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山绿色海洋 通讯员蒋得斌 摄

  保护区管理处唐忠香主任(左二)向社区村民赠送经济作物 通讯员胡桂芳 摄

  中国自然保护专家唐小平(拍照者)在猫儿山考察 记者文烨 摄

  宣教人员走进校园普及生态保护知识 通讯员胡桂芳 摄

  猫儿山“镇山之宝”铁杉

  生活在猫儿山上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

人与自然的和谐 记者文烨 摄

猫儿山上到处是流泉飞瀑 记者文烨 摄

  本报记者文烨 通讯员黎斯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9年被列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优先保护地区;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被命名为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首批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2011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9年被评为中国森林氧吧。
问漓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考察调研。在镜头中,漓江烟雨朦胧,江水清澈见底,两岸翠竹袅娜,青山叠嶂,游船上的习近平总书记不时与经过的游客微笑挥手示意。在这次考察调研中,总书记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个宝贝,一定要呵护好。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
  风光旖旎,如诗如画的漓江,发源于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山湿地之中。猫儿山是南岭山脉越城岭主峰,海拔2141.5米,有“华南之巅”之美誉。猫儿山是漓江上游的一座绿色的天然水库,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这里有茫茫原始森林,这里有幽谷云海,这里有流泉飞瀑,有猫儿山小鲵、黑熊、南方铁杉等数不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
  如果没有猫儿山,就没有漓江,就没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因此,人们说:猫儿山是漓江的心脏,是桂林山水的命根子!
  猫儿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处一代代自然保护区人,用青春和热血,坚守生态保护第一线,为确保漓江清水长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因为有了猫儿山的青山绿水,才有今天漓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秀丽景观。
45年风雨兼程,融入世界生物圈
  在中国版图上,广西北回归线南侧有一颗“绿色明珠”,这就是1976年成立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从卫星云图俯瞰,这里是一片广袤的15158公顷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6.48%。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雕琢,使山上石峰林立,悬崖万丈,奇峰、断崖、巨石等地貌景观随处可见。这里山川壮丽,风光奇美,林海与云海相连,悬崖与瀑布交辉,展示着无穷的生态魅力。猫儿山连接着中国珠江、长江两大水系,发源于猫儿山的大小河流多达39条,其中著名的漓江、资江、浔江都发源于猫儿山。
  在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的过去,猫儿山如同一颗隐藏的绿色明珠。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漓江水源涵养林保护站的建立,还是源于一次偶然。
  1974年,去往猫儿山山顶的公路建成通车,在猫儿山公路的修筑过程中,位于八角田高山盆地的一片南方铁杉林被修路工人发现,继而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关注。经组织生态保护人员考察后发现,这个被8个海拔1900米以上的山峰包裹的高山盆地,属典型的江源地貌,遍布常绿阔叶林,溪流纵横,水塘密布,泥沼、泥炭土松软深厚,涵蓄了数百万方水源,面积达240公顷,这座大型的天然水库,值得重视和保护。在一年四季的漫长时间里,猫儿山为美丽的漓江等河流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泉。
  为了保护这个大型天然水库,1976年,广西区人民政府在山上成立了猫儿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站。这是保护漓江水源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桂林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举措。1982年,猫儿山成立广西区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猫儿山保护区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6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猫儿山国家级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怎样保护好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确保漓江源头水源林的安全,一代又一代猫儿山保护区人,用初心和实干给出了答案。经45年的建设,保护区范围内目前共设立13个管理站,通过管理站点标准化建设和人员规范化管理,利用高效的巡护监控管理系统,将管理站管护人员出勤情况、巡护轨迹和事件上报等纳入巡护管理系统,建立了一支生态保护铁军。他们长年累月翻山越岭,巡山护林;他们利用现代无人机低空遥感、4G设备视频图像信息传输等手段,进行生态保护管理;他们走村入户,对社区群众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全力打造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管理的保护“壁垒”。
生态旅游新机遇,生态保护新挑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生态旅游正成为世界旅游业的热点,一种旅游时尚。猫儿山的生态保护与发展,面临时代新机遇和新挑战。
  此时,绿色发展成为了猫儿山保护区的新发展理念。猫儿山风光壮丽,高耸云端的优美线条,云蒸霞蔚的深谷光影吸引了前来生态旅游的人们,大山所孕育的繁茂的生命世界吸引了各界专家学者前来探索研究。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来,挑战和机遇并存。保护区管理处审时度势,借助这一平台,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人与生物圈计划这一国际渠道,争取有效的资助和扶持,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实现了自然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使生态环境、物种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资源利用需求及文化传统之间取得协调,使猫儿山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探索,现在不仅是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在猫儿山脚下的高寨村、漓源瀑布、龙塘江等生态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和农家乐、民宿极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带动了这里的经济发展。而来这里旅游的游客,看中的就是这里清新的空气,风景怡人的生态环境。
  人们扎根这里,守护这里,在绿色生态中感受幸福,处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生态意识深入民心,共享生态建设成果
  近年来,兴安县溶江镇中洞村、小江村和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平寨村,相继出现黑熊抓伤村民、偷鸡、偷吃村民所养蜂蜜的事,猴子、野猪频频闯进周边社区村落,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一定财产损失,但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的人们,却从未去猎杀和伤害他们,而一些受伤的毛冠鹿、小黑熊等动物,还得到周边村民的救助。
  这些年来,猫儿山周边社区和谐化共享生态建设发展成果,是跟猫儿山保护区工作人员深入践行习总书记的生态理念密不可分的。这几年来,保护区管理处通过两手抓,一手强力打击和遏制盗猎行为,另一手则通过社区共建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动员大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共建,在努力守护好猫儿山青山绿水的同时,也让周边的老百姓共享生态建设的发展成果。
  在华江瑶族乡龙塘寨,峡谷幽深,水流清澈,这里是红军长征沿雷公岩翻越老山界经过的地方。随着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民俗体验游的兴起,这片红色的热土重新焕发生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党员干部们,与市旅职中专学校的老师送教下乡,为社区群众开展生态教育培训提供了细致的服务,助推龙塘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猫儿山保护区周边社区16个行政村的林业收入,是周边社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保护的压力,保护区管理处利用GEF项目社区发展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从各方筹措资金,在保护区周边选取了7个点引导发展养蜂、魔芋种植、苗木栽培等生态绿色项目。在周边选择距保护区较近的李盘寨、凤凰寨、李洞共3个自然村进行无公害水稻种植,要求土地相对集中连片,施有机肥和用生物防治技术的种植模式,并在种植水稻田内放养禾花鲤鱼,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开展无公害水稻种植示范,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依托保护区良好的生态资源,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处资助高寨、同仁、金石三个自然村群众发展毛竹林下种植无公害生态茶190亩,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了村民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为探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典范。
  经过多年的社区共建共管,通过扶持、培训、示范等一系列措施,保护区周边群众逐渐改变了过去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做起了民宿,办起了农家乐,种好了无公害茶叶,养起了当地特色生态鱼,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真正享受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
  年复一年,猫儿山保护区管理处的干部职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用真心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生活在猫儿山脚下的老百姓,也因生于斯长于斯感到自豪,他们亲身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保护上新台阶
  行走在猫儿山保护区,这里处处是绿水青山。这座充满阳刚大美的山,是珍稀动植物的伊甸园,它既有云雾常年柔情缭绕,又孕育着一条条秀美的江河。猫儿山最为珍贵之处,就在于它保留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茂密的森林植被涵养了一方水源,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为岭南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成绩都是保护区人无私奉献的结果。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和天然物种的基因库。目前,区内已知的维管束植物共有210科877属248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钟萼木、南方红豆杉、红豆杉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鹅掌楸、马尾树、闽楠等14种。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30目94科228属3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林麝、穿山甲、猫儿山小鲵、金额雀鹛、黄胸鹀、豺、大灵猫、小灵猫、金猫12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鲵、藏酋猴、黑熊等60种。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有中国南岭山脉上的“绿色宝库”之称。
  近年来,保护区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设项目不断得到完善,充分发挥山顶、梯子岭、茨坪和毛竹山四个防火监控点、野外视频监控塔基等作用,掌握资源动态变化情况,为猫儿山的森林火情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建立了一个监控“天网”。
  猫儿山保护区加强重点科研攻关,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动,对猫儿山的动植物进行调查监测及标本收集;通过红外相机采集的影像图片资料,成为科研的重要依据和科普的重要资料;利用广西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促进了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
  保护区宣传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在打造宣教中心与自然教育路线的硬件基础上,开展“秘境之眼”等一系列自然科普宣传活动;印制《猫儿山之声》、《猫儿山自然观察手册》等刊物,促进了自然教育新发展;利用新媒体与平面媒体的结合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传统文化和民族习惯,利用山歌、舞蹈等形式,进社区开展环境意识教育宣传,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保护区管理处的努力下,近年来,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再上新台阶。根据《猫儿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报告》,猫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年调节水量近亿吨,净化水质总价值量为26441.05万元,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年保护生物多样性总价值量为28585.35万元。猫儿山不仅提供了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同时还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功能和其他支持功能,对维护漓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共同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漓江源,维护猫儿山生态系统的安全,是猫儿山保护人肩负的重任。在生态保护的新征程中,猫儿山保护人代代传承,久久为功,他们正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勇气,不断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未署名照片由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提供)

举报/反馈

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42.6万获赞 8340粉丝
新时代、新桂林!主流、权威信息请看这儿
桂林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