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坝坝电影的难忘回忆

张嘉佳在《云边有个小卖部》里写到:“在大多数人心中,自己的故乡后来会成为一个点,如同亘古不变的孤岛。”我的孤岛上,有一个大大的坝子,有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有络绎不绝打着火把热闹赶路的人流,还有那从人群最后投射到电影屏幕上仿若时空隧道一般的一圈光柱。

看坝坝电影,无疑是那时贫穷闭塞的农村最吸引人的活动之一。

那时看坝坝电影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到别人村去看电影,一种是别人到我们村看电影。

去别人村看电影会单纯很多,从几天前听说要放电影就开始期盼,到匆匆吃完晚饭跟着村里人热热闹闹赶向邻村,再到看完电影一行人匆匆赶回家,这和赶场没多大区别,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那时信息不畅通,如果临时有变取消放电影或改期播放,根本无法通知到大家,结果就是一群一群的人流涌向大坝,然后在无奈的哄笑声中又奔向四方,各回各家,当别人问及电影好不好看时,众口一声说:“好看,今晚看的电影是《英雄白跑路》!”

而在本村放电影就是另一种场景了!从知道要放电影开始,我们都成了义务宣传员,见人就邀请他们来看电影,等到了播放电影的那天,准备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从早上开始,父亲就会检查靠路边房间外墙上的电灯(路灯)是否明亮,也会把靠路边房前屋后墙边堆的柴禾移开。白天的田埂上,偶见有三三两两的人走来,那是受亲戚之邀前来观看电影的,他们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走亲访友,有电影的当天,村里几乎家家都在招待亲戚,一幅热闹祥和的景象。终于傍晚临近了,我和小伙伴们早早地吃过晚饭,扛着家里的条形高凳来到大坝子占位置,不一会儿坝子里就会被各家占位置的长形条凳摆满。村里的小孩总是最先到来的,他们在坝子里不知疲倦地奔走打闹,等待人群的到来。随着夜幕的来临,人群陆陆续续地从四面八方涌来,热闹了大坝,热闹了整个村子。

夜色终于降临了,幕布拉起来了,电影放映机组装好了,当那一圈犹如时光隧道一般的光柱从机器穿过人群投向幕布时,人群沸腾了,小孩子们更是兴奋激动的争先恐后冲到光柱沿线,伸出小手,调皮地做着各种姿势,看着幕布上自己的“杰作”时,那种成就感仿佛自己就是今晚最亮的明星。

当这些杰作出现在幕布上时,分散在大坝各处的人群也纷纷涌现到幕布前,这时整个人群迅速分成几拨:坐在最里面的,是本村人及他们的亲戚朋友们;围站在人群外的,是从四面八方专程赶来看电影的邻村人;而最外围奔走玩耍的,是不知疲倦的孩子们。

电影终于开演了,大人们很快就沉浸在剧情中,孩子们呢,有的躲在人群外继续玩耍,他们一会跑到幕布后看着混乱的画面笑弯了腰,一会跑到幕布前人群外的空地处寻找可以攀爬的树木或平台,然后像猴子一样灵巧地迅速爬上又因实在太远看不清楚而悻悻下来,一会又快速穿过人群跑到父母面前快速钻入父母的怀抱坐上父母的膝盖,当聚精会神看电影的父母想要好好抱着他们看电影时他们又一阵风似的离开他们的怀抱钻出人群寻找小伙伴了……很多时候,电影还没放完时他们却早已趴在父母的背上或靠在父母的怀中沉沉睡去……

当村子再度被喧哗闹醒时,电影结束了,大家大声招呼着自己的伙伴或家人,意犹未尽的人群一边继续讨论着刚才的剧情,一边打起了火把或手电筒,相扶相携走向返家的路,这时出现了一幅蔚为壮观的图片:每一条蜿蜒的乡间小道上,都是一群群提着灯笼打着火把(电筒)返家的人,一条条火龙从大坝向四周延伸…

每当这时,父亲总是早早地回到家中,打开墙边的路灯,在房前屋后来回巡逻着,直到人群完全散去,整个村子完全安静下来。

直到长大,才发现儿时让我们无限期盼无限渴望的看电影,其实只是喜欢那种感觉,那种氛围,真正的电影内容从未在心中留下一丝印记。

也是直到长大,才知道父亲所做工作的真正意义,早上检查路灯与晚上电影完全早早回家打开路灯,是为了方便经过我家房前屋后的行人,让他们在夜幕中不至看不清脚下的路;早上把靠路边房前屋后墙边堆的柴禾移开以及晚上电影完后房前屋后的反复巡查,是防止大家看完电影打着火把回家时,火把掉下的火星引燃旁边堆放的柴禾从而引发火灾。

文章写到这里关于电影的回忆却还没完,第二天一早,小伙伴们会不约而同地早早来到昨晚看电影的坝子里,在满地的瓜子壳等垃圾中认真寻找,看看在昨晚的拥挤中是不是真有人挤掉了金手表、金牙齿、金耳环(村里大人们这样告诉孩子们的),现在想来那时的小孩很多时候都是在大人善意的欺骗中长大的。

如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电影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观看电影的环境更是不断改善不断升华,然而,真正留在心底的,还是儿时记忆中看电影的场景更令我们难忘。

都说乡愁是青丝,常系在心头,无论走开多远,都会常思故乡,梦回故乡,那是因为在最单纯的年龄,最快乐的时光,和一群最可爱的伙伴一起经历,留下了太多美丽的痕迹,并最终凝结成一种叫“回忆”的东西,在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审阅:廖林

简评: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当年农村看坝坝电影前前后后的许多细节,读后让人很容易产生许多感触,比如农村文化的薄弱及农民们对精神大餐的渴求,当然感受最多的还是作者浓浓的乡愁。

终审:严景新

作者:卢孝辉,仁寿县作协会员,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用文字抒发情感,文章散见于《方志四川》《中国乡村》《仁寿文艺》《学习强国》等杂志、平台。

编辑:卜一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举报/反馈

中乡美

6.5万获赞 1.1万粉丝
中国乡村美文,致力于乡村文化!
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