与石狗相结合,使雷州石狗从部落图腾发展成为了守护神灵和吉祥物。石狗的祀立地点也从最初的野外的河口、路口、村口、墓门,走进了祠门、家门、校门、衙门等。石狗的职能也从镇魔驱邪消灾,发展为兼赐财福、添丁寿、司风雨、主功名、主正义等。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雷州各部族不断杂居相处,雷州石狗习俗,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多样的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下,经历了保留、演绎与融汇的潜移默化,互取精华的过程,雷州石狗被赋予了百物之形的特征,拥有了“风雨之神”“丰收之神”“生育之神”“福禄寿之神”“正义之神”等多元信仰内涵。
根据现存文物,雷州石狗有一个庞大的“家族”,雷州石狗家族成员的脸谱各异,造型林林总总,有文相、武相,有卧式、蹲式、坐式,表现手法有写真、抽象、拟人、夸张等,大部分石刻均伴有钢线、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渔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会意类:这类石狗大都因石成型,工艺相拙,头部没有五官,躯体简陋,没有四肢刻画,属初始形态。
人格化类:这类石狗亦属初始形态,为狗身人头,且“人头”中少见汉人面谱。
写真类:这类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征,运用写实手法进行雕刻,五官、躯体、生殖器等都有明确的表现。
狮象类:这类石狗形似狮子、貔酥,是海上对外贸易与佛教传入的产物。
抽象类:这类石狗面部特征突出似兽非兽、似狗非狗、似人非人,有的五官还似“飞机模型”。
夸张类:这类石狗阳具硕大坚挺,以夸张手法“特写”阳具,突出“生殖”主题。
雷州境内现存的古石狗大概有2万只,年代较早的石狗是南北朝时期古雷州州治旧址附近“石狗坡”的石狗,距今有1400多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一些“封建习俗”早已不似旧时那般重视,但人们对石狗的崇拜并无丝毫减弱。今日的雷州人仍然会将小孩称为“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且制作“狗仔帽”“狗弄衫”给小孩子穿戴。每逢每月初一十五的早晚,给石狗烧香供茶,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一些抱孙心切的老人,也会在这两天捧三碗番薯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向石狗烧香求拜。
雷州石狗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产物,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之一。虽然今天雷州石狗崇拜习俗不如旧时浓烈,但雷州石狗作为“地上的兵马俑”,是向世界诉说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的证据。
也正因为如此,雷州石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大乱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