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人生的枷锁》最后一页,意犹未尽地合上书,茫然地望向窗外。

此时,又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夜雨,暖黄色的路灯下轻柔地投射出一圈孤独的光影,雨滴啪嗒啪嗒地落在水坑里,泛出一圈圈小小的涟漪,人迹罕至的街道上只有无声的风和雨共舞。入秋后,夜越发的凉了。

提笔想写点什么,可是总觉得有一种笔下生硬直白的文字无法确切表达我内心被激起的翻涌冲击的思绪的感觉。这本书的思考和哲学探究太多了,我很难用现有的人生经验去消化理解并升华出属于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从而指导生活。

只觉得,毛姆笔下描绘的那种生活的苦,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同时,他始终保持善良的本心和深入灵魂的时时自省以及被外界攻击时包裹住自己所产生的温柔的保护色又令我感动。

即使生活满目疮痍,也要坚定创造美的勇气

“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它们的来临跟人生中的其他细节一样,都被编织进了那精心制作的人生图案里。”

这是一本带有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本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似乎注定要被命运安排上生活所有的不幸和苦难。

他从小失去了双亲,被寄养在布莱克斯特伯尔的教会牧师伯父家,靠着双亲留下来的一些微薄的遗产艰难地充当他长大成人前的抚养费。他天生左脚畸形,只能在同伴们奇怪、嘲笑和愚弄的眼神中屈辱的独自长大,和别人的不一样使他形成了内向、敏感、自卑、缺爱的性格。

伯父的固执己见、自私冷漠和伯母的软弱妥协都无疑加剧了菲利普寄人篱下的痛苦。因他们没有生育过,所以并不懂得如何照顾幼小的菲利普更无力维护他那本就脆弱敏感的自尊。

伯父、伯母为菲利普规划的人生道路是在皇家公学念书到18岁然后考上牛津大学,顺利地做一名教会牧师,接受一方百姓的尊崇同时在宗教带给人心灵的宁静和满足中以完此生。

但也许是由于命运的捉弄使他在皇家公学受尽了同学们的排斥、嘲弄失去了信心,也可能是他内心那颗不知何时茁壮成长起来的对未来的野心让他拒绝过这样一个平庸的人生。

他自作主张到德国留学,逐步培养起了对文学和哲学的热爱。之后又在家庭律师的介绍下到伦敦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一年,厌倦了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后,他不顾伯父伯母的反对坚持到法国巴黎学画画,为自己的灵魂浸润艺术的色彩。但是两年后,在发觉自己艺术生涯的顶点至多也可能只是一个二流的画家后,他毅然放弃了艺术,转而到伦敦医学院开始学医

文学家、会计师、画家、医生,每一个职业看起来都有着光明的前景,但所有的这些身份放在一个人身上并且在短短几年内频繁更换,就会显得过于稚嫩、目光短浅和优柔寡断。

但是菲利普没有理会来自伯父和朋友们不断质疑和谩骂的声音,他就像一个打着手电筒在黑暗中前行的人一样,选择一条岔路口便大胆地迈出步伐,当发现走错路了之后也能心平气和地及时止损转向别的道路。

就这样,三十岁以前在别人眼里一事无成的他,靠自己的力量跌跌撞撞地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和人生哲学。

“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土地贫瘠、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

“世间的一切事物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无非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罢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随心所欲的去做,但要适当地留神拐角处的警察。”

爱情是最难懂的,厌恶反感和思慕渴望居然可以并存

伴随着身体上的残缺所带来的屈辱一起成长的还有他灵魂的自由,他逐渐挣脱了对宗教盲目信仰的枷锁和艺术妄想的枷锁。

“他已经摆脱了堕落的恐惧,也摆脱了世俗的偏见。他可以走自己的路而不怕难忍的地狱之火。现在他可以在一个更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自由地呼吸了,他只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就行了。自由!他终于成为自己的主宰了。”

可是,就在他走过了许多弯路逐步迈向生活的正轨时,一份可悲的爱情又禁锢住了他,仿佛生活不愿意让他有好日子过一般。

他爱上了一个自己既讨厌又蔑视的酒吧女招待,在他聪明的脑袋中早就看透了她庸俗不堪、故作斯文、粗鄙自私、虚伪狡诈的本质,甚至最后把菲利普陷入了身无分文、沦落街头的境地,可是他却依然难以抑制的疯狂爱她

出于一种被残疾扭曲的性格所导致的自卑的虚荣心理,他无法忍受米尔德里德对他的冷漠,一种强烈的要得到她的叛逆心理驱使他逐步坠向爱情的深渊,甚至生出一种怪异的自虐心理。

他为她尽一个深陷爱情的绅士的本能花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他在她面前变得卑微、懦弱、毫无底线,尽管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她并不值得他这样做,可是他却无能为力,他被爱情攫住了。

更让人感到错愕和震惊的是,菲利普居然愿意自掏腰包给米尔德里德和她的情人同时也是他的同学格里菲斯外出度蜜月,只为了博得她的欢心。甚至愿意照顾米尔德里德和另一个男人米勒结婚生下的孩子,他发自本能的对这个小生命的珍爱让米尔德里德都感到震惊和蔑视。

“他身上有一种病态的任性,驱使着他去做他决心要做的事。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他预备做任何妥协,准备蒙受更辱没人格的耻辱。”

他憎恨她,蔑视她,但又一心一意地爱着她。

这样的爱情让人窒息。但我仍然为菲利普没有丢失因世界对他的恶意所本应丧失的爱的能力而感到欣慰。

就如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骨子里的温柔和善意,才是生活最大的甜

生活的苦味,带给你的不只是伤痛,也可以是看透了生命本质后的通透豁达和面向生活新的勇气和力量。

菲利普没有吸收生活里的恶,而是不断成长为一个更美好的人,正是得益于他时时刻刻对自己的剖析和自省。他将自身对于美的感悟原原本本地反馈给了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善良的、健康的、充满希望的人。

“回首过去漫长的人生历程,他愉快地接受了人生强加于自己的一切。他接受了使他的人生变得如此艰辛的身体缺陷。他知道,它扭曲了他的性格。不过同时他也发现了,正因为它的缘故,他却获得了给予他无穷快乐的反省能力。没有它,他就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对于美的敏锐的鉴赏力、对文艺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生的种种奇观的兴趣。”

他在感叹人们一生中所做的努力和它最后的结局何其不相称的同时,依然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他不断地更换职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归属;

他在轻易抛弃了儿童时代的宗教信仰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基督教刻在他骨子里的种种美德,他真诚地帮助穷困潦倒的艺术家朋友克朗肖,并在行医时以最大的善意面对那些贫民区的人们;

他在被欺骗后身无分文、饥肠辘辘,流落街头险些饿死的同时,依然坚信生的希望,安慰自己很快将会出现转机。

他的善意,把生活所有的苦,渐渐熬成了甜。

他从不放弃掌握自己的灵魂,也从不让自己陷入思想堕落的深渊。他边走边思考,最终与自己的身体缺陷和解并终于挣脱了从出生起就强压在自己身上的人生的枷锁。

这本书的精华,远不止我目前所能看到的。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读毛姆,任何时候都可以再读毛姆。

就如英国著名评论家西里尔·康诺利对毛姆的评价:“如果一切都消失,仍然会有一个讲故事的人的世界。这毫无疑问就是永恒的毛姆世界。一旦我们走进这世界,就像走进柯南·道尔的贝克街一样,怀着快乐的、永远回到家的感觉。

举报/反馈

晚舟南星

7742获赞 1742粉丝
天地辽阔,太仓一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