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陆续在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展开。8个竞赛场馆在本次测试赛期间接受“检验”。
历届奥运会,场馆建设都很受关注。冬奥会的赛场因为冰雪项目的原因,有着比一般场馆更高的要求。从早期室外天然场地饱受恶劣天气困扰,到后来的赛场通过人工制冰造雪令运动员成绩突飞猛进,从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的豪华场馆,到注重生态的绿色自然风,冬奥场馆带着不同的时代印记,成为许多举办城市的地标,留下一段段经典回忆。
露天年代坏天气常干扰比赛
在冬奥会创办的早期探索阶段,绝大部分比赛都在室外场地进行,依靠自然降雪和冰冻,因此,气候是冬奥会能否顺利召开最为关键的因素。
第一届冬奥会于1924年在法国小镇夏蒙尼举办。当时,东道主仅新建了一个冰场,供滑冰和冰球比赛使用,其他项目都使用原有的自然场地进行。冬奥会举办前一个月,一场大雪让滑冰场积雪厚达一米;前一个星期,老天爷变脸,风雨交加,冰场变成了水池子,幸好一场寒流及时到来,大会才得以顺利举行。从此,主办城市的气候条件成为冬奥会关注的首要问题。
1924年,法国夏蒙尼,第一届冬奥会,英国冰壶球队正在自然场地中比赛
1928年在瑞士圣莫里茨举办的第二届冬奥会依然受到天气的困扰。本来这个阿尔卑斯山下小城的气候温和稳定,但在冬奥会举办期间,天气却很反常,不是一天中连下18小时大雨,把比赛场地的雪都融化,就是气温上午还是零下,下午竟升至25℃,令许多项比赛被迫中止或取消。
第三届冬奥会举办地美国普莱西德湖的天气更让人无语。本来在申办竞争中以拥有更稳定的气候条件胜出的它,在冬奥会即将开幕时,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温——1932年1月的气温,是美国气象部门有观察记录的147年历史上同期温度最高的一年。开幕式前10天,运动员已陆续到达,普莱西德湖高原的群山依然没有被雪覆盖。一场浩大的“雪运工程”开始了——用雪板从更高的山区取雪,再用火车运输,艰苦卓绝。但因无常天气的干扰,还是有4个滑雪项目比赛推迟,直到闭幕两天后全部比赛才结束。
科技助人工制冰造雪救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呈现出稳定和平的状态,冰雪运动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申办冬奥会的城市越来越多,申办成功者加大了对冬奥场馆的建设投入,场馆出现了科技化、大型化的趋势。
1956年的第七届冬奥会选在意大利小镇科蒂纳丹佩佐进行。科蒂纳丹佩佐倾全市之力改建和新建了一批高水平的冰雪设施。其中,用于花样滑冰和冰球比赛的奥林匹克滑冰场设有4层看台,可容纳1.2万名观众。新建的滑雪跳台,赛后被运动员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跳台之一。
1960年,美国的斯阔谷成功举办了第8届冬奥会。这个小山城在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办时,根本没有比赛的运动设施和场馆。他们花费大量资金用在修建比赛场馆上。除了北欧两项之外,其余比赛的场馆都建在斯阔谷的中央,包括一个体育馆、三个室外滑冰场、一个椭圆形400米速滑跑道以及跳台滑雪区等。不过由于仅有9个国家派出队伍参加雪橇比赛,主办方决定取消该项目,不修建雪橇场地。于是,斯阔谷冬奥会成为历史上唯一一届没有举行雪橇比赛的冬奥会。
这届冬奥会还首次使用人工造冰技术,由一个冷冻厂为滑冰馆提供冰并维护冰面。
到了1964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又用上了人工造雪救场。
因斯布鲁克为迎接1964年冬奥会,建成了拥有当时最新技术装备的冰上运动场和一座新的滑雪跳台
原本是滑雪胜地的因斯布鲁克,却在冬奥会前遭遇88年来最严重的缺雪问题。一场大规模的“愚公移雪”行动展开。奥地利政府派出军队,从阿尔卑斯山运雪下山。运下山的雪合计约2万卡车,制造出了雪车和雪橇比赛的跑道,另外有4万立方米的雪铺到高山滑雪的赛场。组委会还准备了2万立方米的雪以备不时之需,并特地从美国运来6部造雪机在比赛场地边待命。
奥地利士兵背着篮子,人工运雪运冰
更加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开幕前的第十天,突降一场大雨,将所有冰雪融化。军队只能把被破坏的赛道一铲一铲重新清理,人工造雪救场。
冰上项目入室造就经典赛场
随着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奥林匹克运动开始了全面改革创新,冬奥会场馆建设也打破了不允许商业化的固有理念,进行多种商业开发,同时更加关注建筑美学、地域美学,诞生了一批经典场馆。
加拿大“牛仔城”卡尔加里,在两次铩羽而归后终于在第三次申办时获得1988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卡尔加里为此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体育设施。
卡尔加里马鞍体育馆采用双曲线抛物面的屋顶,就像一座马鞍,这与当地传统西部豪放高耸屋顶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工程师介绍,这样设计可以使建筑的内部空间缩小近一半,大大减少了取暖、照明等费用。而且这个净跨屋顶在建筑物内部不需要柱子支承,所以馆内19300个座位和比赛场地之间没有视线障碍。
卡尔加里对冬奥会比赛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改变,被此后举办的大部分冬奥会所遵循——将全部冰上项目移至室内举行,其中奥林匹克椭圆馆是世界上首个有400米速滑跑道的全封闭场馆;这里还用上了计算机控制的人工造雪机,高山滑雪比赛就在人工造雪的场地上进行。
这样的举措成功解决了由于天气原因造成比赛场地冰雪不稳定的烦恼,助力运动成绩提升。速滑的10个项目比赛,有82人148次打破了9项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回忆,他第一天到达卡尔加里时,气温是零下27℃,但赛会后期,气温迅速上升到了零上15℃。前后竟相差40多摄氏度!“在大回转比赛中只有滑道是一片雪白,而其他地方却是一片翠绿,许多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脱掉了衬衫。这对于冬奥会来说,真是奇特。”
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室内滑冰馆同样非常有特色。其外形像一只倒扣的海盗船,龙骨长104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木制顶盖,呼应维京海洋文明,现已成为其城市象征及文化遗产。浇冰是引用非常洁净的米约萨湖深100米的地下水,因而冰质极好,洁白光亮的冰面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室内滑冰馆外形如一只倒扣的海盗船,非常有特色
重生态环保为避苍鹰换址
随着冬奥会场馆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给举办国和生态环境都增加了很大负担。进入21世纪后,冬奥会场馆的建设开启了科学理性的发展阶段,低能耗、零污染、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
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被萨马兰奇称赞为一届“绿色冰雪奥运”。利勒哈默尔改建和新建了多处场馆与设施。所有比赛场馆都按照生态景观原则设计和建造:冰球馆巧妙利用地形,在山峰峭壁上开凿而成;开幕式在奥林匹克公园供跳台运动员着陆的山坡上进行。这座露天体育场,完全依自然形态而建,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利勒哈默尔的21项环境保护方案中,有一项是专门保护哈马尔鸟类的。冬奥会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的比赛场馆建在哈马尔,附近一处鸟类栖息和繁衍地是国家级鸟类保护区。组委会在体育馆和鸟类保护区之间特意修建起一道“生态墙”,以保护鸟类生活环境不受干扰。
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冬季两项比赛原定在白马村举行,后因发现该地有苍鹰及其它猛禽,为了不打扰这些鸟类的栖息,赛场改在了长野县北部的野泽温泉村。在场地修建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越野滑雪场地,将砍伐树木减少到最低限,并在雪道建成后又把移走的表土移回了原处。
2018年平昌冬奥会速滑场馆“江陵椭圆形”
韩国平昌冬奥会也将场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如旌善高山滑雪中心首次实现了男女滑道并轨,设计迂回赛道,节省森林25公顷,这在冬奥史上属首例。
北京冬奥会100%绿色能源创造历史
天安门以北14公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光影流转;张家口崇礼山势绵绵,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傲视群峰。
2017年11月2日《北京日报》8版报道,北京冬奥会各项工程已全面开工
去年底,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12个竞赛场馆如期完工。北京冬奥会通过建设世界首条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新性地将张北地区丰富的绿色清洁电能引入北京,使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100%使用绿色清洁能源的冬奥会。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国家速滑馆
“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也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项目竞赛场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面积达1.2万平方米。
2021年5月1日《北京日报》5版报道,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前一日首次完成全冰面制冰
国家速滑馆采用最先进的制冰技术,环保的同时,努力打造“最快的冰”
打造“最快的冰”是“冰丝带”期待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该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这一制冰技术是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除了绿色环保,其另一个优势是保证冰面温度均匀,为运动员创造好成绩提供重要保障。
滑雪大跳台 邓伟/摄
首钢群明湖边,背靠巨大冷却塔的滑雪大跳台巍然耸立,百年钢铁“梦工厂”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昔日“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双奥场馆”贡献水冰转换“中国方案”,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也均具备冬夏项目场地双向转换能力。
2019年7月31日《北京日报》8版报道,水立方冰场可转换结构施工完成
延庆赛区小海陀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从山端直泻而下,山脚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宛若巨龙盘卧。
张家口赛区,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宛如一柄中国“如意”,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云顶滑雪公园四散分布,漫步廊道缀珠成串俨然“冰玉环”。
北京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2020年12月航拍)
3个多月后,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我们期待着,“冰丝带”流光溢彩笑迎宾客,“雪如意”冰清玉洁静候运动健儿。北京欢迎你!
参考资料
《1924-2014冰雪奥林匹克之城》 《飞动的银光》《冬季奥林匹克之旅》《冬季奥林匹克运动(1924-2002)》《奥林匹克进展——从雅典到雅典》《冬奥会场馆建设思想的演进与嬗变》《卡尔加里马鞍形体育馆的施工方法——1988年冬季奥运会室内体育馆》
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鸣谢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供图
视觉中国
(原标题: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冬奥场馆一路升级)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侯莎莎
流程编辑:u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