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边糊,又称锅边糊,是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是用蚬子汁为汤,在锅里烧开取其鲜味,再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过去,米浆在锅边烫成干皮后用锅铲刮到汤里,加芹菜、葱、虾皮、香菇等作佐料,烧开后起锅。蚬子盛产于闽江中的洲渚,是福州人常吃的食物。

清代郑东廓有诗云:“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可见,清代文人已经把鼎边糊写成锅边糊了,这与北方人到福州后,不习惯福州人称锅为鼎有关。鼎边糊虽然是风味美食,但它的起源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福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历史考察,鼎边糊起源于福州仓山,而且源远流长。对于鼎边糊的起源,有人说与戚继光在福州南台岛(今仓山区)抗倭有关。说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带兵到了福州南郊,乡民准备粮食招待战士们,但军情紧急,戚继光队伍要马上出战。老百姓就将大米磨成浆,用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做成鼎边糊。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这个传说虽然滞后,然而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鼎边糊起源于福州仓山区。
煮鼎边糊是仓山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据《藤山志》卷之九礼俗志记载:“三月间,迎大王,家家必煮鼎边糊,谓之迎鼎边糊王。”大王信仰在仓山源远流长,并非指某个特定历史人物,而是泛指历史上保护过民众的有贡献人物。农历三月煮鼎边糊迎鼎边糊王,就是把二千多年前的历史保留在民俗中。


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尝过鼎边糊后盛赞不已,说这么简单的食材就能做出如此美味,不简单呀!如今鼎边糊已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甚至被看成福州地理标志性的小吃。在福州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鼎边糊小吃摊,而在一些食品店里还专门有出售袋装的鼎边糊。就连旅居异国他乡的福州人,也念念不忘。每一个老福州人的记忆中,怎会没有一碗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鼎边糊呢?
举报/反馈

喵喵食谱

1212获赞 170粉丝
喵喵食谱,做饭就这么简单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