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本裕仁天皇的亲弟弟崇仁亲王来到中国战场视察情况,偶然间看到了毛泽东的一本著作后,这位亲王突然改变了自己的军国主义思想,甚至十分悲观的直接告诉一些日军高官,现在的日本军队和中国对战已经很难取胜,败亡只是时间问题。毛泽东的这一著作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崇仁亲王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这一著作究竟讲述了什么让其成为日军的噩梦?毛主席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中将他创作出来的呢?今天让我们回到那段历史,来揭开神秘的面纱。
《论持久战》创作背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日军的铁蹄在中原大地上肆意地践踏,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便攻陷了华北、华东等地区。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国民党的军队在战场上不堪一击,一路败退,我国许多的国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甚至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也被攻破,无数家庭流离失所,无数同胞惨遭杀害。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举入侵,尤其在日军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许多人都产生了失望悲观的不良情绪,“亡国论”一说在国人中广泛传播。然而在短短几个月之后,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形势却发生了惊天逆转,随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捷报传来,这两场战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但是错误观念也随之而来,许多人被一两场短暂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日军不足为虑,打败日军指日可待,一时间“速胜论”的思想在民众间掀起热潮。
就这样,我国很多人产生了错误的思想,对于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势必会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命运。究竟是亡国还是速胜,成为了抗日战争初期许多人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一个疑问,能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仅关系着中华民族抗战的前途,还考验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变国人“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一举扭转国人悲观和急躁的情绪对抗日战争的带来的影响和干扰,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脚踏实地、持久抗战的正途上来,毛泽东通宵达旦,历时九个日夜,撰写出了《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诞生
其实毛泽东早在1936年就有了持久战的看法,认为战争的胜负必须要在持久战中得到考验,虽然毛主席有了这样的观点,但是却没有可以借鉴的战争事例并进行系统理论的分析和阐述说明,将持久战由观点变为理论。抗日战争爆发后,毛主席进行了对大大小小的战争理论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在1938年5月,不断思考的毛主席有了思路,便连续九天在延安的吴家窑洞中,写了长达5万字的《论持久战》。在创作期间,毛主席废寝忘食,不问世事,一直在书桌前埋头写作,当主席十分劳累的时候,就让警卫员给他打盆凉水,想洗脸清醒一下,有时到院子里转转,活动筋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回去继续编写。毛主席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使他的脸色非常不好,两眼通红、布满血丝,身体逐渐消瘦起来,警卫员见状,不断劝说主席休息,可主席却以工作没有弄完睡不着为由,不断搪塞过去。就这样,主席历时9个日夜终于停下手中的笔,《论持久战》横空出世。
当主席创作完成之后,便让警卫员把文章初稿送到清凉山解放出版社去印校样,并嘱咐他们一定要十分仔细地校对,可见主席对这篇文章的重视程度。1938年7月份,《论持久战》全部完成,文章系统地回答了大家对战争的各种疑问,为如何取得抗战胜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方针,鼓舞了人民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坚定了人民对持久抗战的决心。并且《论持久战》还在《解放》杂志上正式发表,并且出版成书,对全国进行传播,当《论持久战》开始传播时,就立刻得到了各路人士的支持,引起巨大轰动。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看到此书后就下令大量印刷,让全军将士学习。有着“国民党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看到后,认为这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最高战略方针,并且归纳总结成了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将《论持久战》推荐给蒋介石。一向反共的蒋介石,看后也极力称赞,下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要将论持久战作为全民抗战的指导思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论持久战》经过不断地传播,甚至引起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广泛关注,在斯大林、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办公桌上,也有这本著作的译本,可见《论持久战》的价值和重要性。那么这本著作究竟阐述了怎样的一个思想观点呢?
《论持久战》的内容
毛主席在书中全面的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和当今的世界格局,交战双方都有着各自优缺点:
1、日本的综合国力以及军事实力比我国强大太多,我国根本无法做到速战速决,取得战争胜利;
2、日本作为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其性质是不正义和野蛮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存亡,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
3、日本一个弹丸之地,人口物资都比较稀缺,无法支持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斗,而我们作为泱泱大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这些都足以支撑我国进行长时间的抗争;
4、日本作为法西斯势力,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敌人,而我国身处反法西斯阵营中,可以得到国际上大量的物质资源。
毛主席提到由于这些客观事实,中日双方在战争中必定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日军想要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取得战争的胜利,而我国可以凭借一些优势,进行持久战去消耗日本,只要坚持下去,日本必败。所以毛主席认为,“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片面的,中日双方的种种特点决定了我们要进行持久战,而且最后的胜利肯定是属于中国。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在书中有预见性地提出了抗日战争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 日军战略进攻,我军战略防守阶段;日军战略防守,我军准备反攻阶段;我军战略反攻,日军战略退却阶段,并强调了第二阶段的重要性,给出了我军在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的策略。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还提到了能动性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要发动人民群众,武器在战争中并不是主导因素,而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才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由于毛主席在书中进行客观理论分析,提出了种种策略,为日后的抗战提供了指导说明,也将成为日本侵略者最大的噩梦。
《论持久战》的影响
由于《论持久战》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表的,很快就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成为日军高级指挥官们钻研的对象。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即使日军知道我们的策略和想法,却也想不出任何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当时有人便称持久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阳谋。即使这样,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主战狂热分子,并不认为自己会在战争中失败,日军总指挥冈村宁次看了《论持久战》之后,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就包括囚笼政策、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这几种方式,希望可以粉碎我军持久战的战术。日军在战场上修建大量的碉堡壕沟,把根据地不断进行分割,使我军失去彼此之间的联系,但后来八路军在彭德怀元帅的带领下发动了百团大战,一举击溃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并破坏了敌人后方的交通运输线,使日军遭到重大的损失。日军还收买大量汉奸叛徒,组建伪军作为先锋,妄图摧毁我军。还对中国农村地区实行三光政策,进行以战养战,尽管日军在中国掠夺了无数的物资,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持久战为指导思想,在敌后进行抗日战争,日军的这些政策还是取得了失败,使日军在敌占区的种种行为都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到了抗日战争的后期,日军仍无法完全掌控以占领的地区,等待他们的只有失败的结局。
到1943年,日本天皇的弟弟崇仁亲王奉命到中国考察战况,当他接触到《论持久战》后,自己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指出了日本必败的观点,在日军引起轩然大波,日本天皇不得不把崇仁亲王调回国内。回国之后,崇仁亲王便想要刺杀主战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如果成功,他就会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与中国讲和,结束这场战争。可事不如人愿,刺杀计划最终失败,后来崇仁亲王也在公众场合向中国人民道歉。最终我军以持久战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种战术对日军进行抗争,延缓他们的进攻,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此后持久战成为日军的噩梦。到1944年底,日军由于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在中国人民的全面反击和世界局势的改变下,最终走向失败。
《论持久战》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中国抗战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如果没有毛泽东,如果没有《论持久战》的诞生,那中国的抗战结果如何,不可想象;未来历史的走向,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