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是农民的儿子,不管离开家乡多久,当看到田野,看到农民在田地里劳动,许世友的两眼就会熠熠生光。
1958年那年,许世友在东海前线部队下连当兵。这时,苏联军事顾问格尼哥柯奉召回国。在回国前,格尼哥柯专程赶到千里之外的东海前线部队向许世友辞行。
可苏联军事顾问从南京一路颠簸到部队驻地,却未见到许世友。于是,在连队军官的陪同下,“大胡子”顾问坐着小车在部队驻地周围四处寻觅许世友。
格尼哥柯万万没有想到,当他一下车,映入他眼帘的是怎样一个场面啊!
谷场上,那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中国三星上将,正穿着士兵服装,熟练地用最原始的方法帮助农民打稻谷!
只见这位三星上将脸上的表情是一种平日里觅不见的沉醉自得,惹得格尼哥柯这位苏联军事顾问也兴趣大发,脱掉制服,扔进车里,站到许世友旁边,与许世友肩并肩地学起打稻谷。
劳动的气氛达到高潮,有人摔掉了草帽,有人脱去了衬衫,割稻的镰刀都闪着亮光,人在飞镰刀也在飞,更有许多农民自动地跑过来,帮着两位喜气洋洋的将军搬稻子,归堆,用杈子装稻垛。
劳动休息时,许世友和格尼哥柯两位将军的兴致更高,他们手拉手跳起了民间舞蹈,赢得了农民和士兵们的阵阵喝彩。
中国共产党的“九大”前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不断挑衅,使人们树立了要准备打仗的观念。然而,国内七亿人的温饱却常常使中南海的灯光彻夜通明。于是毛泽东大手一挥,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
“备战备荒为人民。”
许世友坚决拥护,认真照办。
农民出身的老军旅许世友,深知粮食对于人的生存和部队战斗力是何等的重要,他曾说:
“吃上皇粮不种粮,那是封建社会的东西,是懒汉思想,我们军队要种粮,要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在南京军区的防区内有很多海岛,海岛上耕地极少,惜土如金,驻岛部队的生活供应也因为气候和海浪的原因,供应比较困难。许世友每次上这些岛屿视察,都要求部队的官兵修梯田办水利,甚至亲自调兵遣将组织岛屿上的军民在海边拦坝围田,搞得轰轰烈烈。
有一次,他听说有个部队的随军家属自己组织起来,参加岛上的农业生产,非常高兴。那天,海上风浪非常大,许世友却执意要去岛上看望那些随军家属,给她们鼓劲。谁也拦不住他。
有一次,南京军区司令部下属的西村农场,在收获地瓜时,有位战士刨出个近二十斤重的大地瓜,一下子将整个西村农场都轰动了。西村农场的负责人激动得满脸是汗水,乐颠颠的马上往上报喜。
许世友很快得到了报告,立刻驱车来到农场。当他看到那只近二十斤重的罕见的大地瓜时,两眼放光,抱在怀里不肯放下来,连声称赞:
“好!好!”
并对那位刨出大地瓜的战士说:
“我看你刨的这个地瓜蛋,胜过外国的这个蛋(弹),那个蛋(弹),没粮食他们要统统完蛋!”
不久,许世友在自己院子里种的地瓜地里,也刨出了一个十几斤重的大地瓜。这可把许世友乐坏了,他非常想把自己种的这个大地瓜连同西村农场刨出的那个大地瓜一起送到北京,向毛泽东报喜。
但最后想想还是不妥当,地瓜再大也不过是个地瓜,不是那么太好吃也不便保存,最后他还是让人在两个大地瓜上分别写上斤数,自己一手抱一个大地瓜,像抱着两个孩子似地拍了一张照片,寄给了毛泽东。
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在山东任胶东军区司令员。
当时,胶东军区司令部设在牟平县内。
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和“蚕食”政策,进行经济封锁。胶东军民的生活和给养发生了严重困难,甚至到了缺吃少吃的境况。
对此,许世友说:
“我们都是来自农民,会打仗也会种田,现在部队有困难,农民更困难。军民要有盐同咸,无盐共淡!”
在此同时,驻守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实行“屯田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亲自动手,开荒种菜,学习纺线。
胶东军区所属部队在许世友和其他领导同志倡导下,一手握枪杆,一手拿锄头,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当时,机关分给了许世友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块好地。许世友知道了,非常不满意,关照身边的同志不能分农民的好地。他亲自在河边选定了一块荒地,和战士们一起挖渠引水,开荒种地。
开荒刨树时,战士们先倒树,后刨根,斧头、锄头一起上。许世友却什么工具都不要,挽起袖子用手拔,就像《水浒》上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似的,一会儿功夫就拔了好几棵树。
这一年,这块河边荒地上的庄稼获得了丰收。
1968年,许世友出任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一职,总揽江苏党政军大权。他在军区大院那座蒋介石和宋美龄居住的小楼里的办公室一切如旧。
但在江苏省委书记办公楼里又多了一个办公室。
许世友把屁股基本坐到了省委书记办公楼这边。军区的事,分工军区副司令肖永银、副政委周贯五等人去管。
许世友自己则以很大的热情和主要精力抓江苏的工农业生产,尤其是热衷当“农业部长”。
农业方面的事情许世友并不外行,加上那几年老天帮忙,风调雨顺,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他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农村大抓农田建设,像军队士兵整理内务一样,田要成方块,沟要成直线,让人看上去赏心悦目。
在苏南地区,许世友还下力气抓了“吨粮田”,要求一年之中,种三茬水稻、一茬小麦,亩产超过一吨。当苏州吴县等地区实现了“吨粮田”的喜讯传到南京之后,许世友立即指派军区直属部队的战士演出队,带了样板戏《沙家浜》和《红灯记》,由群工部长带队,赶往吴县等地,以他的个人名义进行慰问演出,以示嘉奖。
许世友得心应手地奏响了抓农业生产的三部曲:落实建制,推广技术,大抓落实。
经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1969年9月1日,南京军区江苏、安徽两个生产建设兵团正式组建,每兵团各辖四个师,分别归所在省军区建制领导。
1970年3月15日,南京军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组建,下辖三个师和两个直属团以及三个工业团,归浙江省军区建制领导。
三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期组建和干部配备,许世友都做了具体的过问,指示从军区机关和直属队中,抽调大批干部加强生产建设兵团的各级领导°三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使当时正在兴起的“上山下乡”运动掀起了高潮,出于对军队和军人的崇尚,对半军事化生活的向往,数十万城市青年纷纷来到黄海之滨和皖浙山区的贫穷落后地区,当上了“兵团战士”。
“兵团战士”们用青春和汗水辛勤耕耘,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艰苦的兵团生活,也使一大批知识青年在艰苦磨砺中锻炼成长,发出了“青春无悔”的呐喊。
有关这些“兵团战士”的生活,很多文学作品都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
1959年至1961年,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天灾”加上“人祸”,老百姓到了忍饥挨饿的境地,有的地区甚至饿死了人,部队尽管吃“皇粮”,却做不到“放开肚皮吃饱饭”,各级干部都把有限的定量算了又算,称了又称,大搞“瓜菜代”,以维护士兵基本的战斗能力。
许世友眯着眼睛,有了新主意。
许世友又乘上了他那辆军用吉普车。他像当年打仗亲临前线视察阵地一样,坐着军用吉普车到处察看,他要亲自选点建设南京军区的农副业生产基地。
许世友的军用吉普车在安徽霍邱县城西湖畔停下了。他看中了城西湖碧波万顷的湖水,更看中了湖水下沉睡了百年的沃土。
许世友要泻水造田。
泻水造田,既不占现有耕地,又不用动迁原有居民,更重要的是这里靠近南京军区后方基地,真是一举三得。
许世友兴冲冲地找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商量,没想曾希圣死活不松口。
曾希圣这个人敢说话,他一听许世友要在城西湖建农场,当场就拍桌子,说:
“许世友手伸得太长,在我的大别山掏掏洞就算了,又来要我的城西湖,安徽的山水他都占了,不行!”
说不行还真不行,许世友也拿曾希圣没办法。但一旦拿定了主意,他是轻易不会改变的。城西湖的事虽然暂时搁了一下,但新任省委书记李葆华到安徽,许世友又忙乎开了。
李葆华开始也是不同意,却经不住许世友三番五次地做“思想工作”,终于打开了“绿灯”。
许世友立即电召陆军第六十军军长吴仕宏面授机宜,调集了一个步兵师四个步兵团和近十一万地方民工,在城西湖创办了华东地区的第一大农场。
据说1966年5月7日,毛泽东指岀“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也就是后来产生极大影响的“五七”指示,是毛泽东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的批复。而这份呈毛泽东批示的“报告”,就是在包括南京军区围垦城西湖计划在内的各大军区农副业生产计划的基础上作出的。
城西湖围垦计划原定两年时间,在许世友的督促下,仅用了一百五十天就造田十三万余亩,当年就取得了丰收。
从1966年冬城西湖农场围垦,到1973年底调离南京军区,许世友不知到城西湖农场去了多少趟。每次去了,下车就要干农活,插秧、割稻、扬场、搬运,见什么做什么。
1972年,城西湖农场获得了年产近亿斤粮的空前大丰收。许世友闻讯后乐颠颠地赶去庆功。光讲话鼓掌觉得不过瘾,还带头呼起了口号,又满面春风地同全体官兵合影。
许世友不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却历来对农业科技人员情有独钟。他干过农活,懂得农活是技术活,实现高产稳产没有科学技术是不行的。在热衷当“农业部长”的岁月里,许世友经常像个小学生一样,听农科技术人员讲课,了解国内外农业科学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当许世友接到报告,说某农学院研究岀让一棵高粱能结出多穗,一棵地瓜能派生一窝的新方法时,平常眯着的眼睛睁大了,立刻指示试验种植,并将这两个新品种命名为“多头高粱”和“地瓜下蛋”。
1971年,在南京军区司令部下属的西村农场,“多头高粱”和“地瓜下蛋”的试验种植整整热闹了一年。一辆辆军用卡车把农场附近的各部队的官兵拉来,用人海战术在农田深耕,公布的要求是三十公分深之内的土里不能有砖瓦块。一包包当时很罕见的进口尿素化肥,被随意撒到田里,看上去像是刚刚打过一层重霜。有位地方的女农科技术人员请来请去不方便,许世友发句话,一夜之间让她穿上了军装,红领章、红帽徽衬得她的脸泛着幸福的光彩,成天快乐得像只燕子,在高粱地和地瓜地里飞来飞去作指导。
这一年,高粱和地瓜都获得了大丰收。
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工作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间,他一直非常重视搞好部队的农副业生产。他要求所属部队必须做到连队有生产地,师团有小农场,军以上单位有农副业生产基地。下部队检査工作,只要有时间他就要到连队的生产地里转转,到猪圈看看,发现不满意的地方立即批评,丝毫不给情面。
同样,看到菜种得好的,猪养得肥的连队,许世友马上笑逐颜开,大会小会不断地表扬,好几个干部为此都被提升了职务。
有一次,许世友去军区前线话剧团检査工作,前线话剧团因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而闻名全国。团领导在汇报中提到,由于驻地离市区远,买菜很不方便,生活有困难。许世友一听就发火了,大声说:
“活人还能给泡尿憋死,自己就不能脱脱裤子?没菜吃自己开荒,没肉吃自己养猪,没鱼吃自己挖塘嘛!”
许世友就是这样的脾气,批评归批评,但困难还是要帮助解决的。没几天,一个工兵连就轰隆隆开进了卫岗,摆开阵势,帮前线话剧团和前线歌舞团各挖了一个鱼塘。
如今,这两个鱼塘由于从未干涸,常有鱼儿浮出水面晒太阳。两个剧团的老人看到鱼塘,就会想到当年挖鱼塘的情景,就会对后来的人说:
“这鱼塘,是许司令员派人给我们挖的。”
参考资料:
《许世友和他的一家》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