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米丸是广东潮汕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是用当地优质稻米做成的圆形两头尖的米类小吃。潮汕人将平时煮饭吃的米称为"尖米",故名。因形似老鼠的尾巴,尖米丸也被称为"老鼠尾"。烹调工艺讲究"清、鲜、巧"风格。在潮汕我的家乡,每逢节日,家家户户的母亲早早就得起床梳洗,早早出门。为的,就是尽可能快的赶到菜市场,买到甚至可以说抢到尖米丸。为了祭拜祖先的时候桌上能有一盘应节的尖米丸,为了祭拜完祖先后,可以给家人煮上一碗烫口美味的尖米丸汤。是的,似乎无论什么节日,都少不了尖米丸。而每逢节日,如果到菜市场的时间晚了,尖米丸有可能就被抢购一空了。
尖米丸的制法是,选用当地精细的大米,先在清水中浸泡3至4小时,捞起放于石磨,辗成米浆,取纱布将米浆过滤,除去粗杂质,然后倒进锅里加温,边用木棒搅拌,至水温六、七十度后转为慢火,煮成糊状,冷却凝成块状,配三分之一生浆,揉捏成团,再取事前凿满直径0.5厘米小圆孔的木板,置于盛清水的鼎上,慢火加温,至现“蟹日水”,即将浆团放于木板上揉搓,用力压其顺小圆孔滴滴漏下鼎中,因浆团半生不熟,挤下圆孔的丸体每段约2厘米,两头坠缩为尖状,落鼎煮熟,便成为小巧玲珑的尖米丸。因其制作经过10余道工序,十分精细,丸体柔韧润滑,略有弹性,煮汤倍感爽嫩可口。现在,磨浆与揉搓入锅等辛苦繁杂的步骤已被机器取代。不过,为了不影响口感,尖米丸只能当天做当天吃,因此那些店家要凌晨三四点起身制作。
据史料记载,尖米丸最早成名于揭阳市榕城区炮台镇,早在120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位于炮台镇中心的关爷宫前米市活跃兴旺,为招徕生意,新寨村民吴成敬、吴书信两家小食摊,别出心裁地创制出以当地特产尖米(即大米)为原料,丸体两头尖,形似尖米的小食,烹调为汤,别具风格,一时顾客盈门,轰动市井。至清末民初,两家尖米丸潮店的第二代传人吴文光、吴锡友同时在关爷宫前两侧设摊,从丸体的制作和烹调的工艺上进一步提高,形成独特的潮汕小食风格。
潮汕的饮食以精细闻名,即使是煮一碗尖米丸汤,也要讲究“清、鲜、巧”。丸体佐料保持新鲜,先将丸体在清沸水中泡过,再汇入滚烫的猪骨原味汤,加上肉片、鱿鱼、墨鱼脯、虾仁之类佐料,调以鱼露、胡椒粉之类配料,最后,在清汤面上撒下几片青翠的香菜或葱珠,与洁白的丸体和鲜艳的肉片,构成和谐的色调,鲜嫩爽口,汤味清美香醇。
尖米丸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不论何时何地,走进街头巷尾任何一家小店,都能吃到令你心满意足的尖米丸,潮汕人的日常生活注定是离不开尖米丸的,有人喜欢一大早来碗尖米丸汤,叫醒即将读书工作一整天的身体,有人喜欢大晚上来碗尖米丸汤,给忙碌的一天画上圆满的句号。小伙伴们,潮汕小吃“尖米丸”,你吃过吗?
延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