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现代人写议论文为例: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大概有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结论四个部分,我的老师教我的技巧是:论点要开门见山,结尾要首尾呼应,论据要新颖,论证过程要翔实,做到这几点,作文的及格分就可以到手了,想更高的分就是立意和文笔了。
八股文是一种考试专用的规定的特殊文体,格式固定,跟议论文有点类似:它有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大结共九个部分。
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的主要作用是点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是论述部分,大结就是结语。
所谓破题,就是开篇先把题目的意思点明。 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个八股文题目叫子曰, 有位考生破题就是“匹夫而为天下法,一言而为天下师”。前句破“子”字,后句破“曰”字, 这就是标准的好破题,还有一个笑话,八股文的题目叫三十而立,其破题是“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坐也”。前句破"三十",后句破“而立”。 这个也破得很准,但是破得稀烂。
承题——便是进一步做主题的补充,类似"副标题"的作用, 起讲:较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的用意所在 ,入题是衔接段落,大结当然是结尾了。
为什么被称为八股文呢?八股才是文章的核心,破题只能用两句,既要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绝不能直说题义。 承题只能是三句,起讲最多不超过十句。大结不能超过八句。
文章的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是文章的正文。这四个部分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最难的也就是这四股,逐条分析,每两股必须成为一副对偶,要共四副,词性相对,平仄相符。试想,一句诗找出可对之句,毕竟不是很难,若是长篇大论的句子,句句都对偶,就不太容易了。
不仅写作手法有规定,连字数也有规定,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八股文在唐代就出现了,称为制艺、时文,到了宋代,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而有的考生为了炫耀文才,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分,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写作形式。
明朝曾有位叫茹太素的大臣,他是出了名的啰嗦,半天也没说不到正题上来。有一次朱元璋接到茹太素写的奏折,读了半天都没有切入正题,朱元璋恨得牙痒痒,后来直接给了他四十大板。从此之后,写文章不得超过500字,所有奏折要言简意赅。
八股文文体为什么要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呢?有句老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的好坏主观因素太强,评判标准越清晰,结果就越公正,八股文框架已经列好了,按规定一股一股写,一眼就能看出好坏来,同样一篇八股文,好坏基本上所有的主考官看法都差不多,可以减少争议。
一篇八股文,考的点还是很多的,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要文才,最重要的是三观还要正确。
说这么多,好的八股文到底什么样呢?可以看看明代王鏊写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民既富于下, 君自富于上。(破题)
盖君之富, 藏于民者也; 民既富矣, 君岂有独贫之理哉?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
盖谓: 公之加赋, 以用之不足也; 欲足其用, 盍先足其民乎? 诚能百亩而彻, 恒存节用爱人之心, 什一而征, 不为厉民自养之计, 则民力所出, 不困于征求; 民财所有, 不尽于聚敛。(起讲)
闾阎之内, 乃积乃仓, 而所谓仰事俯育者, 无忧矣!
田野之内, 如茨如梁, 而所谓养生送死者, 无憾矣。(起股)
百姓既足, 君何为而独贫乎? (入题)
吾知藏诸闾阎者, 君皆得而有之, 不必归之府库, 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 君皆得而用之, 不必积之仓廪, 而后为吾有也。(中股)
取之无穷, 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 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后股)
牺牲粢盛, 足以为祭祀之供, 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 百姓自有以给之也, 其孰与不足乎?
饔飧牢醴, 足以供宾客之需, 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 百姓自有以应之也, 又孰与不足乎? (束股)
吁! 彻法之立, 本以为民, 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 何必加赋以求富哉。(大结)
从这篇文章来看,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不是怪题偏题,考生还是可以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出来。
我们说八股文迂腐俗套,僵化人们的思想,并不完全指它格式严:律诗的要求更严,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还要讲平仄,一样各领风骚,有传诵千古的名篇,八股文的僵化在于考题只许出四书五经内容,而考生的答题只能用古文,为圣人立言,思想和内容不能超越四书五经范围,甚至要达到无一字无出处,都是圣贤说过的地步。
古人以儒家理论治国,八股文考的是儒生与儒学精神上的契合度,绝对不允许的自由发挥,所以天下读书人只想要从科举谋出身,就必须先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孔孟之学,这样就达到了思想上的完全统一,保证不会出现“异端邪说',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思想控制方法。
但是明清六百多年,四书五经的内容早就翻遍了,所以最后会出现考官怕学生猜题,一味出怪题,怪题讲不出主题立意,考生只能玩文字游戏,为了追求文章气势,就只能尽量往大处写,越假越大越空越好,陈词滥调盛行。
八股取士的弊病,有识之士早有觉察,清代也曾两次废除科举制度,但无法有更公平合理的方式取代,都是废除后不久又恢复,百日维新时光绪帝曾下令废八股,催设经济特科,用以选拔维新人才。1902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用八股,文体不受限制,1905年,科举制度才彻底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