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诗句都是我国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佳句,杜甫及其诗作历经千年而不朽,至今依然令人感慨万千!

此时的成都,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位于青华路37号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绿树成荫,宁静而清幽。作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占地近300亩的杜甫草堂文物区完整保留着明清以来修葺扩建草堂的建筑格局,其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500亩的浣花园林区,竹树掩映中的亭台楼阁、沧浪湖畔的杜甫诗碑,诗情盎然,意境悠远。杜甫草堂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到访成都的“必游之地”之一。

1955年,杜甫纪念馆正式成立,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该馆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规模大、保存完好、知名度高且极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日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应邀接受人民日报文创客户端专访,谈及“诗圣”杜甫,连同杜甫的诸多不朽诗作、诗风与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以及草堂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刘洪馆长如数家珍、侃侃而谈。特别是谈及草堂博物馆有关保护与扩建、传承与再生、创新与发展等话题,刘洪馆长更是满怀真情、心潮起伏、感动不已。

人民日报文创:杜甫在中国诗坛的地位极高,其人其诗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纵观杜甫颠沛流离的人生,其在国内留下不少故居,缘何成都“草堂”极负盛名?您如何看待“诗圣”及其诗作与成都彼此的关系?

刘洪:受“安史之乱”影响,杜甫于公元760年在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搭建了一座茅屋,在此居住了近四年时间,这段时间是“诗圣”一生中最安稳、最快乐的时光。杜甫的诗歌创作也在成都生活期间达到了鼎盛时期,共留下了240余首诗篇,其中诸多家喻户晓的诗作都是在成都居住期间写就的。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成都府》是杜甫初抵成都所作的诗篇,这是他对成都最初的印象。可以说,“天府之国”相对稳定祥和的生活环境成就了“诗圣”创作的巅峰。

同时杜甫过人的才气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所创作的系列与成都密切相关的不朽诗作,也为成都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如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与成都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而大家都很熟悉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面对“安史之乱”时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配得上“诗圣”的称号。为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成都与“诗圣”之间是一种彼此成就的关系。

人民日报文创: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贯彻落实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三城三都”“西部文创中心”,以及做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等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刘洪:我馆在贯彻落实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三城三都”“西部文创中心”,以及做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等工作中,一方面做好博物馆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做好文博事业、产业创新工作,实现文博事业、产业蓬勃发展。

在文物保护方面,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就2021年上半年,我馆共征集藏品资料400余件,保护修复馆内外古籍字画百余件(册),同时还开展了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获得了“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其次,正在开展的石质文物勘察及数字档案建设、馆藏珍稀杜集文献整理及数据库建设工作,有助于提升馆藏文物数字化建设水平。

在学术研究方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最重要的杜甫学术研究平台之一。以四川省杜甫学会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活动,迄今为止已召开21届大型学术年会,主办了杜甫诞生1300周年等大型纪念活动。由四川省杜甫学会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杜甫研究学刊》,是展示杜甫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学界有广泛深入的影响力,于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今年4月举办的“草堂书院揭幕仪式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二十一届、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影响深远,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已成为国际汉学和杜甫研究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此外,我馆为提升博物馆科研水平,还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共建了科研基地,并成为西南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合作单位;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在我馆设立了科研基地。

摄影:王飞

在展览陈列方面,我馆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活动展示丰富的馆藏文物和草堂特色藏品。就今年而言,《册府琳琅——杜甫草堂古籍收藏保护展》《<杜甫研究学刊>历程展》《方寸现浣花 咫尺纳淮扬——2021成都&扬州盆景联展》《展百年风华 传红色基因——杜甫草堂‘朱德兰’流芳百代展》等,独具特色精美展览,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扩大了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文化活动方面,继续深入打造“成都诗圣文化节”“文化名人进草堂”“草堂诗会”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同时,我馆以草堂艺术中心和草堂书院为载体,传承诗教,围绕诗歌文化、传统文化策划开展讲座培训、传统雅集、艺术鉴赏、文艺展演、文化交流等活动,受到广大观众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高度好评,使杜甫及其诗歌文化不断深入人心。

在社会教育方面,我馆在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四川省及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成都市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共建共享诗歌教育生态圈,举办了“草堂青少年诗歌荟”“我是草堂小小讲解员”“诗载童欢”六一儿童节等社教活动,并在各大中小学校成立了草堂校园诗社;此外,我馆尤为注重躬行文化扶贫公益事业,持续开展公益校园行活动,走进学校开展公益捐书赠碑活动。

人民日报文创:近年来,杜甫草堂博物馆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进程中,有无值得对外推广的重点创新项目,具体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刘洪:近年来,杜甫草堂博物馆秉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深入挖掘诗歌文化内涵,相继完成了“杜甫千诗碑”“草堂书院”等文化项目的建设工作,为成都市加快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和诗歌之城建设注入了新内容。

2018年,建设完成了“杜甫千诗碑”。“杜甫千诗碑”将杜甫存世的1455首诗歌以书法刻石形式在杜甫草堂博物馆文物区和浣花园林区予以展示。文物区内,杜甫草堂博物馆将本馆馆藏及海内外28家博物馆征集到的150件珍贵的古代杜诗书法作品资料中,精选出宋、元、明、清及近现代40位书法名家的58件传世杜诗书法精品作为底本,以山东青石为载体,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刻工将这些书法精品以传统石刻技艺呈现在总长约310米的碑廊上,并随之建成了“春夜喜雨园”、杜诗摘句造景等配套景观。

摄影:张金智

浣花园林区内,在全国范围内向当代著名书法家、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征集了1455幅杜诗书法作品以刻石形式诗意呈现。诗歌、书法、篆刻、园林、古建、雕塑等艺术巧妙结合,通过“六艺合一”的艺术形式,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

2017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传承诗圣文化,延续天府文脉,启动了恢复重建草堂书院工程。历时四年,2021年4月,草堂书院重回大众视野。草堂书院占地三千余平方米,建筑古朴典雅、气势宏伟,主要有两重三进四合院的中国传统古建筑院落和一幢单体古建三大主体建筑。

重建后的草堂书院以打造中国诗歌教育推广中心、杜甫诗歌文献收藏中心和全国诗歌文化研究中心为目标,兼具学术研究与社会教育功能,以实现博物馆、书院、学院的三结合,形成全龄段的诗歌文化教育推广新模式。众多高校和机构的知名学术大咖和文化名人作为书院专家,为书院有关中华文化交流、出版、讲座、研学等学术活动和教育课程开发实践提供指导咨询,并将在草堂书院开展系列文化讲坛和学术活动。

人民日报文创:“十四五”时期,成都杜甫草堂如何加快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特别是在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方面,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在全国文博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刘洪: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当以传承厚重的“诗圣”文化、真挚的爱国情怀为载体,积极传播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竭尽绵薄之力。

杜甫草堂博物馆将在“十四五”期间,充分利用“文旅融合”发展契机,紧紧围绕“世界文化名城”和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国文学圣地”和“中国诗歌文化中心”作用,以弘扬杜甫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加强杜甫文化研究与文物收藏保护工作,以陈列展览、文化活动、社教活动为载体,架起博物馆藏品与观众间的桥梁,让广大观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感受中华诗歌之无穷魅力,汲取中华诗歌之丰厚滋养,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几年,杜甫草堂博物馆将积极推进成都中国书法馆(杜甫草堂古籍保护展示中心)、草堂·诗歌文创园区项目、中国诗歌文化中心(中国诗酒文化研究传播中心)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展陈硬件设施及文创产业功能,促进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助力于成都 “三城三都”“西部文创中心”的建设实施。

出品:人民日报文创

图片来自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举报/反馈

人民日报文创

4.7万获赞 6685粉丝
点亮创意生活,传播文化中国。
人民日报文化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