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平定准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清朝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 清朝的武功,以此时为极盛。天山南北路既定,葱岭以西之国皆朝贡于清,仿佛唐朝盛时的规模。

有清一朝,可以受到后世史学家 如此高评价的就是“清朝平定准噶尔”,清准战争从康熙年间到乾隆23年,历经三代皇帝耗时70年,耗费钱粮、兵力无数,最终以清朝彻底消灭准噶尔势力结束。

在这70中,清军不停在与准军交战,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相继驾崩,对方的领导人也从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一直到阿睦尔撒纳。

准噶尔起源于明朝时期的瓦剌部属于漠西蒙古四部之一。 明末清初,中原王朝天下大乱之际,准噶尔部逐渐强大,将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三个部落挤压出西域。并且西败哈萨克,南震西藏,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

噶尔丹

自康熙年间,野心极大的噶尔丹夺得汗位后,准噶尔与清朝之间的关系就逐渐开始紧张,两国间的朝贡关系名存实亡。

从康熙29年,噶尔丹率军入侵喀尔喀蒙古开始,清准之间的战争正式展开。

乾隆之前,清准两军之间的大战可以总结为三胜三败,乌尔会河之战、喀喇乌苏之战、和通泊之战清军战败;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和光显寺之战清军大胜。

乌尔会河之战是两军第一次真正交手,清军主帅阿尔尼轻敌冒进致使清军大败损兵两万。

喀喇乌苏之战是康熙帝为了驱逐占领西藏的准军,结果兵分三路的六千清军被准军数万人相继围歼,还是十四阿哥胤禵率军收复了西藏。

和通泊之战更可以说是清朝立国以来清军最大的败仗,傅尔丹的轻敌冒进导致一万最精锐的八旗兵损失殆尽,京城八旗“家家戴孝”,更严重的是几乎使得双方战场形势逆转。

有败就有胜,清朝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始终在战争一线保持了对准噶尔的优势和压迫。

乌兰布通之战和昭莫多之战是康熙皇帝御驾亲征亲自指挥的战役,清军在兵力、器械和后勤方面都具有碾压优势。乌兰布通之战熄灭了噶尔丹的锐气和准噶尔骑兵的锋芒,为清军调整部署和进行战备争取了时间。昭莫多之战基本歼灭了噶尔丹的主力,并导致准噶尔内乱。

光显寺之战中噶尔丹策零的三万精骑被击败,扭转了自和通泊之战后清军的颓势,为双方和谈提供了基础,也给了清廷自身一个台阶。

基于历史角度来说,随着清朝前期国力的不断增长,本身具有扩张血统的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边疆安宁和扩大疆土势必要消灭准噶尔,而这个结果是不可逆转的。那么为何直到乾隆时期才一战而定呢?

第一,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朝国力还未能支撑清军采取对准噶尔的灭国行动。

这里并不否认清军从一开始就有完全消灭准噶尔军队的实力,但战争从来不能仅仅考虑军事。中国历史上西北用兵从来都是考验的后勤,也就是强大的国力。

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朝的国力处于上升期,但远距离用兵耗费巨大。仅仅雍正年间西北军费就超过五千万两白银,这还是清军少于主动出击的情况下。

历史上,西汉卫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战,10万骑兵需要30万步兵和更多的民夫运送后勤粮草。也就是为何清军在西北前线的战事极少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而到了乾隆时期,得益于前两代的积累和乾隆前期国力快速增长,国库完全有能力支撑清军采取大规模、远距离、长时间的远征。从平定达瓦齐到平定大小和卓的九年间,前线清军从来不用为粮草军需发愁。

第二,准噶尔内外环境逐渐恶化,乾隆抓住机会

准噶尔四周国际环境实在太过恶劣,东边是大清帝国,北边是沙俄帝国,西边是哈萨克汗国,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主,偏偏他还都惹了。

首先,准噶尔在与清军交战之时,就一直在西边和哈萨克开战,并持续压制哈萨克汗国,导致哈萨克汗国上表清朝表示臣服并愿意夹击准噶尔。

其次,噶尔丹时期虽然取得了沙俄的支持,但由于沙俄扩张政策,准噶尔与沙俄在叶尼塞河流域的冲突逐渐增多,乾隆皇帝也抓住机会软硬兼施离间沙俄和准噶尔关系,使其在清朝攻灭准噶尔未敢采取行动。

而在乾隆年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陷入汗位争夺战,达尔札、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相继通过叛乱走向统治地位。清军也是借平定达瓦齐叛乱的机会顺利进入准噶尔汗国境内。可以说内乱极大地削弱了准噶尔汗国的实力。

第三,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不得民心

因为长期的四处征战,准噶尔汗国内部赋税高、盘削严苛。而准噶尔的继任大汗,无论是噶尔丹还是阿拉布坦等人,他们都对侵略他国疆土充满了野心,对国内民生和百姓疾苦完全漠不关心。

据记载,当清军攻入西域时,大量蒙古部落的民众夹道欢迎清军的到来,他们视清军为他们的救世主。

可以说,乾隆时期平定准噶尔完全是取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也是在清朝等待了多年后顺利摘桃子。应该说平定准噶尔不仅是“十全老人”的“十全武功”里面少有的实打实胜仗,更是有力地维护了清朝边疆的安宁,也对我们今天祖国的疆域有重要的贡献。

举报/反馈

历史小翰林

4.3万获赞 2.1万粉丝
讲一讲历史、吐一吐心声!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