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次对小白鼠灌胃别嘌醇11天,剂量是20mg/kg,相当于75kg成年人服用150mg;在采血前一天,使用代谢笼收集了小白鼠在24小时内产生的尿液。
检测结果显示,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尿量增加了1.10倍。给药组的尿液中尿酸浓度下降了65.5%、次黄嘌呤浓度增加了20.7%,黄嘌呤的浓度增加了10.1倍。
次黄嘌呤的24小时排泄量增加了1.5倍,黄嘌呤的24小时排泄量增加24.3倍!
小鼠的血液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别嘌醇组与正常组相比,灌胃别嘌醇1小时之后,血清尿酸降低了99.6%,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分别升高了5.20倍和1.29倍。
肾脏匀浆检测结果显示,别嘌醇组与正常组相比,黄嘌呤含量增加了6.4倍。
解剖结果显示,灌胃别嘌醇组肾脏发生肉眼可见病变的概率是8/10,病变程度越强的肾脏,其匀浆中黄嘌呤含量越高。
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部分肾脏出现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远端肾小管扩张,管腔增大,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并有细胞坏死脱落到管腔中,内部刷状缘结构消失等病理特征。
简言之,灌胃别嘌醇过后,小鼠排尿量增加,血液和尿液中的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浓度大幅升高,这两种嘌呤的排泄总量也增加。肾脏中黄嘌呤浓度大幅升高。这些实验数据显示,灌胃别嘌醇引起小鼠的肾脏损伤,与黄嘌呤在体内的增加有关。
接下来我尝试解析一下别嘌醇导致肾损伤的原因和机理中的一部分。
先说结论和观点——有种肾亏不是被掏空,而是被撑爆。和非布司他很类似,别嘌醇降尿酸的同时导致了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浓度大幅升高,排泄总量大幅增加,加重了肾脏的工作负担;而且黄嘌呤结晶沉积在肾脏里面,堵塞和损坏肾小管。
然后,我展开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数据,灌胃别嘌醇组的小鼠;24小时尿液中黄嘌呤浓度为601.6μmol/L,超过黄嘌呤的溶解度30%以上,而这只是一个平均值,峰值浓度会更高。在其肾脏中,每克组织含有黄嘌呤高达286.7微克,超过溶解度至少260%。这种过饱和状态就增加了结晶和沉积的概率。
小鼠的肾脏病变,就是从黄嘌呤在肾小管内结晶开始,逐步演变为堵塞或撑破肾小管,肾功能因此而受损。
切片中看到的肾小管管腔增大,其扩大的空隙,就是黄嘌呤结晶沉积所在的位置。而此时,给药组的血清黄嘌呤浓度为59.1μmol/L,远没到饱和浓度;这个现象需要特别注意和警惕。因为这与尿酸的表现完全不同,通常临床上认为,高尿酸患者的血尿酸浓度超过饱和浓度420μmol/L,才可能结晶。由此可见,黄嘌呤比尿酸更容易在体内形成结晶,并在脏器内沉积,对身体的危害更大。
换一个角度可以看到,与正常组相比,灌胃别嘌醇组的小鼠尿液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总排泄量分别增加了1.5倍和24.3倍,它们大幅加重了肾脏的工作负荷。与此同时,尿酸的总排泄量略有降低。
接下来的角度是,正常组的血清和尿液中,次黄嘌呤浓度分别为4.4μmol/L和118.7μmol/L;黄嘌呤浓度分别为25.8μmol/L和54.1μmol/L;尿酸的浓度分别为30.5μmol/L和669.2μmol/L。由此可见,生命有机体,特别是肾脏,对尿酸的耐受能力高于黄嘌呤和次黄嘌呤。
除了以上和非布司他一样的黄嘌呤结晶导致的肾脏损伤,别嘌醇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别嘌醇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引起肾脏损伤:别嘌醇与次黄嘌呤结构非常相似,经肝脏代谢生成氧嘌醇,两者完全经由肾脏排泄,肾脏负担相对更高。
肾功能不全时,氧嘌醇半衰期延长,排出量减少,堆积量增加,难以被消除,我们在肾脏匀浆中检测到了氧嘌醇,而且发现,氧嘌醇含量越高的样本,其肾脏病变程度越深。
所以,别嘌醇导致的肾脏损伤来自两个方面,除了XOD抑制剂固有的黄嘌呤沉积导致的损伤,还有别嘌醇自身代谢引起的损伤。
好了,关于别嘌醇就聊到这里,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