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浩瀚太空再新添一位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星辰——国际编号为3258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邹承鲁星”,以表彰和纪念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率先实现胰岛素人工合成做出重要贡献的邹承鲁院士。
“邹承鲁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1月2日在北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邹承鲁星”命名仪式,中科院副院长周琪院士、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朱丽兰、邹承鲁院士家属及同事、学生代表等,共同见证“邹承鲁星”闪耀太空。
周琪致辞表示,邹承鲁先生热爱科学事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毕生为中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对科学求真执着的态度和科技报国的情怀,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
“邹承鲁星”命名证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供图
朱丽兰致辞指出,邹承鲁先生是何梁何利基金2003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具有中国符号、科技特色的“邹承鲁星”获准国际命名永载史册,这是一件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邹承鲁先生卓越成就、崇高风范的高度褒扬。
“邹承鲁先生不仅自己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杰出的成就,还为中国生物化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许瑞明说,1978年建立学位制度之后,邹承鲁先生为国家培养了30多位博士、多位硕士和8位博士后。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中外知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4位中科院院士。
“邹承鲁星”命名证书牌匾。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供图
“邹承鲁星”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8年1月3日发现,发现时距离地球1.9亿公里。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会理事长赵海斌介绍,“邹承鲁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53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3.65年,其在轨道上以每天167万公里的速度前进。“邹承鲁星”距离地球最远达5.33亿公里,最近时1.76亿公里。
他说,小行星大致可分为碳质、石质和金属型三类,“邹承鲁星”究竟属于哪一类,还有待将来去探测和研究。“今天我们对‘邹承鲁星’的发现与命名,是该天体研究、探测和应用的新起点”。
“邹承鲁星”空间轨道参数牌匾。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供图
据了解,邹承鲁先生1923年5月出生于青岛,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2006年11月逝世。他创立“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建立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酶活性部位柔性学说,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构功能关系和酶作用机制等方面都作出开创性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