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之神圣领土。在远古时代,台湾同大陆本来连为一体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从台湾出土的大批文物中可以看到,台湾的史前文化源于中国大陆,同属一脉,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由大陆东南地区移入台湾。据《三国志》记载,早在230年,吴主孙权就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水军渡海至台湾,这在当时可谓壮举。
607年,隋炀帝派遣朱宽、何蛮到流求(今台湾)访察;608年,又令朱宽抚慰当地居民;610年,复派陈棱、张镇州率军万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出海至流求,居留了一个时期后回到福建。
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泉州知府汪大猷并遣军民屯戍。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及其各岛屿,属福建泉州同安县管辖。当时澎湖有“泉州外府”之称。
1431年,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曾到达台湾。1563年,明政府在澎湖恢复设立巡检司。1592年,明政府又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1617年,明政府下令长戍澎湖,并增冲锋游兵,以固海疆。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入台湾,台湾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统一管辖之下。第二年,即1684年,清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1723年,清政府在台增设彰化县及淡水厅。1727年又增设澎湖厅,定台湾为官方统一名称。
1812年,省政府又增设噶玛兰厅,置厅治于五围(今宜兰市)。1875年,省政府又添设一府三县,即台北府及淡水县、新竹县、宜兰县,置府城于今台北市,改鸡笼为基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请设台湾省的奏疏中说:
“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
毫无疑问,台湾是我国的领土。然而,历史上却常常成为日本、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乃至美国窥伺与争夺的地区,富有反侵略传统的台湾人民与入侵者顽强作战,谱写了抗侵御侮的灿烂篇章:
1、抗击倭寇骚扰
早在十六至十七世纪,日本倭寇曾数次出兵窥伺台湾。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大股倭寇侵入鸡笼(今台湾基隆)一带,烧杀淫掠,遭到当地居民群起反抗。万历二十年(1592年),倭寇再次侵扰鸡笼、淡水,高山族人民被迫“避居山后”,后来在台湾军民的反击下,倭寇惨败溃退。与此同时,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明朝出兵援助,同时在台湾、澎湖增设游击,春冬汛守,以增其势。
翌年,丰臣秀吉遣使致书台湾高山族,企图诱逼高山族称臣纳贡,又遭拒绝。万历二十六年,日本进入“幕府”时代,变本加厉觊觎台湾。万历三十年十二月初八日,倭寇侵扰台湾,明派沈有容将军率师往剿。明军突然从大员登陆,倭寇仓促应战。明将士殊死抗倭,无不一当百;贼大败,尽出辎重投之于海。倭寇虽遭此重创,然贼心不改,又先后于万历三十二年、万历三十七年、万历四十四年、崇祯六年,屡犯台湾,但无不遭到台湾军民的迎头痛击而惨败。
2、抵御荷兰、西班牙入侵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殖民者在提督韦麻郎率领下首次侵入澎湖,明派沈有容率战船50艘赶走了荷兰人。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在提督赖埃尔孙率领下再次侵入澎湖,掳掠人口,抢劫商船。
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派总兵俞咨皋率兵进攻澎湖,后又派守备王梦熊率军10000人,战船200艘,开赴澎湖,于天启四年(1624年)生擒荷将高文律等12人,收复澎湖。荷兰余众2400人逃入台湾,盘踞台南一带,先后筑起了热兰遮城和赤嵌城,互为犄角,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率帆船12艘,从吕宋出发,侵占鸡笼港,后又在沪尾(今淡水)建筑城堡,驻扎军队,进行殖民统治。西班牙与荷兰两个殖民强盗在台湾时起冲突。崇祯十五年(1642年),双方又在淡水发生冲突,西班牙人战败,被迫退出台湾,台湾北部地区从此也落入荷兰殖民者的魔掌。
在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38年间,台湾人民不屈不挠,反抗不断。
顺治九年(1625年),在安平爆发的郭怀一起义,就是台湾反荷武装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队伍短短几天内迅速壮大到16000余人,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
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25000余人,分乘船舰200艘左右,自金门料罗湾出兵,进军台湾,在鹿耳门内禾寮港登陆。赤嵌城守将猫投降,但殖民头目撰一仍死守热兰遮城。
郑成功用环山列营困之,断绝城内供水,并严正指出: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久为贵国所踞,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次年,揆一投降,台湾终于结束了荷兰殖民者38年的罪恶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走荷兰殖民者后,称台湾为东都,设一府(承天府,今台南市)二县(天兴、万年,即今嘉义、凤山),另设安抚司于澎湖。
3、击退英舰进犯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5次进犯台湾的基隆、大安港、琅峤、淡水等地,当地人民组织了47100多人的义勇队,配合清军,英勇打退了英国侵略者的频繁进攻。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台湾兵民目睹英国兵舰时常在台湾外洋往来窥视,即备战抗英,台湾同胞同仇敌忾,捐资出力,共赴国难。为筑炮台,淡水贡生林占梅独捐一万元。
1841年,英舰轰击三沙湾炮台,民团与官兵英勇还击,毙俘敌近二百人。又如1842年,英舰袭击大安港,当地渔民诱其搁浅,使夷人纷纷落水,民团与官兵协同作战,杀白夷1人,红黑夷数十人,生擒白夷18人,红夷1人,黑夷30人,夺获夷炮10门,鸟枪5杆,腰刀10把,俘敌船长。
时人姚莹为台湾兵备道,他记述称:
“台湾擐甲之士,不懈于登,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卒得保守岩疆,危而获安,未烦内地一兵一矢者,皆赖文武士民之力也。
在签署《南京条约》过程中,英以在台俘虏被杀相要挟,耆英竟下令将姚莹和台湾总兵达洪阿革职解京审办。廷旨传至台湾,民众为之激起愤慨,“纷持香炬”,包围府署。此后,台湾同胞对英国侵略者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如1850年中方拒绝了英驻华公使兼香港总督文翰采购鸡笼煤炭的要求。为防英人来犯,台湾同胞整顿防务,增置火炮,订立《公约》,迫使英军放弃了进攻。
4、粉碎法舰进攻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侵略者即派军舰游弋台湾海面,窥伺台湾。8月4日,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3艘战舰侵犯基隆,狂妄要挟中国守军在24小时内交出防御工事。8月5日,法舰轰击中国炮台。我基隆守军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的指挥下,奋起还击,使敌死伤200余人。8月下旬,法舰3艘又迫近基隆,寻机挑衅,挂旗,气焰嚣张。清军开炮还击,屡中敌舰,法军伤亡惨重,只得退泊口外。
10月初,法国海军上将孤拔率“奥尔札”号等5艘、3000陆军,入侵基隆,又以三舰窥淡水,企图诱使我军分散力量,然后各个击破。形势十分危急。当时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派总兵孙开华扼守沪尾炮台,突然伏击敌人,斩敌数百,呼声震天,法人入海死者不可悉数,击沉舢板4艘。台湾内山张李成率众500人伏击敌人,毙敌400人,阵斩法军陆战队司令方舟,割下头颅,插在枪上,欢呼入城。侵略者哀叹说,这次失败,“使全舰队的人为之丧气”。
连法军头子孤拔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最不合算的战役”。为了迫使台湾军民投降,孤拔宣布自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封锁,并执行交战国的一切权力。同时,法国还怂恿日本也对华宣战。面对法舰封锁,刘铭传电请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前来解围,但李鸿章竟按兵不动。大陆人民痛恨李鸿章见死不救,不断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法舰封锁,向台湾运送物资。台湾军民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严守淡水,几次击退自基隆向台北进犯的法军,保住了台北。
5、反抗日本割台
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给日本。凶讯传出,举国震惊,台湾人民发出了“愿人人战死而失台,而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庄严誓言,与日寇展开了5个多月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反割台斗争。
5月27日,日主力近卫师团从冲绳中城湾出发,兵分两路进攻台湾。5月29日,一路日军从三貂角强行登陆。6月1日,另一路日军攻占基隆。6月中旬,日军分两路进犯新竹。徐骧、刘永福、吴汤兴、姜绍祖率义军和清军分路迎战,此后,义军又在大甲溪、台中、彰化、八卦山、曾文溪、台南英勇抗击日军。
从1895年6月至10月,不畏强暴的台湾军民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大小百余仗,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815人,占侵台日军总数的一半以上,侵台日军头目北白川能久中将、山根信成少将毙命。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台湾同胞大规模的武装反割让斗争虽然失败,但分散的游击性抗日武装活动随之又在全岛蜂起。在日军宣布台湾“全岛平定”的1895年11月底,林李成、林大北率先在宜兰起事。继而简大狮于金包里,陈秋菊、詹振于文山和锡口,卢振春、许绍文于石碇,胡嘉猷于新竹,各拥众数千百人不等。各地民众武装先后在台北深坑、宜兰、云林铁国山、嘉义和台南边境番仔山、凤山附近及屏东潮州等深山峻岭地区建立起著名的抗日武装斗争基地,采用游击战同敌寇周旋,挫败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坚持七年之久。
在日本殖民统治的50年中,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斗争,“三年一小乱,五年一大乱”,抗日的烽火燃遍全岛。
6、美国对台湾的觊觎
1948年秋,大批国民党军政人员涌向台湾时,美国驻台总领事克伦茨一再向国务院发出警告称,蒋介石及其政府的主要官员如果迁台,必将危及台湾的“和平和安全”。他甚至考虑到在发生动乱时美国人员撤退问题。美国国务院也认为蒋介石一旦来到台湾,会把大陆的混乱带来,实际上也守不住台湾。司徒雷登还提醒美国,为了争取台湾本地人的好感,决不能表现出协助国民党政府迁台。因此,美国当时的做法是尽可能阻止蒋介石以台湾为最后据点。
美国政府曾设想过:
根据日本投降条款直接占领台湾,或与国民党政府协商,给美国以在台湾的治外法权和基地权,但又认为二者都不妥,一是估计国民党不会同意,而且这样做要得罪全体中国人,甚至在亚洲丧失人心;二是支持在台湾的蒋介石残余政权,又非所愿。
于是决定:
当中国的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知道我们要在台湾和什么样的统治集团打交道时,美国应该设法加强一个非共产党的地方政府并给予支持。该政府至少应提供起码的、像样的治理。我们应该运用影响,阻止大陆的中国人进一步流向台湾。美国还应谨慎地与有希望的台湾当地的领袖保持联系,以便将来有一天在符合美国利益时利用台湾自治运动。
1949年4月15日,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官麦克德莫特发表谈话称:
“台湾地位在战时与库页岛完全一样,其最后地位将由一项和约决定。”
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公开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在此以前,只是暗中酝酿。
国民党方面了解到美国这一意图后,抢先于1949年3月,由刚去职的前外交部长王世杰在台湾发表公开讲话,其中提到:台湾是“收复失地”不是“军事占领区”,中国对该岛的内政外交有绝对主权。
同时蒋介石对于美国企图把台湾交给联合国托管或实行台湾独立的活动,表示坚决的反对。他说:
“美英恐我不能固守台湾……亟谋由我交还美国管理……对此一问题最足顾虑,故对美应有坚决表示,余必死守台湾,确保领土,尽我国民天职,决不能交归盟国。”
蒋介石在表明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坚决立场的同时,也表示了决不放弃对将来作为立足基地的台湾的控制。台湾之重要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