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

“杨振宁高高飞翔在诸多小问题构成的热带雨林上,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这些小问题里耗尽了一生的时光。”庆贺杨振宁先生百岁生日,9月23日,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1957年,杨振宁(右)与李政道。CFP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本人致电会场,表示自己最关注两件事情:中国的发展和物理学的发展。“今天会议讨论了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把我最关心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相信照现在的道路走下去,中国物理学将大放光彩,谢谢大家关心和讨论我的研究。”杨振宁说。

伟大研究让学界获益至今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说,杨振宁先生的一系列物理文章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其中既包括他提出的创新方法,更有后人基于这些方法所取得的成就。

1957年,杨振宁因提出宇称不守恒,和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对学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不止于此。

物理学界有个关于“大一统论”的“传说”:谁能创造一种统一解释宇宙中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的理论,谁就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此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了“规范场论”,统一了除引力之外的另外三种力,向“大一统”迈出了关键一步,而“杨-米尔斯方程”就是“规范场论”的核心。

“有7项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6项菲尔茨奖也得益于对这个方程的研究,还有几十项诺奖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葛墨林说。

“杨教授发表这个方程的时候才30岁,真不知道他怎么能想出来的。”葛墨林感叹道。

架起中美科学沟通桥梁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说,据杨振宁家人分享,和其他人不同,6岁的他去海滩上玩,总是捡一些细小但花纹非常美丽的贝壳,“这种对美的追求,延续到了科学研究上。”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则将杨振宁的学术风格总结为“原创、优雅、功力和物理”。“杨教授综合了三位大师的不同风格:爱因斯坦的深广、笛卡尔式的纯粹和费米的厚实有力。此外,他还体现了‘提炼出基本,集中于本质’的能力。”施郁说。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ack Steinberger曾在回忆自己的同学时说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杨振宁。20世纪40年代,虽然当时中国条件有限,但24岁的他来芝加哥读研究生时,熟悉所有的现代物理。”

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进行访问,并于2003年回到他从小长大的清华大学定居至今。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顾秉林回顾了杨振宁对于架起中美科学交流桥梁所作的贡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双方有了交流需求和愿望,杨振宁感到自己应该担起责任,他曾回忆首次到中国访问:“那天乘法航自缅甸东飞,进入云南上空时,驾驶员说已经进入中国领空,当时我的激动心情无法描述。”

葛墨林还分享了一个细节:杨振宁主张学术上的平等,每次到南开参加理论物理讲习班,他都跟学生们一起排队领自助餐,边吃边谈。“多年以前,国际会议用餐补助中外有别,国人补助5元,外宾补助40元,吃饭时往往隔着一道屏风。杨先生坚持,在南开开会,无论中外,补助相同。”葛墨林说。

著名教育家周培源曾评价:“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便是无人能及的。”

审读:喻方华

举报/反馈

读创

84.4万获赞 13万粉丝
深圳商报/读创—深圳400万商事主体社交平台
深圳商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