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这样一位敢于向皇权发起挑战的女子,她便是公然向末代皇帝溥仪 提出离婚诉求的淑妃——文绣。
不过,随着文绣与溥仪的分道扬镳,这位摆脱了皇室羁绊的皇妃后来境况如何,鲜有人知。一直到1953年,因为一位44岁妇女对丈夫的临终遗言,这位曾经的大清皇妃被尘封了的往事才重新浮出水面……
清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八,文绣出生在满族八旗中的额尔德特蒙古族,可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女孩竟会成为后来的大清皇妃。
文绣的父亲端恭,科场并不得意,袭祖荫得任内务府主事。
端恭死后,文绣家里的日子便不再好过。母亲蒋氏搬到崇文门外的花市胡同居住,靠着针线活的收入,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
文绣自幼聪明,把事看在眼里,她知道母亲的难处,也懂得人生的艰辛。
1916年7月,8岁的文绣以傅玉芳的学名,在北京私立敦本小学读一年级。因为天资聪明,性情恬静,学校老师都很喜欢这个端淑娴静、浓眉大眼的姑娘。
在学校里,文绣的国文、算术、自然、图画和音乐等功课,每门都很优秀。
文绣12岁那年,北京军阀连年开战,奉系军阀也涌入北京,社会动乱,政局不稳,动辄便是倒戈或者通电独立。
而在这样的社会时局下,对文绣一家影响最直接的便是日益见长的物价。
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家只顾着囤集货物,根本没人买文绣家里的绣品,而就在文绣悲苦之时,一件大事发生了,并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1921年,也就是民国十年,已经退位十年但仍住在皇宫的溥仪十五岁了。为此,诸位满清遗老王公经过一番酝酿,认为“皇上春秋已盛,宜早定中宫”。
紧接着,为溥仪选后、选妃的事情便被提上议程,一向清静冷僻的清宫也因为这件事,重新变得忙碌和热闹起来。
自从“选后”的消息传出,溥仪出身的醇王府瞬间门庭若市,来人络绎不绝。中华民国现任大总统徐世昌、东北王张作霖都想攀上这门亲事。
按照清朝大典规定,当时尚有满汉不能通婚的限制,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毕竟曾是皇帝,皇帝的后妃必须出自皇室贵胄和满蒙王公大臣家。
选后最后要由皇帝“钦定”,如果中意的话,便会交给她一个玉如意,或者把一只香荷包系在姑娘的衣扣上,以此作为选中的标志。
于是,有人提议用挑照片的方法,由溥仪用画圈的方式决定。载涛把成摞的照片送进宫里,由溥仪和太妃们挑选,经过几番淘汰,终于筛选出来四家。
这选出的四家分别是蒙古王公阳仓扎布、满族都统衡水、内务府大臣荣源和满族额尔德特氏端恭,而这四家“秀女”的照片,也被作为候选对象确定下来。
机缘巧合,文绣为此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张照片后来被送到养心殿,并成为后来被确定下来四张照片中的一张。
当溥仪得知皇太妃和大臣们在议论自己的大婚,内心是喜悦的。
自从3岁进宫,溥仪已经在宫里生活了12年,作为皇帝,他可以任意对人发号施令,但却因为年纪依然要受到管束,而结婚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标志。
翻看着载涛放到桌上的照片,溥仪在一张他看着还比较顺眼的照片背面,用铅笔画了一个小圆圈,而这张被他“钦定”的照片主人,便是文绣。
随后,这四张照片又被送到内宫,交由三位皇太妃过目。
敬懿皇太妃表示对溥仪选中的文绣中意,而端康皇太妃则希望溥仪选定自己推荐的姑娘,即满洲正白旗郭布罗荣源家的女儿,婉容。
后来,这场关于皇帝的大婚,渐渐演变为一场战线很长的拉锯战,最后由荣惠太妃出面调停,这件事情才得到解决。
于是,溥仪封文绣为淑妃,王公大臣开始不遗余力地筹备婚礼。不过,就在这年4月,北京爆发了直奉战争,婚礼一度暂停,但筹备工作仍在继续。
文绣被选中时正在读初中二年级,当母亲告知她这一消息时,文绣没有想象中的喜悦,而是一副惊恐和愤怒的表情,她不愿意进宫!
文绣从书上得知,皇宫是政治势力搏斗的中心,后宫是女人情感和命运的地狱,她讨厌自己的门第,更不明白已经退位的溥仪有什么资格选后妃?
显然,文绣母亲没有想到女儿会是这个反应,便开始劝说宽慰,文绣不愿和母亲顶嘴,只是俯在桌上哭泣。最终,考虑到母亲,文绣还是答应了这件事。
1922年11月的最后一天,文绣先婉容一天被娶进皇宫。
当文绣的轿子进入皇宫时,透过轿帘的缝隙,她看到一片耀眼的黄色,一座座光秃秃的院落,以及每座门前荷枪站岗的警卫,泪水不禁涌出眼眶,一入皇家深似海,她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
溥仪掀去了文绣的红绸盖头,看到这个情窦初开却还不解风情的小姑娘后,心里还算满意,没说许多话又回到了自己的养心殿。
进宫后的文绣时常被一种陌生和寂寞的感觉保包围着,她独自待在空寂的死气沉沉的大殿内,就像是一只活泼的鸟儿被关进了囚笼。
溥仪发现文绣有文化,会英文,喜欢学习新事物、新知识,便对她倾诉了自己心中的苦闷。溥仪觉得这个爱读书的小姑娘,日后会成为他的知己和工作上的帮手,心里不禁生出一丝喜悦。
文绣喜欢学习,溥仪便为她请了英文教师,以及教她古典文学、作诗作词的老师。这样一来,文绣的生活充实了许多,刚进宫时的苦闷也渐渐少了。
那段时间,溥仪经常抽时间去看文绣,两人坐在一起有许多话题可聊,他们谈古论今,发表对时事的看法,甚至还会进行十分激烈的争论。
不仅如此,溥仪还会和文绣一起在宫里散步,有几次还传膳重华宫和文绣一起吃饭。不过,他们之间并不像新婚燕尔的小夫妻,更像是纯洁无暇的小兄妹。
渐渐地,文绣对待溥仪越来越没有拘束感,他们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广泛。谈到大清朝灭亡的原因时,文绣把课本上的观点说了出来,并将其归咎于慈禧的专权。
对这个侃侃而谈的小姑娘,溥仪脸上闪过一丝惊异的神色,而后赞扬了文绣。由于思想接近,他们之间的谈话很是投机,可以一起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除了讨论政治、皇朝前途的问题,溥仪还会把自己写的诗文拿来与文绣唱和,如以下这首:
赠淑妃文绣诗三首
其一
夜坐阶生冷,思君方断肠。宁同千万死,岂忍两分张。
孰意若至此,悲秋渐若忘。洗盏相畅饮,欢罢愿连床。
其二
仆本无赖幸逢卿,感激何似老猴精。最怕一句拉不拢,羞得粉面若深红。
其三
灯闪着,风吹着,
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
月亮出了,风息了,我坐在院中唱歌。
月亮出来了,
她坐在院中(露出)微笑的面容。
忽然她跳起来冲着月亮和我鞠躬,
一面说:好洁净的月儿,弗呢来个哉!
一九二三、北京HENRY(溥仪英文名字)
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溥仪并非世俗的君王,他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普通人,也正因如此,文绣对溥仪有了新的认识。
溥仪不能总陪伴在文绣身边,为了适应宫中的孤寂生活,除了读书之外,文绣又培养了养花的爱好。
一次,溥仪因事脱不开身,便给文绣写去一封信,其中这样写道:
猥以贱质,幸蒙青眼,五中铭感,何可胜言。一日不见,有如三秋。鹣鹣鲽鲽,我我卿卿,思情密密。月夜花前,携手游伴。柳岸河边,并座谈心,你是一个闲人,我是半个北鸭旦子么?
HENRY小毛匆匆
就这样,文绣怀着一份美好恬静的心情,将这封信紧紧贴在胸口上,陷入进幸福的陶醉当中。然而,身处皇宫之中,文绣还是高兴得太早了。
后来,宫中发生了盗窃案,溥仪亲自参加了会审,甚至还动了大刑,太监没有招供。随后,建福宫在当夜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
对此,溥仪怀疑这场大火是有预谋的,是为了掩盖偷盗,这件事发生之后,溥仪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没有了继续游逛玩乐的闲心。
于是,溥仪把养心殿的值班太监都打发走了,他决定选择一个可靠的人留在自己身边,而这个最后被选定的人便是婉容。
文绣除了给溥仪请安之外,两人间也很少再见面了。为此,文绣很是苦闷,整日把自己锁在深宫里,只能眼睁睁看着溥仪和婉容两个人每天守在一起。
怀着巨大的伤痛,文绣对自己身处的火坑似的深宫更加绝望,而她不能确定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未来的命运……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了“逼宫事件”,并派人送来《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让溥仪在上面签字,在这份文件中赫然写着:
“大总统指令
派鹿钟麟、张璧交涉清室优待条件修正事宜,此令。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五日
国务院代行国务总理黄郛……
修正清室优待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欲贯彻五族共和之精神,不愿违反民国之各种制度仍存于今日,特将清室优待条件修正如左:
第一条、大清宣统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
第二条、自本条件修正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第三条、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官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
第四条、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第五条、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五日”
在这些条文中,即日移出官禁的时间限制为三小时。三小时内,必须全部搬出皇宫!
文绣也看了这份《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上面“大清宣统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条约”的条例尤其使她安心。
这样一来,溥仪不再是皇上,跟大家一样只是普通的合法公民,而文绣也不再是低婉容一等的妃子,正因如此,她的心情要平和许多。
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仪、皇后、皇妃带着17名随从,浩浩荡荡地从宫门走出,前往坐落在什刹海的醇王府。
对溥仪和其他皇室成员来说,离开紫禁城是灾难,可对文绣来说却并非如此。她觉得从此不必再受后妃尊卑、宫闱寂寞的困扰,可以平等地为丈夫出谋献策了。
然而,事情并非文绣想象中那样简单。
在王府里,每道门都把守着大兵,王府里的人也不被允许随意出入,所有人处于一种惊慌和恐惧当中,文绣也感觉到了这一点。
然而,王府毕竟不是久留之地。
1925年2月24日,决定依靠日本外力实现复辟的溥仪,化装成商人的模样,秘密乘火车潜入天津,并先后暂居于张园和静园。
面对溥仪与日本人的勾结,文绣多次劝说他及时悬崖勒马,可溥仪并未听劝,并因此厌恶愈加文绣。与此同时,文绣和婉容之间的矛盾也不断被激化。
后来,文绣得知在中华民国政府颁发的《中华民国民法》中,有关于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得知这一法规的文绣如获至宝,并决定为自己争取人身自由的权利。
1931年秋天,和溥仪一起移居到天津租界的文绣秘密从静园出走,并通过事先聘请的律师向溥仪发出律师函,提出离婚请求。
文绣的律师函是这样写的:
事帝九年,未蒙一幸;孤枕独抱,愁泪暗流。备受虐待,不堪忍受。今兹要求别居。溥应于每月定若干日前往一次,实行同居。否则唯有相见于法庭。
虽然此时的清廷早已不复存在,可在数千年中国帝制史上,文绣却是第一个敢于公开与皇帝离婚的妃子,这件案子一经传开,很快便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震动。
考虑到一旦成讼会有损清帝形象,溥仪明确表示这件事必须私下解决。
最后,经过双方多次讨价还价,溥仪通过司法调解,一次付给文绣5.5万元的赡养费,并同意解除这段婚姻。
至此,文绣和溥仪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而文绣也真正获得了自由。
1932年,文绣恢复了自己傅玉芳的原名,并在北平的一所小学做了一位教师,教授国文和图画两门课程,而这也成为她离开溥仪之后的第一份职业。
一年后,文绣的身份被人揭穿,“皇妃当教员”的事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文绣不得不因此辞职,并隐居在刘海胡同。
一直到抗战结束,溥仪锒铛入狱,文绣则选择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结婚,这个人便是退伍军人刘振东,从此过上了正常人的日子。
解放后,刘振东因为之前做过国民党的少校军官,后来经过组织审查,因为他在抗战中立过大功,在诫勉两个月后又重新回到家里。
新中国成立后,刘振东在清洁队工作,和妻子文绣两人在10平米的房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结婚后,文绣从来没有和丈夫提起过自己过去的经历,刘振东觉得她可能是哪个落魄地主家的小姐,却从来没有过多地过问。
1953年,文绣因为心肌梗塞病故。在临终之前,文绣向丈夫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她是曾经的大清皇妃,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淑妃。
对于妻子的去世,刘振东心里悲痛不已,他怎么都不能相信妻子竟是曾经的满清格格,怀着悲痛的心情,他埋葬了妻子,从此没有再娶。
就这样,文绣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安然地走完了她44年短暂的人生。
后来再回忆起文绣时,溥仪感慨万千地说:“文绣和我在天津提出离婚,当时我思想上很想不通,还千方百计地设法阻拦。现在想来,幸亏那时是离婚了,否则,她的命运不见得比婉容好……”
作为受过封建思想毒害的末代皇妃,或许从文绣进宫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她一生的传奇。她可以抛弃自己的皇妃身份,以及随之相关的一切荣誉,而婉容不能。
回看文绣的一生,她经历过繁华,争取过自由,最终回归平凡,在一段普通的感情中,简单而快乐地度过了余生。
历史总是让人唏嘘,我想,文绣的一生,悲与幸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