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柳疃镇是著名的“丝绸之乡”,是近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近年来,昌邑市柳疃镇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依托深厚的丝绸历史文化,启动“乡村记忆工程”,打造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柳疃镇史馆、潍坊(昌邑)侨史馆等为代表的乡村博物馆群,同时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建设村史馆(乡村博物馆)72个,成为昌邑市唯一一个村村都有村史馆(乡村博物馆)的镇街。这些乡村博物馆展现了柳疃的历史文化、村庄特色、农耕文明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成为柳疃镇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2021年10月,柳疃镇作为唯一乡镇在山东省博物馆综合业务现场培训班上作了典型发言。
党建引领,突出特色,以文化人谱写乡村善治之篇
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昌邑市柳疃镇把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支部、党员作用作为推进“乡村记忆工程”的先决条件,成立“乡村记忆工程”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抓、社区书记靠上促、支部书记具体干,形成责任明确、层层落实的工作局面,为“乡村记忆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员管理项目化,群众服务网格化,各类组织管理功能化“三化融合”作用,在“乡村记忆工程”中给每位党员定职责、分任务,充分发挥老党员和村庄“文化人”在挖掘村庄历史、收集老物件、编写村志工作上的重要作用,有力助推了“乡村记忆工程”的开展。镇党委、政府制定《柳疃镇村级工作“十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将“每村建设一处村史馆(乡村博物馆)、每村写一本村志、每村至少有一支文艺队伍、每村至少有一处文体活动场所”纳入村“两委”班子考核指标,制定《关于开展“十大攻坚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十大示范引领工程”的实施方案》,将“文旅产业培植壮大”作为攻坚行动之一,将创建“美丽村级公园”示范点,创建“最美庭院”示范点,创建“最佳村史馆(乡村博物馆)”示范点纳入年(中)底表彰项目,督促各社区、各村绷紧弦、鼓足劲,争着上、比着干,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推动“乡村记忆工程”快速有效开展。
“一村一品”,注重特色打造。在乡村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柳疃镇倡导各村因村制宜,因屋就俭,就地取材,实事求是,各具特色。孙家河滩村首创“道德档案”,并建立了昌邑市第一个村级公众号,将村里的好人好事、日常动态都透明化展示出来;张家车道、刘家车道村史馆以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为主题,精心展示村庄发展历史和在外名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北闫村以乡愁记忆为主题,搜集历史物件千余件,建成乡愁记忆村史馆;李家庙子村依托悠久的木匠文化,建设木匠村史馆;后官村将自己村的纺织印染工业历史刻进村史馆,并建设了文化大院供村民休闲娱乐,后官村也因此获评潍坊市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西玉村传承孝老爱亲传统美德打造孝德园;史家庄村在昌邑市文旅局的帮助支持下成功修缮史家大屋,将昌邑茧绸与“一带一路”重要文化遗产成功保存,成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柳疃镇乡村博物馆的“一村一品”的品牌,为坚持传统尊老爱幼、忠义仁厚、勤俭持家等文化传统,树立文明新风,提升群众素质,凝聚党群力量、促进村庄发展保驾护航。
挖掘典型,身边事感召身边人。乡村博物馆里展示的历史衍展、珍藏的名人轶事、赓续的家谱祖训,书写的都是这个村子里的奋斗诗篇,意在用过往的艰辛提醒现在的美好,激发起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完善村规民约,弘扬家风、村风,倡导主旋律,建设新农村凝聚起磅礴之力。柳疃镇太平集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优秀组工干部徐迈的英雄事迹,建成徐迈事迹陈列馆,生动记述了徐迈从参加革命到为组织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其“办学育人不收学费”“追寻光明奔向延安”“不畏艰险守护档案”等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深深的感动激励着每一位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现在这个村史馆(乡村博物馆)已经成为潍坊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学员10多万人次。为将徐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太平集村将徐迈的故事绘制成文化墙,使革命先辈的英雄信念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升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革命”之路。
以小博大,聚才用才,激发乡土文化的造血功能
搭好“文化台”,村民唱主角。乡村博物馆的建设成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与村史馆(乡村博物馆)配套建设的小广场、公园等成为了乡土文艺骨干的舞台,广场舞队、秧歌锣鼓队等一支支文艺队伍相继活跃,激发了农村内在文化活力,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借助这一平台,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村风民风持续改善,文明和谐遍地花开。刘家车道村曾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村庄,自从村史馆(乡村博物馆)、百姓大舞台建起来,以文化人的作用便彰显出来,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在人居环境、户户通、脱贫攻坚、疫苗接种等各项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中干劲十足,群众对班子建设好评如潮,如今,刘家车道村已经成为潍坊市文明村,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筑牢“文化巢”,引得凤凰来。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的浩瀚馆藏为丝绸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河南大学在此设立调研实习基地,通过实物深挖丝绸历史的著作即将问世;东华大学与之合作,全国华服设计大赛将呈现柞绸设计。华裕茧绸博物馆成功申报为山东省民营博物馆,由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成,同时成立了柳疃丝绸技艺传习中心。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对昌邑丝绸的传统工艺进行了全程拍摄,制作大型记录片《锦绣记》,在中央9台播放,其中第一集第一部《手工织绢》就是在华裕茧绸博物馆拍摄的。
锻造文化“吸金石”,蹚出产业振兴路。近年来,柳疃镇紧紧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深度融入国家农综区建设,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打造的青阜农业综合体成为山东土地经营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基础设施配套最全的现代农业项目,趟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较为成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青阜路径”。他的成功得益于对农耕文明的尊重与传承,得益于农耕文化的“吸金石”作用。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团队、科技团队、高精尖的农用机械设备齐聚于此,将寸草不生的10万亩盐碱地变成盈车嘉穗的“吨粮田”。如今的青阜农业综合体在抓牢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农文旅为发展方向之一,实施了“稻香渔歌”“丰收坛”等项目,将百姓大舞台建在万顷良田中,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心设立农耕文化展示馆,阐述农业发展历程,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垂钓、亲子教育等经营活动,承办了潍坊市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潍坊市第三届农民趣味运动会,举办了首届苜蓿美食节,通过寓农于旅,吸引众多城市家庭前来休闲游玩。同时,以纯天然无公害为卖点,开发特色美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打造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跨界融合,实施“博物馆+”工程,赋能文旅新产业
柳疃镇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群,开发培育了柳疃特色文旅品牌,成为了聚人气、传文化、促发展的靓丽名片,催生了以丝绸文化为核心的工业旅游、研学旅游、艺术创意等乡村旅游新型业态,激活了整个昌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呈现了“人来、企活、业兴、文盛”之势。
“博物馆+传承”,非遗技艺得保护。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内设置柳疃历史厅、《红楼梦》厅、丝绸工艺厅等10个展厅。再现了柳疃丝绸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丰富了柳疃丝绸的相关史料知识,让人们直观感受柳疃丝绸历史文化的厚重。柳疃丝绸技艺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名传承人是一位78岁的老师傅,带着三个学徒,每日学习牵机、掏缯、织绸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为了能够留住学徒,镇政府每年给予博物馆17万元的经费支持,只为技艺能够传承,丝绸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博物馆+文创”,老字号焕发新活力。柳疃丝绸即为柞绸,较之南方的丝绸有着离皮离汗不贴身、造型挺阔的优点,在历史上曾创造“年出口柞绸六十万匹,日上市量有三千六百匹神绸”之说,北京400多家商号中柳疃占四分之一。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织造的纯手工茧绸创造了“柳疃丝绸”品牌,“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开发了“丝路绸语”“隆茂合”等多个文创品牌,仅蚕丝被、丝绸等产品年营业收入可达6000多万元。山东省共5家丝织厂,柳疃镇就存有两家,其所生产的丝绸原料直供爱马仕和LV等大品牌,创造了“潍柳”“雅风”等丝绸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
“博物馆+研学”,课外学堂火起来。柳疃镇依托乡村博物馆群开发培育了研学游路线,将学生课堂搬到室外,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增长知识。在柳疃文化博物馆可以知晓“一丝不苟”“岁月如梭”“子不学断机杼”等成语真谛;在茧绸文化博物馆和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可以体验养蚕缫丝的乐趣;在青阜农业综合体的农耕文化展示馆和田间课堂可以习得 “粒粒皆辛苦”的艰苦奋斗精神。
柳疃镇将秉持挖掘乡村文化特质、淬炼乡村文化品牌的原则,保护乡土、温暖乡情、记住乡愁,充分发挥乡村博物馆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作用,守护好文化振兴的根基和灵魂,汇聚起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潍坊昌邑柳疃模式”。(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