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农亮点之七
魏章官
创汇农业也叫外向型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热点和关键点,也是福建省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据福州海关统计,福建省农产品(仅WTO+水产品)出口贸易额,2007年达27.49亿美元,比增14%,居全国第5位。2008年1至9月达22.23亿美元,比增8.71%。而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省农村产品出口创汇只有1.2亿美元。
为了发展创汇农业,福建省采取出政策、建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和拓展国际市场等四大举措,并抓好落实。例如:早在1989年,省政府就批准台胞最多的漳州市成立“东山县创汇农业试验区”和“西屿岛农业良种引进隔离区”。1991年把沿海突出部4个乡镇和资源丰富的4个国有农场辟为“对台农业合作开发区”,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漳州外向型农业示范区”。
同时,成立“漳州海峡两岸高科技农业特区”和“对台农业引进营销中心”。从而使漳州办起外向型农业企业近千家,约占全省同类企业的1/2,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优创汇农业基地,出口的拳头产品有蘑菇、对虾和芦笋等。其中“洋蔬菜”芦笋从上世纪80年代初由东山县引种后,常盛不衰,种植面积多时3万亩,成了全国县级最大的芦笋创汇基地。
近几年来福建更加重视发展创汇农业。从2006年起福建省委连续三年在一号文件中提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具体指导意见,特别是2008年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建设食用菌等九大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开发俄罗斯等潜力市场,建立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和预警体系”。先后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植物良种400多项、1000多个品种和大量先进设备。
现在福建创汇农业不但在闽南沿海三角地区建基地,而且在内地山区也有了新发展。比如漳平市就引进39家台企、300多台农,办起台湾农民创业园,其中33家企业种植3.5万亩台湾软枝乌龙高山茶,成了创汇茶叶新基地。同时,福建省还着力培育和发展外向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达1234家,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有126家,其中超1000万美元的有52家。
为了拓展国际市场,省农业厅等部门单位每年都组织一批企业先后到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参加食品展销活动,多方联系客户,争取出口订单。全省出口品种由过去单一转向多样化,出口的国家也走向多元化,由过去出口日本为主转为出口欧盟、东盟、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从2004年至2007年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年年二位数增长。有52个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超千万美元。其中食用菌、罐头、柑橘、茶叶等出口贸易额多年来均居全国第一。
创汇农业,不但提供了大量产品出口创汇,而且提升了农业,丰富了自己的“菜篮子”,增加了一部分农民的收入。
(原载福建省委党刊《海峡通讯》,福建省委农办刊物转载、《福建科技报》分10篇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