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是一块农耕文明土层深厚的文化沃土。在这一方盛产优质小麦的良田沃野上,心灵手巧的女人们用她们的热情和智慧,培育出了一朵让世界惊艳的艺术奇葩:“合阳面花”。
合阳面花,又叫“合阳花馍”,是用上好的面粉,经过造型、点染、插花等主要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面塑艺术。与其它地方的面花比,合阳面花的特点是:色彩鲜艳、造型淳朴、民俗内涵丰富。
在合阳县,衡量一个女人是不是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是:她会不会蒸花馍,她的面花捏得如何?一个花馍蒸得好的女人,不仅受人尊重,而且,她蒸花馍的手艺,也将在一年四季的各种年节礼俗中,为巷院增色、被乡邻追捧。
洽川镇王村的雷富花老人,是合阳乡间随处可见的面花巧手。八十一岁的她,已经为自家、替别人蒸了大半辈子花馍了,如今,和左邻右舍的同伴们聚在一起蒸花馍,她依然是轻车熟路、兴趣盎然。
合阳,是个重视人生礼俗的礼仪之乡。在合阳县,但凡遇到婚丧嫁娶、四季节庆、恭贺祭祀这些重要的民俗礼仪活动,都离不开面花的点缀与陪衬。在各种礼俗活动中,美轮美奂的面花,既是“美”的化身,也是“情”的使者,更是“礼”的载体。合阳面花,是在乡风的孕育中、民俗的催生下,才得以在巧妇们的心里萌芽、手中开花的。
在合阳县,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特定的面花。每一组面花都传达着不同的民俗内涵。合阳面花中,最精彩的要数端午节的“艾馍馍”、中秋节的大花糕、以及结婚时的插花馄饨。
端午节的“艾馍馍”,其造型多为:娇小玲珑的花鸟虫鱼、充满田园野趣的瓜果蔬菜。置身于活灵活现的“艾馍馍”中,一种爱不释手的喜悦油然而生。
中秋节蒸的大花糕,体积庞大、层层叠起,中间多饰以核桃和红枣,含“早生贵子”、“步步登高”之意。中秋节的花糕主要有石榴糕、老虎糕、“鱼儿变娃”糕。
结婚娶媳妇,各路亲戚都会带着面花前来贺喜。在这一个小型的面花博览会上,新娘家那一对“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的大插花馄饨无疑是最炫目的重头戏。
在崇尚艺术的合阳县,蒸花馍、捏面花,是许多女人一生都热衷的爱好。在乡村里蜗居了一辈子的周同贤,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面花能手。她蒸起花馍来,干净利落、构思独特。她以娴熟精巧的技艺,赢得了民俗专家史耀增“大美在民间”的赞赏与感叹。
民间有巧妇,巷院中出高手。面花,这一朵根植于乡土的民俗之花,在被无数人精心培育的同时,也成就了千百个面花能手。
近年来,经过省市各种竞赛的筛选,通过国内外各类展览的磨练,热衷于蒸花馍又才思敏捷的行俊肖,从全县千百个面花能手中脱颖而出。行俊肖的面花,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内涵丰富,堪称合阳面花的经典之作。
被外界广泛认可之后,年近七十的行俊肖仍然不满足于现状。与同行切磋、听专家评点,传统功力深厚的她,依然在积极地吸收着各种新的营养、虚心地听取着各种意见。
合阳面花,是无数艺人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和实践才走到今天的。造型、点染、插花,它的工艺流程,应该被后世不断地传承。
造型,也就是请一个能驾驭全局的面花高手,率领一个女子兵团在面案四周协同作战。剪子、菜刀、擀面杖,是她们手中必不可少的武器;梳子、模具、核桃、枣,是她们展示技艺不可或缺的工具。一团团白面,经过一番揉、捏、盘、剪得精心造型之后,人们的眼前便会呈现出:四季花开、鸟雀和鸣、瑞兽翘首、灵童降生的盛世繁荣。
点染,是合阳面花最独特、最出彩的关键环节。描红着绿,刚出锅的面花更容易着色。涂黄染紫,用水稀释后的颜料更有层次。调色,是染色的关键。能否将颜料调和得浓淡相宜、素雅清爽,那可是面花高手们不同于常人的诀窍。艳而不恶、繁而不俗,方能成为面花中的精品。
插花,就是要把已经蒸好的主体、染好的配件,按照事先想好的整体构思,用竹签一一组装起来。当一个主次分明、高低错落、花鸟灵动、左右对称的面花栩栩如生地组合起来时,合阳花馍的制作才算大功告成。
面花,是千百年来在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中颇为流行的传统手艺。文化程度低、见识有限、固守传统,是面花艺人的通病。高中毕业生刘勤肖的加入,给这一逐渐没落的群体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
高考因几分之差失利后,刘勤肖沮丧地回到了农村。然而,好学上进的她,不久又被蒸花馍吸引。独自琢磨、悄悄练习,心灵手巧的她,被面花引领着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刘勤肖,一方面在汲取着传统的营养,一方面她又不满足于现状。在长期的实践中,善于学习的她,逐渐琢磨起了面花染色中的色彩变化;创新意识很强的她,也开始追求面花制作的整体构思和插花时的整体布局。
合阳人蒸花馍,原本是为了满足人情礼仪最淳朴的需要;再好的花馍手艺,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无偿的帮衬与热心的提点。蒸花馍挣钱,这可是近年来才时有耳闻的新鲜事。
以蒸花馍闻名乡里的曹芳侠,多年来,除了累死累活地种庄稼,就是无偿地为他人做嫁衣。如今,步入市场的她,已可以撂下农活,常年四季守在家里专门给人按订单蒸花馍了。她出色的面花手艺,不仅为家人换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合阳面花的发展趟出了一条新的出路。
曹芳侠蒸的花馍,鲜艳大气,深受客户欢迎。连续两年来,韩城市举办的司马迁民间祭祀活动,都是从曹芳侠家定制的面花。一人多高的面花一出场,围观的人群一片轰动。以后几年民祭的面花,韩城人也已经在曹芳侠这里预订了。
曹芳侠的名气越来越大,她的面花生意也更加红火。她一个人忙不过来,经常叫左邻右舍帮忙;左邻右舍靠不住,女儿就成了她最理想的人选。要长久地留住女儿,她得按月给女儿支付工钱。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艺,今年,她又出钱让女儿到外地学习。
许多传统技艺,原本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民风民俗的体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迁,它们大多已繁华逝去、日渐边缘。为了摆脱日薄西山的命运,合阳面花的精英们纷纷尝试着与市场接轨、靠手艺挣钱。她们在山重水复中的这一突围与探索,为合阳面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赢得了柳暗花明的新生。
非遗项目要走出低谷,光靠几个精英是远远不够的。手把手地带徒弟、面对面地办培训班,这些都是面花传承和技艺复苏的必由之路。达成这一共识后,作为合阳面花的省级传承人,行俊肖和刘勤肖,农闲时,已多次联手在全县各地办起了面花培训班。
面花,是个说不清历史渊源的、最为大众化的传统手艺。如今,这一手艺在民俗活动中的实用性虽已逐渐弱化,但它的艺术性、趣味性却仍然超越时空、魅力不减。在现代社会的人情交往和礼仪传递中,如果能用面花代替一般的俗物与金钱,那么,这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是不是更能养人眼目?更有乡情野趣呢?
保留一份审美的心境,保持一点接纳的热情,传统的、美的东西将会陪伴我们走得更远。
来源:合阳魁
邹彩虹
责编: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