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出体验丰富、机能加倍的多功能生活馆?

建筑师的室内设计总有点不同寻常。

坐落于高新区都市之门的常悦生活馆,以理疗、按摩、美容功能为主,经过几位建筑师的巧思设计,272㎡的建筑面积上,容纳了五个独立的操作间,以及洽谈间、洗头间、更衣室等房间,还有用于接待、休息功能的若干公共空间,一应俱全。

一间间小巧玲珑的房子如同积木般轻盈地垒落,创造了屋中屋的趣味意象,统一的白色赋予人一种朴素、纯粹的视觉感知。屋与屋之间,布局周密又丰富多变,漫步其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01 开放复合的空间群

为了解决业主功能性的需求,设计师首先将操作间、洽谈间、洗发间、更衣室等功能分别放置在10个房间之中。再将5间房布置在一层,另外5间房错位布置在二层,创造出房间外的一个连续大小变化的公共空间,房间与公共空间同时产生。

二层房间架在一层房间之上 rooms on the second floor are supporting by the rooms on the first floor@胡祎航

前厅及接待空间the hall and reception@王嘉琪-其间摄影

与公共空间的紧密关联,导致房间界面的处理需要特别被关注。根据对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不同,对房间界面的处理采取掏挖和开洞两种方式。被掏挖的房间在公共空间界面产生厚度,增强了房间的体量感,使其与公共部分的体量感建立联系,同时可用作储物功能。另一方面,被开洞的房间则通过墙面的开窗建立了与公共空间视线上的联系,在感知上扩大了房间内部的边界。

被开洞的房间the room with windows、被掏挖的房间the room with cave @李少翀

同时,通过开洞和开窗,使小房间的视线可延伸至公共空间中,在感知上扩大了小房间的面积,使每一个房间都获得了独特的空间体验。这种大小尺度的不断转换,在解决了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趣味性。

房间外的小空间small space outside the room@李少翀

让公共空间划分成不同的领域,同时又彼此关联,让身处公共空间的使用者获得丰富的体验。

在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中穿行,身体不断的感觉到包裹与释放,让人联想到行走在溪流与丛林、或是低矮的房子与街巷空间的感觉。

进入梳妆间entering the dressing room

@王嘉琪-其间摄影

在这思考房间与公共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空间群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一是围绕着入口前厅而展开的环绕型空间群。前厅是这组空间群的核心空间,一二层房间以及房间外的小公共空间都错位地围绕着通高的前厅进行布置。更衣、接待、等待、茶饮等行为都发生在这个空间群之中。这种聚合的、内向的、可通过的感觉是入口附近所需要的空间氛围。

环绕型空间群空间氛围atmosphere of surrounding type space group@王嘉琪-其间摄影

等待区waiting area@王嘉琪-其间摄影

前厅旁的等待区waiting area@王嘉琪-其间摄影

茶室 tea house@王嘉琪-其间摄影

前厅周边的小空间 small space surrounding the hall

@李少翀

二是以东北角休息区大空间为核心的高差型空间群。大空间因为被小房间体量挤到了北侧靠窗的位置,获得了充裕的光线和良好的视野,这种外向的感觉与入口前厅空间群的氛围截然不同。

高差型空间群空间氛围atmosphere of height difference type space group@王嘉琪-其间摄影

从走道经过檐下空间,几阶踏步向上来到抬高了800mm的大空间,会发现层的界限被打破了,人距离二层房间的窗子又近了一些。

再加上围绕空间中唯一一颗独立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布置的主楼梯,使其获得不同标高上的体验,该空间群在垂直方向上制造了一个比较亲密的尺度,使休息区获得了如同在家里一样轻松的氛围。

主楼梯与休息区main stair and rest area@王嘉琪-其间摄影

两个空间群作为生活馆中最为开放的部分承担了讲座、分享会这样的功能,同时也为未来作为城市多功能空间的使用创造了可能性。

02 建筑漫步的丰富体验

使用者在体验空间时,有三条动线特别重要。

第一条是客人到达操作间的动线。客人首先经过压低的入口,在接待处和更衣区感受具有围合感的空间,再通过柱子后狭窄的楼梯上到二层,由梳妆间分别去到各个操作间。这条动线并不长,但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

狭窄的通道空间narrow channel space@王嘉琪-其间摄影

第二条是客人到达休息区的动线。从入口到达明亮通透的东北角休息区,要经过一个狭窄的通道。通过狭窄和宽敞空间的对比,让休息区的客人可以轻松惬意地活动在窗边。

休息区前的空间space in front of rest area@王嘉琪-其间摄影

休息区前的高差height difference in front of rest area

@王嘉琪-其间摄影

第三条是服务动线,服务人员通过通道南侧的服务楼梯上到二层,对每个房间进行服务。同时,一层前台、茶室、洗头间的集中设置缩短了服务动线,让服务人员尽量集中在南侧,与客人分流。

茶室空间与辅助楼梯tea house and service stair,辅助楼梯周围的空间space with service stair@王嘉琪-其间摄影

几条明确的动线组织起了功能,又将不同场景串联、延续、叠合,漫步其间,空间体验丰富而饶有趣味。

03 轻盈的小房子

改造前空间净高只有5.9m,主梁下高度只有5.1m,钢结构搭建两层的情况下,每层房间的高度不可能太高。在综合考虑结构高度、地面材料、管线布置等问题的情况下,小房间的净高被确定为2.25m-2.4m之间,其尺度与人体的尺度紧密相关,对身体的包裹感而产生的私密性正是这里房间所需要的。

从更衣区望向前厅looking at the hall from the dressing area

@王嘉琪-其间摄影

梳妆间the dressing room@李少翀

在建造时,选用钢结构作为两层房间的主体结构。在钢结构外包裹石膏板材,让真实的结构隐匿于板材之后,使抽象的体量感凸显出来。为了“抵抗”重力,营造整体更加轻盈的感觉,使二层房间“漂浮”于一层房间之上,选择在一层钢梁之上加建一排100mmx100mm方钢架起二层钢结构,再利用这100mm的高差完成上下石膏板材各向中间包裹50mm的做法,使得上下两个完成的体量相接但不嵌套。这种被消除的重力感所带来的轻松的氛围与整体空间所创造的氛围是一致的。

抵抗重力的“漂浮感”floating & resistance to gravity

@王嘉琪-其间摄影

房间内部根据需求,进行了不同的布置。在操作间中,硬包板材的划分模仿了石材砌筑的比例关系,又一次降解房间尺度的同时与房间外空间材质进行对比。

从梳妆间向外看looking out from the dressing room

@王嘉琪-其间摄影

黄昏时空间中的光影变化Light and shadow in space at dusk

@王嘉琪-其间摄影

每一扇窗都包括一块不可开启的大玻璃窗和两面可开启的木板窗,用以区分视线和通风的不同需求。开启和闭合木板窗的行为同时为房间和公共空间增添了许多生动的画面。

视线的窗户与通风的窗户windows of sight and windows of ventilation@王嘉琪-其间摄影

04 映射在城市之中

抽象的体量、虚实关系的对比使生活馆具备了可被投射在外部环境之中的强烈特征。尤其是当夜幕降临,光透过白色的体量,再穿过玻璃幕墙映射在园区之中,像城市中的一盏灯,为晚归的办公人群和到此活动的周边居民点亮了夜晚的生活。这个原本内向的空间突破了建筑的边界,成为了城市中的装置艺术。

城市中的装置艺术 installation art in the city@王嘉琪-其间摄影

通常类似案例的设计往往从区分公共和私密区域开始,此案却以房间作为设计思考的起始点

首先确定每个房间所需的大小,再在空间上分别对其进行定位。在空间结构清楚的情况下,再次梳理其所带来的功能、流线、结构、管线布置等问题。其结果是空间虚实分明、大小连续变化,增加了公共空间中动线上体验感的同时,扩大了小房间感知上的面积。面对同质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了一个舒适宜人的活动场所,也许是生活馆能够带给这片城市最为独特的体验

技术图纸

首层平面图 ground floor plan

二层平面图 second floor plan

剖透视图sectional perspective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常悦生活馆

项目类型:建筑/室内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都市之门d座

设计单位:垣建筑设计工作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主创建筑师: 李少翀 王毛真 吴瑞

设计团队:王紫悦、余帆、刘怡嘉、蒋姝君、邱浩然、李轩、胡祎航

合作建筑师:李兴辉(观易建筑)

项目业主:常悦生活馆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起迄年月):2019年8月—2020年1月

建设时间(起迄年月):2019年11月—2021年2月

建筑面积(平方米):272㎡

施工单位:西安郎之道建筑有限公司(钢结构)、馨木美居

软装团队:室-VENTRICLE

摄影师:王嘉琪(其间摄影)、李少翀、胡祎航、王琛

视频制作:王琛、李少翀

视频版权:垣建筑设计工作室

关于设计师

垣建筑工作室

Wall Architects of XAUAT

垣建筑设计工作室于2017年在西安成立。是一群集建筑设计、建筑教育、设计研究于一体的专业团队。在“地域建筑设计、城市更新与改造、共享空间设计、创意空间设计”等领域的实践中,“乐观的看待复杂的外部环境,尊重已有的一切存在 — 通过相对化的空间组织与材料建构去回应每一个具体问题 — 最终创造一个不失特质但又生机勃勃的开放场所。”

李少翀

西建大建筑学院建筑学系讲师

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客座讲师

王毛真

建筑系三年级教研室副主任

西建大建筑学院建筑学系讲师

吴瑞

西建大建筑学院建筑学系副系主任

法国格勒诺布尔建筑学院访问学者

法国国际生土建筑中心访问学者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兼职助理教授

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客座讲师

所获荣誉

设计创作

2012年西建大建筑学院首届青年学术论坛 创作大奖

2013年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概念设计竞赛 优胜奖

2017-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 建筑创作银奖

2019年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建筑师奖

2019年陕西省首届青年建筑师优秀作品奖

2019年第三届中国室内设计新势力榜 华中区Top10

2020年维纳博艮世界砖建筑奖(Wienerberger Brick Award)入围奖

教学研究

2014年全国高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 优秀教案

2015年陕西省省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16年全国高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 优秀教案

2016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坛新秀”

2019年西建大建筑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论坛 第一名

2019年全国高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 优秀教案

202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优秀主讲教师”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指导设计竞赛

2014年指导学生获得第三届亚洲.建筑新人赛总决赛 二等奖

2015年指导学生获得天作奖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三等奖

2017年国际高校建造大赛 二等奖

2018年陕西省大学生第十四届实体空间搭建大赛 出题人

2019年陕西省大学生第十四届实体空间搭建大赛 二等奖

2020年指导学生获国际VELUX建筑学生设计大赛亚洲及大洋洲地区 一等奖

作品案例

陕西省富平县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乡村公共建筑设计)

三星集团援建-西安高新区第六高级中学图书馆(乡村公共建筑设计)

不在方艺术空间(城市工业遗产的改造与更新设计)

模糊的“墙”(城市共享办公空间设计)

四方俚(城市共享居住空间设计)

“墙”之间的家(乡村示范住宅设计)

陌格的家-“旋转的餐厅”(城市共享商业空间设计)

举报/反馈

设计丝路

202获赞 341粉丝
链接创意设计思路,有料,有态度。
领略文化传媒(西安)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