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蒋介石政府,正在像一只破船一样地沉寂。蒋介石已完全绝望,仍然决定要打到底。蒋介石所谓要打到底就是他不愿投降,宁愿将他现在还剩下的二百几十万军队打光......徐州战场的崩溃,数十万军队的覆灭,现正等待国民党。而更重要的,则是丧失徐州等于丧失整个长江以北,等于丧失国民党军队的最后脊骨,因此,国民党正在努力挣扎。”

这段文字出自1948年11月的新华社电报《中共中央祝贺全东北解放》。这段文字乍一看,很像毛泽东的手笔,大气磅礴,诙谐幽默,夹叙夹议,生动活泼,但事实上,这是出自毛泽东政治秘书、号称“党内一支笔”的胡乔木之手。

▲胡乔木在1948年

胡乔木生前,从外表看个子十分瘦小,书生气十足,总让人感觉弱不禁风,甚至手无缚鸡之力,但外人想不到的是,在他“娟秀”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刚劲的心,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文章上。

胡乔木的文章非常波澜壮阔,有种气吞山河的架势,文风颇似毛泽东,像是得到了毛泽东写文章的真传,也正是如此,毛泽东曾非常喜欢和欣赏胡乔木,曾亲切地夸赞他:“靠乔木,有饭吃。”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胡乔木这个人,了解他的生平,同时学习一下他是如何写出这么多好文章的。

▲1949年,毛泽东与胡乔木在香山

被毛泽东看中

胡乔木1912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盐城,原名叫胡鼎新,乔木本是他的笔名,后来叫得多了反而使大家忘了他之前的名字,最后广为流传的就是胡乔木。

胡乔木从小成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继承了家人爱读书的禀性,当时父亲的书橱里有的是书,他很小就把爱看的书都看了个遍,被村里人笑话是“书痴”。

胡乔木生性温和文静,头脑聪明而体格较弱,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叛逆”,早在十三四岁读初二的时候,大概是1926年左右,就在读过《共产党宣言》后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向往,到1930年读高三的时候,已经确定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特立独行的。

▲年轻时的胡乔木

1930年夏天,胡乔木从扬州中学毕业,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入校后因为对理科学习感到吃力就想转系,本想转到朱自清的中文系,但因为中文系当时已经满员,于是转到了蒋廷黻的历史系,但实际上他与朱自清是江苏老乡,所以后来两人还是结下了很好的师生关系。

进入清华后,因为在校内开展反革命宣传,胡乔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1931年暑假被迫离开清华,之后辗转进入了浙大外文系继续读书,于1932年加入共产党,于1937年3月被党组织调到了延安。

▲胡乔木全家福

从1937年到1940年,胡乔木在延安工作期间撰写了大量文章,有散文,有诗歌,有杂文,但真正让他进入毛泽东视线的,是他在1939年5月4日写的一篇理论性文章——《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胡乔木深入浅出分析了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说理透彻,逻辑严谨,文风大气,先是被毛泽东当时的秘书陈伯达看到,陈伯达觉得不错,于是就把文章推给了毛泽东看,毛泽东看了之后就说,乔木是个人才。

从那时候起,毛泽东开始格外关注胡乔木的文章,有启用之意不过还是比较慎重,直到经过大约两年的考察后,才在1941年2月初,正式调用胡乔木作为自己的秘书。

▲胡乔木与夫人谷羽

事实上当时胡乔木得知这个消息时,非常诧异,他有些顾虑,说:“给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可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呀!”

对此,前去谈话的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则说:你可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啊!

听到这句话后,胡乔木没有再推辞,很快他就从大砭沟搬到了杨家岭毛泽东身边了。

初到毛泽东那里时,胡乔木其实非常手足无措,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后来他看到毛泽东正在亲自校对《六大以来》的清样,就说:我来干这个事吧。

毛泽东欣然答应,说:“你算找对任务了,校对工作很难,也很艰苦,一定要非常认真,校对也称‘校雠(chóu)’,就是要像对待仇人那样,那文章中的错误校出来。”

胡乔木听后深以为然,就这样,校对《六大以来》清样就成了他到毛泽东身边后的第一件事,他完成得很出色,之后,等胡乔木慢慢上手后,才开始正式介入起草文章、报告这样的专业性事务上,毛泽东当时是把他当徒弟一样手把手地带。

▲毛泽东与胡乔木

倚马成文

整个上世纪40年代,胡乔木基本一直活跃在毛泽东身边,大致可以分为三段:一是延安整风时期,二是重庆谈判时期,三是转战陕北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是胡乔木最大放异彩的时候,甚至可以称作是他职业生涯的黄金时代,不仅稿子写得又快又好,而且与毛泽东相处非常融洽,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曾夸奖说:靠乔木,有饭吃。

这段时期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生活条件差,二是稿子要得急。

比如4月住在王家湾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胡乔木、陆定一,五个人挤在贫农薛如宪的两孔半窑洞里,当时胡乔木没有桌子,于是就把用高粱杆串成的锅盖垫在膝盖上写稿,因缺粮,他们只能吃野菜、黑豆充饥。

比如6月转战天赐湾的时候,他们冒雨连夜行军,在滂沱大雨中抹黑过河,好几次与敌人擦肩而过,胡乔木身体弱一些,当时就拄着拐棍跟在后面走,好在竟没有掉队,反而精神抖擞。

▲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途中

因为军情紧急,胡乔木只能趁着行军的间隙赶稿,有时无所依靠,他干脆俯身就着马鞍挥笔成文,好在他年轻有实力,常常是毛泽东刚布置好一个题目,胡乔木稍构思便能写出一篇稿子,交给毛泽东审阅并修改后,便能直接发表。

那段时期,是毛泽东与胡乔木配合最默契的时期,在毛泽东的手把手指导下,胡乔木总能写出令人振聋发聩的精彩文章——《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开始》《救国必先灭蒋》《蒋介石拆散民盟》等等,待到解放战争后期的时候,他已经成为毛泽东身边最重要的时评撰稿人。

总之,转战陕北这段时期,是胡乔木一生中创作欲望最强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精力最旺盛、写作速度最快的时期,晚年胡乔木回忆起这段时期,曾用四个字来形容,叫“倚马可待”。

▲毛泽东与胡乔木(右二)

掌管人民日报和新华社

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不再担任毛泽东政治秘书,转而投入到了新闻事业中去,在政府内担任新闻总署署长,在党内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人民日报社和新华通讯社,这两个中国最重要的舆论场,毛泽东都交给了胡乔木掌管,不仅是对胡乔木的重视,而且有意要把胡乔木推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去。

比如在1950年1月,针对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造谣说“苏联正在将中国东北地区实行合并”,毛泽东曾亲自撰写一篇1400字的评论文章,他说:“美国帝国主义的官员们以艾奇逊这类人为代表, 一天一天地变成了如果不乞灵于最无耻的谣言就不能活下去的最低能的政治骗子.....”

这是毛泽东最擅长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风,是非常精彩的一篇稿子,但实际上,毛泽东写完后并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而是专门要求署名胡乔木,这既是源于政治考量,更是他要有意提拔胡乔木,事后斯大林还专门问毛泽东胡乔木是什么人,毛泽东答“是新闻署长”。

▲毛泽东与胡乔木

除此之外,胡乔木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如何办好人民日报上,当时为了提高大家的的写作能力,他曾亲自出马,开办培训座谈会,一点一点讲述自己写时评文章的经验。

比如对于时评文章,胡乔木认为有三点很重要:一是使人看得懂;二是吸引人一口气看到底;三是能说服人、打动人。

为了达到这三点,胡乔木曾提了几个要点,一是题目要小,只有小,才能写得具体,生动;二是结构要富有变化,虽然农业生产喜欢坦荡的平原,但文章则喜欢起伏的山岭,正所谓“文似观山不喜平”;三是文章要夹叙夹议,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要写得生动,要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982年10月胡乔木考察人民日报

除了开展培训,为了帮助大家写好稿子,胡乔木还非常喜欢的一个工作方式,就是帮别人修改稿子,很多人曾称胡乔木修改稿子堪称一绝。

对于一篇稿子,胡乔木常常是掰开了揉碎了,从头到尾,无微不至地分析,大到方针政策,小到标点符号,都会非常认真地给予切身指导,许多人听完都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

其实,这个工作方法,既是源自胡乔木自己的心得,更是他从毛泽东那学来的经验,当年在毛泽东身边当助手的时候,毛泽东就是这样手把手给他改稿的,如今他已经取得了成就,便将这种好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又传递给了下一代。

▲1985年9月10日,胡乔木(左)于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到北大视察

晚年跌宕起伏

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因为他本身体格就比较弱,因此很快就出了毛病,1951年1月在开会的时候,胡乔木突然口吐鲜血,吐了一大盆,这其实就是积劳成疾的表现,事后诊断说是胃溃疡穿孔引起的大出血,经过手术后,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1952年2月,抱病工作的胡乔木再度遭遇胃部大出血,当场晕倒,休养几个月后依然无法好转,毛泽东很关心,亲自给他写信宽慰,直到当年冬天,才逐渐恢复工作。

因为常常通宵伏案写作,工作压力极大,胡乔木又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病症,因为无法治愈,所以一直抱病工作。

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因一次工作上的失误,胡乔木受到了中央的严厉批评,他感到非常内疚和自责,经过此事,老毛病神经衰弱症变得愈发严重,不仅晚上要靠安眠药入睡,白天还要靠兴奋剂清醒,整天头晕脑胀,一直坚持到6月12日中央会议开完后,他再也无法正常过工作了。

▲胡乔木晚年

从1961年6月中旬开始,胡乔木被迫放下了所有工作,开始进行疗养,病情反复,时好时坏,胡乔木很想回去工作,但身体却不允许,他十分着急,但越着急越严重。

当时毛泽东曾给他写信,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词来勉励他,“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同时建议他,“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将复发,你的病近似陈云、林彪、康生诸同志....”

胡乔木对毛主席一向敬重,他尊崇毛主席的建议,之后几年时间里辗转多地,修身养性,不过问时事,病情果然慢慢好转起来,直到1966年达到了可以完全恢复工作的程度。

▲胡乔木晚年

但他没想到的是,之后“文革”期间,他受到了严厉批判,原本已经病愈的他再度面临了严重神经衰弱的折磨,那段时间对他来说如同炼狱一般,胡乔木从此被“冷藏”了。

一直熬到1975年,他才重新受到重视,当时邓小平对他非常看重,说乔木是我们的第一支笔杆,过去党中央很多文件都是他起草的,毛主席尽管对他有批评,可是一向重视他...总而言之,乔木这个人还是要用。

后来在邓小平的重视下,胡乔木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帮助起草了重要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份文件的撰写上曾起到了大作用。

即便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晚年胡乔木依然笔耕不息,撰写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回忆录文章,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毛主席的珍贵史料。

直到晚年因病住院后,胡乔木才不得不停笔,最终于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去世,终年81岁。

▲胡乔木(右二)晚年

回顾胡乔木的一生,是真真正正的跌宕起伏,备受考验。

早年他是毛泽东的御用笔杆子,被称为中共中央一支笔,是真正的大笔杆子,文风颇似毛泽东,有“落笔成兵”的气势,这样的才华在当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但后来他却因疾病和文革遭遇了太多折磨,这种痛苦不仅是身体上,更是精神上的磨练,但令人敬佩的是,即便遭此磨难,晚年复出后他依然保持了高昂的写作热情,冒着高龄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党和毛主席的珍贵史料,是非常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

今天就谨以此文,向当年的“党内一支笔”胡乔木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举报/反馈

南风一史

22.9万获赞 8060粉丝
聚焦伟人生平、著作、故事,欢迎订阅!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