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21解读丨中办、国办再提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扩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要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具体包括:发展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范围;鼓励发展绿色信贷服务、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产品等。

  “《意见》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在市场化机制方面或者金融机制方面,需要发展重点的方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拓展绿色金融的市场化融资渠道核心还是绿色金融的问题,怎么让金融在融资端或者金融产品和服务、对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其广义就是绿色金融的范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意见》为落实“双碳”目标,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补偿、生态恢复提供了有效方法,意义十分重大。第一,通过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加强了关于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渠道,那么进一步拓展社会以及市场各个要素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进程。第二,过去几年绿色金融试点已经在九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进行,绿色金融改革的创新试验区顺利的推进,增强了人们对绿色金融推进生态保护补偿的有效性和信心。王文认为绿色金融还将继续大发展,这包括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等方面还会出现新的爆发点。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该文件的推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又一次重大举措,核心要义是通过金融以及市场化融资的手段,更好地为生态保护提供进一步的资金支持措施。

  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准备好了吗?

  《意见》提出,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随着期盼已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碳排放权期货交易一直为市场期待。目前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仅限于电力行业的2000多家企业,机构和个人的参与渠道暂未开启,只允许现货交易。由于覆盖范围较小、参与主体受限等原因,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属性有限,可以说,正处于对碳金融试产的探索阶段。

  “碳排放权的期货交易是带有金融属性的衍生产品的创新,有助于促进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现货市场的定价,完善碳排放权市场体系的同时发挥金融市场作用。”曾刚表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汪惠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截至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满60天,整体运行稳定,但交易规模还在低位,交易双方处在互相摸底试探阶段。在覆盖范围方面,建筑和钢铁行业正积极筹备碳交易相关工作。未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碳市场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和交易价格预计均会提升,市场活跃度也会不断提高。

  此外,汪惠青认为,在按照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建设碳交易市场的同时,要格外重视对碳金融相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的识别和防范,引导碳金融业务和产品稳健有序开发开展,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包括哪些?据了解,环境权益包括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绿证”等,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包括环境权益回购、环境权益借贷、环境权益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和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等间接融资工具。以碳排放权为例,相关融资工具包括碳排放权配额抵质押,林业碳汇抵质押、碳资产证券化等碳金融工具。

  如何建立绿色股票指数?业内认为,建立绿色股票指数,不仅能够对绿色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进行长期综合的评估,而且能够作为相关衍生品的合约标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

  自2008年发布第一只绿色股票指数——上证公司治理指数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上证社会责任指数、中证ESG120策略指数、中证环保产业50指数等可持续发展类指数。近期,又连续发布了国证香蜜湖绿色金融指数、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等反映绿色金融产业发展的股票指数。

  汪惠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整体来看,现有绿色股票指数对“绿色”的界定还缺乏统一标准,一方面难以避免“洗绿”“漂绿”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只关注了绿色主题企业,缺少对高耗能行业企业低碳转型的关注和支持。此外,在方法上主要是各自借鉴国际上现有的指数构建方法,缺乏本土化的改进方案;在“个股”筛选过程中,过度依赖市值,对企业的绿色成长性缺乏考察。

  因此,汪惠青认为,构建适应生态保护需要的建立绿色股票指数,一是要探索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二是要扩大绿色企业的覆盖范围,提高对绿色成长性企业的支持;三是要加强投资者教育,鼓励和引导机构、个人投资者投资绿色企业。

  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

  《意见》还提出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范围,把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创新作为重要试点内容。

  2017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六省(区)九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在制度、组织、市场、产品、服务、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六省区包括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和新疆。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六省(区)九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达2368.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15.1%;绿色债券余额1350亿元,同比增长66%。

  日前公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依托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科技和产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率先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碳金融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此外,北京市正在申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根据年初发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打造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还将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和完善北京绿色项目库和全国绿色项目库,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积极谋划国际绿色项目库。

  此前,一名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全国首批申请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直辖市,北京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将落地通州副中心,定位为构建绿色金融国际中心;而重庆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定位为全中国首个省级(直辖市)碳中和经济体。

  “重庆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碳中和经济体规划方案将覆盖所有的主要产业,今后30年怎么走,要采用哪些技术,要投资什么项目,投资投融资需求有多大,怎么安排布局。”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方案具体包括:重庆设立碳排放提前达峰和中长期近零排放目标;以碳排放达峰和中长期近零排放为目标,确定各主要产业减排路径并估算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给定中长期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构建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激励政策、披露要求、能力建设和组织保障等措施。

  各试验区在试点改革过程中,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优势,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经验。例如,浙江和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利用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金融基础,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支持传统产业转型路径。其中,衢州先后开展了绿色金融“五量”评价系统、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私募绿色双创金融可转债等40多项首创性工作。贵州和江西结合自身绿色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甘肃贯彻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科学认识所处地区生态脆弱性特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设立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业路径。

  推广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

  《意见》还提出,推广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符合绿色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什么是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汪惠青介绍,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简单而言是通过创新前、中、后端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曾刚认为,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的融资早已经开始转向产业链的融资模式。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市场发展阶段,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模式能更好的去控制风险,更好地发现客户的需求,同时让信贷资金使用能够更加的贴合实际的需求。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如何进一步发展?曾刚认为,在绿色信贷方面,需建立健全风险补偿与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打通绿色信贷信息壁垒。

  在绿色债券方面,汪惠青认为,首先应提高绿色债券在发行成本方面的优势。例如,通过对企业进行发行补助、建立快速审批通道、提供发行咨询服务等方式,减低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成本,以鼓励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其次,持续完善绿色债券发行标准,提高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程度。目前境内外绿色债券认定标准差异正在持续缩小,给境外投资机构配置境内绿色债券带来更多便利。未来,可就基础目录、技术方法论等展开更深入的标准趋同研究。三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加强绿色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控。目前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在广度、深度、形式均存在差异。未来需要构建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绿色债券投资。

  在绿色保险方面,汪惠青认为,我国绿色保险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环境责任险为主要险种。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保险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保险统计制度。此外,在产品和服务方面需加大创新,积极探索开发适应生态保护要求、支持低碳发展的新险种。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227万获赞 312.1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