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进,最近,教育部发声,正式实行“大语文”改革,也就意味着语文将成为三大主科之首,英语屈居第二。
众所周知,英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一些发达城市更是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最终使用的人却很少,而语文作为母语,学习的时间却比英语少了很多。同样作为主科,但英语受到的重视要远远大过语文。
这样的现状,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
“网红教授”郑强表示:在过去的20年里,英语占据了青少年过多的时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重要性被过分地夸大,建议高考取消英语。
全国政协委员许进提出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应该取消主科地位,改为选修。
关于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讨论,80%的人表示赞成取消,他们认为,英语的地位上升,而语文却在下降,这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应该弱化英语,让学生腾出更多时间学习母语。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双减”推行后,语文正式提出改革,很明显英语的主科地位可能不保,有些地区已将英语的分值下调,甚至直接提出了小学考试。
比如:辽宁省已经在中考首次降低英语分值,由原来的120分改为100分。
上海市已将英语从小学考试中取消,英语以“只教不考”的形式出现。
其实,教育部对于语文提出的改革,也就是现在的“大语文”。
对于“大语文”改革,家长表示一百个支持。
那么,什么是“大语文”呢?
“大语文”指的就是以语文为核心,以文学和历史为主线的文学、文史、文化、社会常识等学科的综合概念。
简单地说,大语文不只是停留在读写上了,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而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学会理性思考,做到真正的阅读。
比如:以前考题,《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这种考题学生不用知道《西游记》的内容,通过记忆就可以答题,大语文改革之后,这类题目将会减少,而是展示几段《西游记》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重新排列。
这便是“语文”和“大语文”最明显的区别,“语文”注重的是记忆,“大语文”注重的是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答题才会得心应手。
那么,“大语文”改革具体在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加大了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比重
大语文时代,小学古诗词数量变化很大,由原来的68首增加到129首;此外,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初高中的文言文比重要有所提升。
很明显,以后国学文化在语文教育中越来越重视。语文阅读也不再限于课本,而是延展到课外。
第二,现代文阅读的篇幅大大增加。
这次改革中,语文试卷的卷面阅读篇幅增加,由以前7000字增加到现在的9000字,将来可能会增加到1万字以上。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理解大量的内容,虽然现代文都是我们平常用的汉字,但不代表能轻松拿分。
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悄悄地改进行很大的改革,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题!”
第三,扩大考试范围,打破语文学习框架。
2020年开始,高考语文大纲就取消了,这已经说明语文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点框架,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学生必须拓展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这样视野才会更加开阔,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
第四,历史知识的地位被提高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以前学生学历史靠着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了,但学生却并没有真正了解历史,没有掌握传统文化的大致脉络。
但现在并不是,历史没学好,是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对我们传统文化掌握得不好。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代表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习好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些改变也许很多家长有些不理解,提出质疑,古文和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用到,这和英语有什么区别呢,不也是浪费时间吗?语文增加难度没有用,我们只要会说会写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灵秀”。
语文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语文,让学生学好母语、用好母语,是大势所趋,语文为王的时代即将到来。
“大语文”改革政策出台以后,许多学生有点恐慌,家长也头疼不已,古诗词文和文言文苦涩难懂,突然加重比例,真的是措手不及。
为了弥补这个问题,“国民老师”赵旭结合当下高考改革动态与热点,将自己15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成了辅导教材《大语文那些事儿》,此书一经上市,就好评如潮,火爆全网,深受学生的喜爱,现在累计销量突破500万销。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和语文报社社长刘远都为赵旭老师的“大语文”点赞,《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也为她的教学风格啧啧称叹。
《大语文那些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严谨又风趣,是难得的具有大语文教育理念的书。全套书一共有六册,分别是《字词魔法课》《写作点睛课1》《写作点睛课2》《古诗线索课》《阅读洋葱课》《古文串烧课》。从字词——写作——古诗——阅读——古文五个维度来讲解了大语文的学习技巧。多维度培养儿童独立语文思维,适合1-9年级使用,本套书有三大亮点。
1.从点、线、面三个维度,立体学语文
以前学语文,只要背下知识点就可以轻松拿高分,学得没有深度的思考,理解简单,记得快,忘得也快。
但赵旭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她从点线面三方面分析了诗文的故事、背景和诗人经历,把知识脉络串起来,让人深刻理解。
2.通过文、史、哲相融合,培养孩子思考能力
赵旭讲语文,会从文史哲三个方面来讲解的,引导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帮孩子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在写作文或者说话上,就能如鱼得水。
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她是这样讲的:既要仰望天空、俯察大地,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又要懂得爱自然、爱自己、爱他人。
3.横向对比,让学生感知语言的丰富内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字、每句话都有多重含义。这一点,赵旭老师在书中也考虑到了,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丰富内涵。
比如“咏”字,有批判,也有赞美。曾巩写的《咏柳》就是在批判柳枝的张狂。
贺知章的《咏柳》就是在赞美柳树像漂亮的小姑娘,
张灵泉说: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学科都越来越依赖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能析力,而这些能力都要以语文为基础,可见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得语文者,得天下!如今,《大语文那些事儿》已成为多所重点院校推荐的必读的课外书籍。如果你还在为孩子的语文学习和阅读能力而烦恼,不妨把这套书送孩子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