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许多国民党将领都最终选择战场起义,愿意放下武器,不愿为了腐朽的国民党政权而陪葬,在这些将领之中,郑洞国便是其中一人,在长春围城战的最后阶段,率部进行战场起义,接受我方的军事改编。
这一次也成为了蒋介石本人最为尴尬的一次国民党将领起义事件,因为在此之前,他完全没有想到,郑洞国没有根据他的要求死战到底,而是选择战场起义
原来在此之前,长春围城战已经变味了,一场长期的围攻之战,在我军的强势包围下,被困在长春的10万国民党军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困兽之斗,将长春变成了一片凄苦之地。
由于长时间被断绝一切补给,国民党军几乎在最后完全失去了作战能力,就连远在南京的蒋介石也看出来,长春城必然最终会失手,况且,后来连锦州都被我军攻克了,所以国民党方面彻底放弃了对于这支国民党军的救援。
长春城的主要守军战将是郑洞国,蒋介石与他进行了多次联系,想要知道郑洞国所面临的具体状况,并且对于这位已经被他放弃的将领,一阵嘘寒问暖,希望得到对方的明确表态。
这也是蒋介石的雕虫小技,他曾经多次通过这种收买人心的方式,试图感化那些被围困的国民党将领,希望他们对自己效忠到最后一刻,就连后来在平津战役被包围的傅作义,蒋介石也多次采用了这种虚情假意的手段。
面对蒋介石的关心,郑洞国回答得很坚决,信誓旦旦地向蒋介石表示:自己必然与长春城共存亡,还声称自己愿意为此立下口头军令状,即使最终也不向我军投降,还不断向蒋介石立下了各种类似的保证。
在长春战役最终结束之前,郑洞国已对蒋介石完全做好了保证,甚至连遗嘱之类的托付都已经安排好了。
蒋介石对于“郑洞国将为他负隅顽抗到最后一刻”这一点深信不疑,在最后一次救援尝试宣告失败之后,蒋介石也因此确信郑洞国最终战败而死。
郑洞国也是一个很有骨气的军人,抗日战争当中,他曾经参与指挥台儿庄会战,在昆仑关一战当中,还曾身先士卒,在一线负责对攻势正猛的日寇进行阻击,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位将领,蒋介石还是比较相信的。
另一方面,郑洞国也是出身于黄埔的军事将领,蒋介石经常将这些人是做是他的自己人,所以,对于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很少有所怀疑。
蒋介石对于郑洞国个人的性格也是较为了解的,在他看来,郑洞国是一个性格较为刚烈的军官,在为人处事方面很固执,由于其个人性格因素的存在,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应该会按照自己的原有意图来行动,并不会突然改变主意。
然而,1948年9月17日,郑洞国率部起义了,投入到人民的怀抱。早已向蒋介石打了保票的郑洞国,为何食言了呢?这让蒋校长情以何堪?
长春围城战一直进行了五个月之久,算是解放战争当中的一场持久包围战了,郑洞国也是有血性的汉子,这批国民党军队也一直没有做出进行起义的动作。
一般来说,当持久围城战开始时,早已做好和平起义打算的一方,会在被包围初期与我方谈判,比如在平津战役中,傅作义便与我方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谈判,在天津被我方快速攻占之后不久,才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而长春围城战已经进行了这么久,郑洞国都没有与我方进行接触的意图,在国民党看来,他似乎确实注定将会死在战场上了。
显然,郑洞国确实是这样想的,就一直保持着顽固姿态,即使是有人劝说,也丝毫不为所动,铁了心地要一条道走到黑。正因为如此,当蒋介石试探他的心意之时,才会自己主动做出了保证,甚至在自己被饿晕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拒绝接受和平起义,多次拒绝了手下的提议。
在这种情况下,就连我方也一度认为郑洞国可能是不会选择谈判了。
就在长春城被攻破之前的最后阶段,郑洞国甚至向南京发了电报,并且在内容当中提到了“来生再见”这样的话,所以蒋介石自然也就彻底相信郑洞国不会投降了。
为此,南京的新闻稿都准备好了,甚至还以郑洞国的名义,对其他的国民党将领进行安抚。
当长春解放后,国民党直接判断郑洞国已经死亡,开始将他作为所谓的“模范军人”加以表彰,并且想要通过郑洞国之死,进行各种宣传,掩盖自己在军事上的失败情况。
但有趣的是,这个时候郑洞国并没有杀身成仁,效忠老蒋,而是率部起义活了下来。
原来,虽然郑洞国本人已经下定了效忠的决心,但这并不代表他的部下与他的想法一致,在长春围城期间,部下们却一直在苦言相劝,由于法不责众,郑洞国一人也无法制止,自然而然地动摇了。
因此,虽然郑洞国本人一直坚持不顺应历史潮流,但他手下的部队早已经丧失了斗志,并且随着我军的节节胜利,最终逐渐崩溃。
更甚者,郑洞国手下的主要将领也并不想跟随他走向灭亡,自作主张起义。在我军攻入城内后,郑洞国手下的两名军长便宣布率部放弃抵抗,接受改编,顺应历史潮流。这两个军长分别是国民党新7军的军长李鸿、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60军与新7军是当时主要的两个国民党长春驻守军队,就连郑洞国也无法阻止他们的战场起义,可见国民党是多么不得人心。
在这两个军放弃抵抗后,郑洞国可以调动的部队便只有大楼内的司令部了,可以说是无兵可用了,到了最后一刻,郑洞国本想开枪自尽,但没有想到,却被部下们一拥而上,夺下了枪支,被众人架住,许多人都在一旁恳求他不要自寻短路,就连自己的侄子也如此请求,无可奈何之下,郑洞国只得同意起义。
于是,在部下的裹挟下,郑洞国最后还是选择了率部起义,而不是自尽而亡,正因如此,他的生命才得以保全,直到90年代才以88岁的高龄过世,成为了一位长寿老人。
当然,对于郑洞国本人来说是一种幸运,对于蒋介石来说,当真实的消息传来之时,蒋介石仍然很不相信,当得知真相之后,自己早已经在报纸上刊登了郑洞国的死讯与表彰,也只能将错就错暂时对外封锁消息,坚称郑洞国已死。
郑洞国最终的起义行为,对于蒋介石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也使得他感到大为失望,非常心灰意冷,最终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完全失败的结局
由此可见,不顺应历史潮流的人,难免最终粉身碎骨,只有正视历史潮流,才能够保全自身,成就事业,所以,只有顺应人民的意愿,才能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历史的进步。
举报/反馈

畅敏风云

498万获赞 21.8万粉丝
倡导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乘风计划作者,历史领域爱好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