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贵州都市报」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2021年10月18日,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这是贵州唯一入选项目,“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以土司遗存考古的新探索和突破,率先开拓“土司考古学”,开拓了考古学新研究方向,展现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贵州特色和贡献,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且持续的关注。
海龙屯——见证725年的历史风云
上世纪五十年代,贵州考古人第一次走进浩莽的龙岩山,这座被人类遗忘的赫赫险峰,掩埋着一段随风散落的千年历史、一代家族七百余年的辉煌、一场牵动了整个古播州乃至明王朝的战役……海龙屯的考古发掘工作就此肇始。
曾经阻断了二十余万大军进攻脚步的三十六步天梯,被垮塌的泥土掩盖,一度成为了当地百姓的田地菜园;巍峨屹立的飞龙关一侧,杀人沟的传说仍在流传,但故事的主人公却成了语焉不详的“杨玉龙”……历史不肯言语,但架不住有心人的追问,在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中,海龙屯一步步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变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搭上了申遗的快车。
2012年4月,为配合申遗工作,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汇川区文广局对海龙屯展开了首次大规模考古挖掘,36岁的领队李飞带着年轻的考古队员在龙岩山上驻扎了下来。
历经275天的田野考古,考古队逐渐厘清了海龙屯的遗址概况,并于新王宫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瓦当、脊兽、瓷片等几万件残片实物,为溯源海龙屯的历史迷踪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
丰富的田野考古成果佐证了《明史》《遵义府志》等系列史书中关于海龙屯着墨不多的记载,也让一段725年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通过漫长且系统的考古工作,对于海龙屯的历史沿革有了明晰的脉络,对于其突出普遍价值有了严谨且专业的陈述。
2015年7月4日,海龙屯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海龙屯不仅见证了古代播州地区725年的发展,见证了象征着古代中央集权对边界管理智慧的土司制度的兴盛和衰落,海龙屯的发现之路,更是贵州现代考古学结出的累累硕果。一代代考古人的敬业和忘我,成就了贵州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光荣美誉。
播州杨氏土司墓群——成套金银器琳琅满目,精致美观
与海龙屯的发现之旅不同的是,播州杨氏墓群的考古工作,却多了一点“趣味性”和“传奇性”。
播州杨氏土司的考古发掘之路,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坊间传言,1953年的秋天,一伙盗墓贼打开了高坪街道官田坝的墓葬,发现了大量的金银器陪葬品,金鱼、金杯、金镯、玉器、银盏等两百余件文物经“盗墓贼”之手在黑市流传,后经当地公安追回,现大部分文物珍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据考古学者考据,这部分藏品系海龙屯杨氏土司墓葬出土,而散落在遵义广袤群山之间的墓葬群,还给贵州省的考古工作准备了更多的惊喜。
2012年,遵义市中桥水库拟修建之前,贵州省文物考古所的考古学者走进这片水域进行例行文物考察,却意外发现了两座曾被盗掘的大型石室墓。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告诉记者,考古工作人员经过小心翼翼的发掘,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金银器,银托盘、带盖金碗、螭首金杯、金盘、金筷、香箸瓶、金勺……琳琅满目,精致而美观,关于墓主人的身份也逐渐明朗。丰硕的考古成果,不仅为海龙屯申遗提供了有利条件,更是让海龙屯考古荣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杨辉墓仪仗彩釉陶俑、遵义型铜鼓、嵌宝石五翟金冠、螭首金杯、银托盘、带盖金碗、金盘、金筷、香箸瓶、金勺……大量珍贵的藏品在考古学者的手中重见天日。
海龙屯播州杨氏一族三十世土司散落于播州大地的各墓葬的先后发掘,不仅厘清了这个四朝土司家族的兴衰史,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千年播州的盛况。
创下国内考古的“唯一”和“首次”
播州杨氏土司墓群凭什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实际上,它的考古发掘,创下了国内考古的几个“唯一”和“首次”——
这是目前为止,考古学者发现的贵州“唯一没有被盗的土司墓葬”。仅在头箱与棺椁之间,考古人员发掘成套金银器100多件。
这是目前发现的播州杨氏土司“唯一的土坑木椁墓”。打开了播州土司墓葬形制的全新类型,补充了宋代考古的新资料。也是首次科学、系统揭露土司墓园格局。
这是“播州杨氏第一处全面发掘的土司墓地”。墓葬的年代、墓主、等级身份都很清楚,包括播州杨氏第14世杨价墓、第21世杨铿墓和第29世杨烈墓三代,年代跨越宋末至明末,为宋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播州杨氏土司墓群获奖满满,拿下中国考古最高奖。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包括播州杨氏土司遗存在内,中国西南土司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贵州、湖南、湖北)获“2015年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十大考古新发现奖。
“68年的贵州土司考古历程,是一场将土司历史文化的研究,从文献拓展到考古领域的探索。”周必素表示,从上世纪50年代,贵州开启对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考古工作,到2012年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一代代考古人坚韧求索,通过对关囤、城址、墓葬、司治、庄田等播州土司历史遗存的揭露,向世界展现屹立于东方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延伸阅读
自上世纪50年代,贵州考古人通过对关囤、城址、墓葬、司治、庄田等播州土司历史遗存的揭露,到2012年大规模的考古工作,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的考古发掘之路便充满了惊喜:
1982年,杨粲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海龙屯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海龙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海龙屯遗址荣膺2012年度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新蒲杨氏土司墓地荣膺2014年度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中国西南土司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入选上海世界考古论坛“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7月4日,海龙屯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2016年,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海龙屯遗址、新蒲杨氏土司墓地、团溪杨辉墓与墓祠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如今,这份载誉满满的功勋榜,已然增添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