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南陵目连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安徽芜湖南陵县非遗保护取得重要成果。
近年来,南陵县牢固树立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加大目连戏保护传承力度,通过“非遗+”模式,活力再现了目连戏对于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涵育良好民风习俗、精准扶贫等方面作用,并探索其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中国戏曲活化石
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南陵县志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和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据南陵县民间老艺人忆述师辈,可推至明代,清代时更是名伶辈出,班社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间。清代同治时的《江南通志》就有“目连戏伶人多为南陵人”的记载。
南陵目连戏只有一个剧本,为《目连救母》,共3本150出。叙述傅相笃信佛教,救孤济贫,死后升天;其妻刘氏则开荤毁佛,打僧骂道,被罚地狱受苦;其子傅罗卜拒婚出家,法号目连,为救母入十层地狱,终赎母衍成正果。由于该剧宣扬礼义仁孝,崇佛尊道敬儒,故南陵民间祭祀还愿盛典,必搬演目连戏。平民儒绅竞以唱吟目连戏为乐。该戏源于佛家经典故事《目连救母》,传入我国后形成戏剧并流传日本、东南亚诸国,其影响播及欧美。由于其历史之远,涉及古代国际文化交流,伦理道德,风土习俗,文化艺术等领域,欧、美、日本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学术活动频繁。
目连戏在南陵活态传承600余年,被誉为“正宗目连”。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先生认为:目连戏比傩戏还早,堪称中国戏曲“活化石”。
稀有剧种活色生香
去年10月24日晚,南陵目连戏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不仅线下观众如云,更有全国网络媒体直播。截至次日9时,点击观看量达209.33万,累计3936.9万。抖音播放量累计3亿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6.4亿。让目连戏这个戏曲活化石大放异彩。
党的十九大之后,南陵县把目连戏保护利用作为非遗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头戏,频繁推出展演。截至目前,南陵目连戏已恢复剧目25出,仪规2项和武术技艺表演“盘彩”。2018年,目连戏在首届农民丰收节上为广大群众演出。此后,经典剧目《行路》《毛雪》分别参加2018—2019年度非遗传统戏剧专项资金扶持成果展演、全省地方戏曲汇演、省稀有剧种展演等演出活动。另外,还凭借文化惠民消费季等多个平台展示,受到全国各地目连戏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广大观众的欢迎。
南陵目连戏在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
系统推进保护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南陵目连戏的发掘和保护一以贯之。早在1957年,安徽省文化主管部门曾专门在南陵举办“南陵目连戏鉴赏演出”。
改革开放初期,南陵县文化局请来民间艺人到县黄梅戏剧团手把手教戏,排演出8个目连戏折子戏,多次应邀到九华山庙会演出,随后又到江苏、福建等地演出。
1984年,南陵县文化局组织力量到各地寻访、收集散佚在民间的目连戏资料。
近年来,南陵县系统推进目连戏的保护传承,制定并实现了“五个一”目标,即:恢复一台连台本目连戏演出,出版一套系列文化丛书,建成一座目连戏展示馆,培养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传承人队伍,搭建一个新媒体传播交流平台。这样,夯实南陵目连戏传承基础,激活古老剧种内生动力。
保护利用以专业的学术成果加以支撑,2019年11月,南陵县举办全国目连戏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专家学者30余人汇聚一堂,观摩南陵目连戏展演活动,并就其早期高腔遗存及声腔创新发展、皖南地区目连戏民间古本演剧现象、目连戏的文化空间、当代价值等命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重要理论成果。编纂出版《南陵目连戏系列文化丛书》,该书分《南陵目连戏剧目集成》《南陵目连戏音乐集成》《南陵目连戏论文集成》3册,共78万字,系2017年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南陵目连戏展示馆也于2019初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培育建立了一支目连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2名省级,2名市级,6位县级,3名老艺人,服装、道具、舞美、乐队齐全,演职人员达45人。群体传承,并注册成立南陵县目连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依托“安徽公共文化云”平台,开通运行新媒体传播交流平台,推广宣传。
南陵县实施目连戏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即“剧本抢救性整理工程”“复排工程”“图书版工程”“展示馆工程”“民国老艺人传腔学唱及展演工程”“精品剧目经典曲段打磨及传播交流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500万元。
南陵目连戏民国老艺人传腔学唱及展演工程
重焕光彩从舞台推广到社会
南陵县重构四组文化空间,让目连戏跳出戏曲舞台的局限,在社会大舞台上重新焕发风采。这四组文化空间即“原始传承展示和目连文化复兴”“乡村节庆表演和农业岁时节令展示”“戏曲进校园传承和戏曲艺术展演”“佛事活动表演和宗教活动传播”。
按照“非遗传习进课堂”“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四进”工作思路,持续推动南陵目连戏融入时代、融入社区、融入生活,丰盈南陵文旅IP:策划“白天九华礼佛、夜晚霭里听戏”特色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提炼目连戏孝善文化内涵,恢复古老的剧场演出、庙场演出和坐唱表演传统,通过推进常态化演出使得地方古老小剧种“活”好传远;显著增强目连戏文化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增进目连戏的群众认同感,不断扩大南陵目连戏在全国的影响力、知名度。
当前,南陵目连戏升级为国家非遗项目之后,当地谋划,在旅游景点打造、旅游产品开发中,植入更多的目连戏文化元素,将目连戏中的声腔、造型、人物、故事等融入乡村旅游,提高游客参与度,让游客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想方设法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让生活在乡村的年轻人成为未来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通过文化扶持项目,打造目连戏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吸引青年人才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与创意文化相结合,开发目连戏周边文创产品,用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南陵目连戏”在乡间演出
南陵目连戏《行路》表演进校园
(芜湖市文化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