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出自澎湃新闻——思想——上海书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吴功青。

尤利西斯是谁?

提到尤利西斯,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不过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却不是尤利西斯,而是斯蒂芬·德迪勒斯、利奥波德·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摩莉。

荷马史诗中的尤利西斯(英语:Ulysses),又译俄底修斯,是罗马神话中的英雄,对应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

是希腊西部伊塔卡岛国王,曾参加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10年期间,尤利西斯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他献木马计里应外合攻破特洛伊。在率领同伴从特洛伊回国途中,因刺瞎独目巨人波吕斐摩斯,得罪了海神波塞冬,从而屡遭波塞冬的阻挠,历尽各种艰辛、危难。他战胜魔女基尔克,克服海妖塞壬美妙歌声的诱惑,穿过海怪斯库拉和卡吕布狄斯的居地,摆脱神女卡吕普索的7年挽留,最后于第十年侥幸一人回到故土伊塔卡,同儿子特勒马科斯一起,杀死纠缠他妻子的、挥霍他的家财的求婚者,合家团圆。

而“但丁笔下的尤利西斯,不是荷马笔下的奥德修斯,而是他根据西塞罗、贺拉斯、塞涅卡等罗马作家的作品再创造的角色,寓指了中世纪晚期和现代夹角下的新人类。”“在但丁笔下,尤利西斯不仅没有回家,而是与“一小伙没有离弃他的伙伴”继续驶向又深又阔的大海。在固执地逾越上帝为人类安排的界碑后,尤利西斯和他的同伴们继续航行,最终被大海吞没。

什么是“现代人”

“现代人”是背离传统家庭观念的人。

古代和基督教传统中的家,是自然秩序和神圣仪式。

但但丁笔下的尤利西斯背离了这样的家。

在《地狱篇》第二十六歌中,尤利西斯坦言,“对我儿子的慈爱,对年老的父亲的孝心以及会使潘奈洛佩喜悦的应有的恩爱,都不能战胜我……的热情(né dolcezza di figlio, né la pieta del vecchio padre, né 'l debito amore…vincer potero dentro a me l'ardore)”。慈爱、孝心与恩爱是古典自然家庭中最重要的三种情感,分别指向后代、长辈与同辈,三者通过心灵的内在延展确保着自然家庭的传承与连续。但此刻,这三种情感突然全都失效了,它们所搭建起的意义空间在尤利西斯身上无处可见。随之而来,家庭的神圣性在尤利西斯这里亦荡然无存。神圣的家庭,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桎梏,无法安顿人躁动不安的内心。为此,尤利西斯决绝地离家,力图在家庭之外寻求生命的依归。

好奇心是美德还是罪恶?

尤利西斯的离家,根本上是源自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古典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对于好奇心是抱持有限肯定的态度的。

而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则认为:对外物和知识的过分好奇非但是不正当的,甚至是有罪的,好奇心是与骄傲和肉欲并列的三大罪之一。

但丁的观点不同于奥古斯丁,他认为:人的本性无不渴求完善,而知识是我们灵魂最终的目的。对知识的好奇非但不是罪,反而是人性最高贵的体现。

为什么现代人无家可归?

我们在这里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我们的人生里,离开“家”其实是必经之路。我们接受教育、走进社会、步入职场正是这样一场旅行。

但是为什么离家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有的人离家,是好奇外面的世界,这个类型的离家之人,多半会回到自己的家,或者以原始家庭为原型,重新组建一个家。

就像那句《东邪西毒》里讲的那样: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再翻过来,可能会觉得这边会更好,但我知道他不会听,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走一走,又怎么会甘心呢。”

然而有的人离家,则是以自我实现为核心,这类人才最可能成为无家可归之人,他们是完全不认同原生家庭的人,但是又无力重新建立一个家,他们只知道背离,但没有建立的模板和资源,而陌生人社会更加剧了其处境的困难。

而人之所以不认同原始家庭,一部分是因为家庭构成和成员关系,还有一个可能因素是阶级与生活方式。

就像在大城市打工又回到老家的农民工,他们见识过一种全新生活的可能,但是又不得不回到原始的系统中。

他们要么无力割舍原始的生活系统,要么无法冲破阶级在新世界立足。夹在缝隙中,进退维谷,郁郁寡欢。

“我们”

“如何在无限扩张的自然空间中安顿矛盾重重的自我,在陌生的社会中安置家庭与自然情感,已成了整个西方社会难以解决的根本问题。”

我认为,这些问题在中国社会,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首先,我们的社会,家庭观念从来都是主流思想,这一点千百年来没有改变。所以,无论自然空间如何扩张,家庭生活仍旧能够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地方。

而陌生社会的问题,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得到了解决。我们的外卖、快递、各项服务,几乎都是由陌生人服务,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某种诚信的担保。

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也许:如何在有限的家庭空间,安顿矛盾重重的自我,才是问题所在。

有限的家庭空间,意味着安稳的生活、稳定的工作,这也往往意味着一个人具有的“可能性”的减少,同时也意味一定程度的自我压抑。

然而,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却带给我们如此多的可能性样本,这极大的增加了人们感到焦虑的可能。

而对于年轻人来讲,网络时代会使其面临一种状况:知道的比经历得多得多,从而达到一种意识上的”少年老成“,处在一种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的临界状态。

这时候,每一个视频,每一篇公众号文章,每一个推送都可能影响一个人思想的成长。

但年轻人往往还没来得及夯实自己的观点,就被新的信息冲淡了。这会导致个体缺少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这种心理状态下,面对不确定的“家庭风险”,很可能造成“撒手不管”的局面。

所以,我想:如何构建一个自由开放,平等沟通的家庭关系,保证每个成员拥有足够的个体空间和开放性发展的可能,才是我们要致力解决的问题吧!

后记

仅借此文章发表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欢迎讨论。

举报/反馈

荒原书屋

747获赞 84粉丝
文艺评论,书评,剧评,艺术评论等等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