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宝爸宝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看着那皱巴巴的小脸,内心会涌现出无数的柔情,觉得自己怎么爱他都爱不够。
等到他一点点地长大,为他一点一滴的成长兴奋,再到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开始学会反抗大人的权威,我们最初的那份初心仿佛就丢了。温柔细语被大吼大叫取代,似乎感觉教育孩子要用尽我们的全身力气,不吼出来就没办法“镇住”眼前的这个“小魔头”。
2019年,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超过8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采取吼叫的方式,并且,年龄越低的家长越爱吼孩子。
为何我们都喜欢用“吼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吼”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我家大宝,晚上叫他洗漱的时候,他总是拖拖拉拉的不肯去,可是大叫一声后,他就会放下手里的活动,静静地走到卫生间开始洗漱。
可是大家细心留意便会发现,当我们吼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沉默不语,即使后来我们转换了平静的语气,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孩子依然处于沉默的状态。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便来探讨一下孩子被吼后的心理活动,以及由此会产生的后果,希望能够帮助父母们(包括我自己)慢慢戒”吼,找寻到更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
孩子被吼后不说话,主要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我们觉得自己吼一声,孩子便乖乖听话,是因为孩子被震慑住,但其实,他只是感到害怕。
因为在父母已然发怒的情况下,不管孩子做什么,都有可能招致父母更大的吼叫和批评。只有战战兢兢地执行父母的命令,才能缓解她们内心巨大的恐惧。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我们对孩子吼叫的时候,孩子会低着头,或者不停地回头看。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这样,会觉得更生气,觉得孩子完全没有把自己的话当一回事,充耳不闻。
其实这样的下意识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孩子在“回避”,想要逃避父母刺耳的声音,或者眼前这个让他害怕的场景。
所以我选择忽略,让父母的话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因为在父母吼叫以后,情绪并不会立时收回,而是在孩子执行指令后,父母依然会在耳边细数孩子以往的“不是”。
如果对孩子吼得比较多,我们就会发现,刚开始的一两次效果确实不错,孩子会立马听话,可是时间长了以后,逐渐就失去了效果。
慢慢地,我们需要更高的音量,更激动的情绪,甚至表现出要动手,才能够使孩子“服从”。
被父母“吼”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麻木的过程。
因为他的大脑已经有了“适应性”。古语说“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
当孩子已经习惯被父母用“吼叫”来对待,那么终将有一天,他会摆脱一个孩子的脆弱,将这份粗暴一一还给我们。
孩子长期被吼,伤害不仅仅在心理上,而且会直接体现在大脑的器质变化上,从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神经发育、甚至智力发育。
经常被吼,孩子的大脑会发生这两个变化:
这是哈佛医学院的脑科学专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长期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与那些没有被吼过的孩子相比,大脑负责语言力和理解力的韦尼克区减少很多。
简单来说,就是经常被吼的孩子,语言发展和理解能力会低于正常孩子。
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大脑的神经纤维束,起着连接左右半球的作用,这个部分发育异常,会影响到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和智力发育。
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经常被父母吼叫的人长大以后,智商要比较少遭受语言暴力的人低将近十多分。
父母如何管理情绪,不对孩子吼叫?
其实大多数的父母都知道吼孩子不好,吼过以后自己也很后悔,但是在养育的过程中,谁都会有情绪偶尔失控的时候。而这些时刻就需要我们使用一些小方法,帮助我们稳定情绪,减少“吼叫”: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孩子吼叫,可能并不是真的生孩子的气,而是在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办法让孩子“乖乖听话”。
其实换一个角度想,孩子的有些行为并不是那么不可接受,只是我们认为孩子应该表现得更好、更懂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耐心。
比如我家大宝,三个月前,他还是一个要买东西就不会罢休“执拗派”,可是现在却知道好好和我商量,不再会因为买东西的时候哭闹。
第一步:当我们要对孩子吼叫的时候,赶紧走到离他稍远的地方。
第二步:对自己说,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第三步:自己回答,这孩子就是这样啊。
给自己几十秒的时间冷静下来,思量一下吼叫的后果,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当情绪被控制好以后,我们才有更开阔的思路来面对教育孩子这件事。
走到离孩子远一点的地方,或者拿东西捂着自己的嘴巴,大叫一声“啊”,并在内心发出无尽的呐喊,情绪就会缓解很多。
本人亲测有效。
养育的路上,谁都会有觉得失控的时候,如果真的吼过一两次孩子,也不要太自责。
养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够觉察到自身的不足,慢慢地去完善自己,我相信,我们可以慢慢地忘记“吼叫”这个方法,用更好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