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会场
东京会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小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10月31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中日环境问题专家在近日举行的云端对话中表示,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大于分歧,双方应共同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贡献东方智慧。
25日,中日两国最大规模的民间对话平台“第17届北京-东京论坛”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展开讨论,中日8名专家参加了这一环节的讨论。与会日本嘉宾对中国为推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在国内踏实推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了正面、积极的评价。
在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既坚守原则,又灵活斡旋,为最终促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减排方案以及《巴黎协定》的顺利通过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一再强调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协定中得到了坚持。曾于2011-2017年担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副秘书长的玉木林太郎认为中国在会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他说:“我在OECD任职期间曾到访过很多国家,所到之处,各国都对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所做的表态强烈关注,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此后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些表态的分量。”
东京大学未来视野研究中心的石井菜穗子(Naoko Ishii)教授曾担任世界银行旗下国际组织“全球环境基金(GEF)”首席执行官兼主席。她指出,气候变化的原因在于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地球承载力之间产生的矛盾,而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应对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2年,我在担任全球环境基金首席执行官期间,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时任主任解振华先生举行过会谈,我了解到两个重要的概念——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我认为,对于气候变化问题而言,打造一个基于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思路之上的新型经济系统至关重要。”
石井指出,过去人们认为从自然中获得资源是无需付费的,但现在需要给这些自然资源制定一个合理的定价系统。“全球气候系统、生物多样性、水循环、森林、海洋是全球公共产品,维系着生态圈和人类的繁荣,为了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本,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定价系统。我非常期待中国能在这其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因为在中国构建生态文明、打造循环经济的理念中,包含着我们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石井表示,希望中日能携手推动制定一个可将自然资本交易纳入其中的国际贸易体系。“如果不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对消耗的自然资本计价,则粮食系统对自然资本的保护机制就无从谈起。日中两国都是贸易大国,我非常期待两国能携起手来,共同制定一个可将自然资本交易吸纳进去的国际贸易体系。”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杨秀非常赞同石井关于生态自然资本核算的设想。她认为,中日同为东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诸多共同理念和合作基础。“中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日本也非常注重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在建设自然和谐城市方面,中国发展海绵城市,把城市变成一块“海绵”来管理水的问题。而日本提倡的生活方式中,如夏天室温维持在26度等都是自然和谐的理念。”
杨秀期待,中日在包括COP26在内的多边领域要加强政策对话和立场协调,共同开发低碳技术,在包括地方合作、合作研究方面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日本银行前副总裁中曾宏非常关注碳交易问题,尤其是今年7月中国碳交易市场在上海的正式启动。“我关注的是中国对交易环境做出的各项规定。虽然目前的交易规模还不大,碳价和欧洲相比也相对比较便宜,但是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中国非常重视监测核算/报告/核查(MRV)这一量化与数据质量保证过程,还考虑到与金融衍生产品的联动和对冲,这些做法对日本也非常有参考价值。”
目前,中日双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就环境保护开展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介绍了中日双方精诚合作、协助阿联酋阿布扎比打造世界级光伏电站的成功案例。他表示,中日双方应搁置分歧,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过去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大家说得很少。阿布扎比的项目就是中日技术、资金合作的成果。中日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面临相同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要面对、解决自己的问题。此外,双方还都有意愿为全球,特别是为我们亚洲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一些贡献。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大家要放弃分歧,找到合作,这样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近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两国民众对彼此的看法维持在低位,但82.1%的中国受访者和76.2%的日本受访者认为后疫情时代应更加重视国际合作。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无疑是双方具有丰富共识、亟需加强合作的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