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一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那非凡尔登莫属,因为在十五公里的战场宽度竟然阵亡百万之众,所以被后人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但其实还有一场战役比它的伤亡人数还多,它的外号更是被称为人间地狱,那就是索姆河战役,也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在这场战役中,交战双方的伤亡人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且这场战役也为二战的德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堪称现代战争的先驱者。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

1916年2月21日,德军与法军在凡尔登开火,为了让法国在这里流完最后一滴血,德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法国在战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法国急切地想要改变这个局面,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决定——准备攻打索姆河边的德军征地,德军号称在此地构筑了最坚实的阵地,正常来说,对于这种难啃的硬骨头,以中国人的理解会避实就虚打击德军最薄弱的地方,对于这种硬骨头,我们大多数会采取围而不打的原则,具体实例参考解放长春,然而英法联军非要发扬骑士精神,非要啃德军最硬的地方进攻,况且如果能够成功突破德军防御,战争就能进入运动战的阶段,同时也可以缓解凡尔登的压力,于是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打响了。这次战役由英法联军发起进攻,原计划是法军为主力,但是法国的大多兵力都被牵制在凡尔登,那边本就处于劣势,更加不可能调动主力出来,进攻主力只好由英军承担,指挥是法国的福煦将军,英法联军原计划是为这场大进攻投入三十九个师,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数量增加到八十六,另一边的德军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因此他们建造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有三道阵地和多层铁丝网。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联军开始轰炸德军征地,这次轰炸持续了整整七天,德军第一阵地被炸得面目全非,地面防御工事全面破碎,在发起总攻的前夜,英法联军甚至爬出战壕去观看闪烁在德军阵地的炮火,对明天的进攻充满信心,他们坚信在这样的轰炸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德军的防线里还有地下工事,他们都安全地躲在那里。7月1日的清晨,炮弹爆炸的轰鸣声停止了,硝烟散去,德军阵地一片死寂,英军从索姆河以北而法军从索姆河以南同时发起了进攻,开始的进攻十分顺利,法军和主攻方向的英军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有力抵抗,很快占据了第一阵地。就在这时,英军左翼遇到了德军,与其他进攻方向不同的是,他们踢倒了铁板,英军一直是以排列密切的队伍前进,人员分布相当集中,再加上每个战士都是负重前行,前进速度自然也非常缓慢,这是当时常用的步兵人海战术,正常情况下,使用这种战术自然没什么,可惜他们遇到了德军的秘密武器——马克沁机枪。

战壕

战争转折点

这是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连续自动射击的武器,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以上,在此之前,过往的战争都是需要手动换弹的非自动器械,需要打一颗换一颗,这种器械大大限制了战争的血腥程度,而马克沁的出现则是一下把战争的血腥度拉满,英军的人海战术正好让马克沁大显神通,德军阵地前的空地一瞬间变成了修罗场,无数英军倒在了马克沁的扫射之下,战斗开始的第一天,就有6万的英军死于扫射之下,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疯狂收割着英法联军的生命,由此有了一个外号——寡妇制造者。1916年7月1日也成为了“不列颠军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在付出了如此大的牺牲后,英法联军突破了德军第二阵地,甚至一些德军防御要地也被法军成功攻下,但是之后法军就很难再推进战线了,德军不断调集兵力对现有防御工事加固,双方开始僵持不下,战役迟 迟难以结束。英法联军当然不想拖下去,7月中下旬他们又一次发起进攻,甚至一度突破第三道阵地,德军那边也不断增强兵力,英法联军原有的兵力优势也开始不断下降,失去了兵力优势,联军内部的决策也开始出现分歧,英法双方作战方针和方式也是各执己见,没有一个明确的作战方针,领导层也是各执一端,根本没有人能够站出来指挥战斗,自然不可能发起什么有利的进攻。九月初,英法联军终于达成一致,再次对德军发起进攻,9月3日,足足有1900门火炮瞄准了德军阵地,无数炮弹呼啸而至洗礼着本就面目全非的阵地,除此之外他们还出动了大量的飞机,对幸存的防御工事疯狂打击,狂轰滥炸后就是兵刃相接,双方的战斗空前惨烈,倒在地上的尸体数不胜数,连泥土都被战士的血染红,目光所及之处几乎没有平坦的地面,全部都布满了炮弹坑,双方在拼死争夺阵地,一些重要阵地会反复易主,而马克沁依然是德军主力的依仗,稳定地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索姆河战役

新型武器二次登场

在这场战役中,英军被敌人的新武器打到自闭,在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后,英国决定也向战场投入新武器,九月十五日轰炸按时到来,德军麻木地躲在掩体里,等到轰炸结束后,他们熟练地爬出掩体并架起马克沁,准备迎接敌人的步兵冲锋,可是这一次步兵却没冲锋,十几个钢铁怪物出现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他们来到了德军阵地前,德军才看清这个怪物长什么样子,他的样子很奇特,全程都是装甲钢板,德军赶紧架好马尔沁开始射击,但是弹只在它身上留下了一点痕迹,他继续前进着,完全无视这些攻击,压倒阵地前的铁丝网,碾碎幸存的防御工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疯狂开火,这次被疯狂收割的变成了德军,被吓傻了的德军哪里还有蛇什么抵抗的勇气,纷纷逃跑,这正是战争史上坦克在战场上的首次亮相。坦克在陆战中的威力是巨大的,在坦克的加持下,英军五个小时就推进到了四到五公里,这种速度对比平时的惨烈拉锯战可以说是飞速前进。虽然英军有了坦克,但是也没能在战场上无往不利,进入秋季后索姆河畔开始阴雨绵绵,道路也泥泞不堪,大雾常常弥漫在阵地上,战斗很难进行,到了十一月中旬气候更加恶劣,双方也战至筋疲力尽,索姆河战役才终于画上了句号。

从六月二十四日到十一月十八日,不过历时一百多天,但伤亡却高达一百三十多万,其中英军四十五万人,法军三十四余万人,德军近五十四万人。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惨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的血腥度直接被马克沁拉满,人海战术的时代在这里落下帷幕,也正是新式武器加入战场才导致了这么大规模的伤亡,英法联军虽然没能突破德军防线,但是也对凡尔登的德军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战局的主导权渐渐从德国转向了协约国一方。

战争

战场王者马克沁

这场世纪之战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相比起讨论战争最终的胜败,更多人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这场战役中的新秀——马克沁身上。

索姆河战役是马克沁的首秀,让它一战成名,也成了步兵的噩梦,它是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伤亡最大的武器,它可以采用“超越射击”,轻松收割地方战壕和掩体后面的步兵生命。一位战后幸存的老兵回忆,他身边的一个英军战士肩胛骨中弹,后从手腕处打了出来,人们在雨点般的弹中逃窜,但毫无用处。马克沁在当时来看是有史以来第一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武器,它的口径约为11.43毫米,全重27.2千克,采用短后座自动方式,制冷采用水冷系统,初期供弹方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袋供弹,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当大清重臣李鸿章第一次见到马克沁的时候只问了一个问题:它每分钟能打多少颗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他知道,按照当时大清国的财政根本养不起这个烧钱的家伙。

马克沁的射击系统是可以调节的,分为单发和连发,并且连发的射速也是可以调节的,慢速射击时每分钟可以控制在100发,整体结构射击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其水冷管极其笨重,降温效果也不好,以至于有很多射手在射击后来不及降温选择通过小便来降温,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平行武器,马克沁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正是因为它复杂的机械结构从而实现了全自动的操作。理论上来说,射手只需要完成瞄准,扣动扳机,装填弹三个环节即可,马克沁可以实现在几乎发射的同时,在机身内部通过某些机构进行开锁动作,几乎同一时间,整个机身往后退,凭借某些设计的组件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机身,以此来完成抽壳抛壳的动作,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其压缩附近弹簧,在弹簧作用下复进,将第二颗推入弹倘后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钟达到十多次,每分钟600发的射速就是这么来的,而同时期的手动武器,射速最高仅为每分钟六至八发。它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对于身处战场的士兵来说。马克沁的出现使得对面排列整齐的冲锋阵营看起来与自己跟地里的韭菜一般无二,而此时的马克沁有了第一个称号“死神的镰刀”。

索姆河战役

在索姆河战役中,除了高射速之外,马克沁真正帮助德军创造这场战役奇迹的制胜因素是“超越射击”。究竟什么是超越射击?在旷日持久的堑壕战中,德军发明了这种非常可怕的战法,在前沿观察人员的引导下,利用地图和不断测算的观察数据指挥直接对空射击,弹呈椭圆形散布,在距离四千米的范围内威力巨大,据当时的士兵回忆,即使是匍匐卧倒或者进入掩体,弹仍然可以穿越射击,这种战法被称为超越射击法,射击效果往往要好过炮火打击,超越射击法比较类似古代弓箭的抛射,就是让马克沁的出射口抬高一尺,注意,不是一寸,是一尺,采用大仰角射击,以30-45度角向敌人阵地抛射,弹的弹道呈大抛物线飞行,最大可射出四千米远,弹在终点实际上是从天而降的,就像是雨点般从天上掉下来,下落弹能杀上战壕里的人员,从上至下杀伤隐蔽前进的步兵。

士兵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科技的进步,如今的武器水平相较过去一战期间与二战期间大大提高,可以说两个时期的武器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智能化军事武器也是遍地开花,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曾经的王者马克沁在当今的新式武器面前那自然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历史的价值往往并不取决于其在后世是否被超越,而是取决于它在曾经时代条件下曾是所向披靡的王者,创造了当时的巅峰,引领了时代的风尚。可以说,马克沁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出现拉开了当时战争的新局势,索姆河战役也因此成为了后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战役,对后续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举报/反馈

图谏FIRE

809万获赞 55.7万粉丝
这里是图谏百家号,欢迎关注
《小康》杂志社旗下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