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国家博物馆曾发布了一张夜间巡逻犬在《夜巡》旁的老照片,所以本篇要来分享博物馆与汪星人的历史小故事。

1930年代的时候,博物馆已经出现了简易的防盗警报系统,只要一移动画作,马上就会警铃大响,通知保全前往现场。

但是,由于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有高科技的红外线和高清的监视器,加上防盗系统的电路太明显又很好认,因此,很容易被窃贼识破与破坏。而且只要晚上遇到溜得快的蒙面歹徒,几乎可以说就束手无策,也使得当时的艺术窃案较现在来得频繁。

1933 年 5 月,设有复杂防盗系统及配置夜间保全的布鲁克林博物馆发生了十幅画作遭窃的重大案件(到现在还没找回来),震惊了美国博物馆界,一时人心惶惶,害怕下一个遭殃的博物馆就是自己家。

因此,除了设有24小时(或夜间)的警卫之外,基本上拥有重要作品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会饲养巡逻犬。很多博物馆纷纷发出“征狗启示”,尤以聪明又强壮的德国牧羊犬最受欢迎。大部分的博物馆都会设有资格限制,强调只要聪明勇敢的狗狗──然后指定要牧羊犬(像二哈那种又傻又会拆家的就不会进到面试名单!)

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哈佛艺术博物馆(Harvard Art Museums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等馆舍都曾有养过汪星人的历史。

这些狗狗会接受基本的“博物馆管理”和“防盗保全”培训课程,教导它们辨识可疑的陌生人以及协助捉拿窃贼,就像警犬一样,大部分都发挥了很好的吓阻效果。

1933 年布鲁克林博物馆遭窃之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便火速养了一只德国牧羊犬,<span data-bjh-target="叫做 Don,负责下午 6 点到隔天早上的巡逻工作。

当时不少报纸大肆报道 Don 可以在一分半钟内从地下室冲到顶楼的惊人速度,还有称赞它强而有力的牙齿可以在木板上咬出两个大洞,绝对能把坏人吓得花容失色,就连时任馆长也都表达对它寄予厚望。

只是,不到一个月,媒体形象凶猛的 Don 就因为人人都好的温驯性格,到处找人讨摸摸、逢人就摇尾巴,让博物馆不得不重新训练它,教导它应该要对陌生人保持警觉、还有不要乱吃别人给的东西才对。

就这样一直到了1940年代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出先进的军事设备,新型的红外线感应、超音波探测器、监视器等相继出现,也连带让防盗系统整个等级大提升。博物馆开始有了更隐秘、更难以察觉的保全系统,而协助巡逻的汪星人也就慢慢越来越少见了。

现在还是有一些博物馆有饲养狗的情形,只是它们的主要工作不一定是巡逻,有的专职侦测害虫,有的则负责卖萌。

举报/反馈

世界史大观

46.3万获赞 1.6万粉丝
专注于世界史的分享,你一定会喜欢的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