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直接变现模式
直接变现是指用视频直接获利,但是对短视频本身有很高的要求,一是内容质量要高,二是本身传播流量要大。其变现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内容付费,二是签约独播,三是渠道分成。
内容付费模式
喜马拉雅FM、得到、知乎的付费问答效果也十分显著,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对内容付费的未来充满期待。用户会付费的原因主要是:版权、需求,猎奇、崇拜。 首先是版权原因。即“只有这里有,其他地方没有,全网独播”。比如,视频网站每年砸重金购买大剧和制作优良的独家网剧,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平台独播版权的丰富,从而拉拢用户付费。
用户选择内容付费的原因其次是需求原因。这是一种对投资回报的比较心理,就是“我从内容中得到的回报远远大于为内容投入的成本”,这种心理通常表现在知识付费上。比如,某亿万富翁在付费知识平台上的课程标价10万元,号称告诉你如何在一个月内赚1000万元,这种投入与回报的对比就很容易让用户产生付费浏览内容的欲望。
再次是猎奇心理。人性总是对与自己的平常生活不同或者违背自己三观的内容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越是负面离奇的八卦越能引起轰动。比如,一个长发的美女突然说自己要直播剃光头,出于好奇和刺激,人们也会愿意为这些内容付费。
最后就是对某些人或事物的崇拜心理,这也可以理解为“粉丝经济”带来的红利。
公众对于行业精英、明星似乎自然而然有一种崇拜的心理,比如,某明星开一次付费直播,自然会有他的“粉丝”进行消费。
而短视频领域是否也可以采用纯粹的内容付费模式,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案例,尚在探索和冷启动阶段。如秒拍、美拍、快手等大型短视频平台上线了“打赏”,不过这种功能是“后置”的,用户在看完视频之后自愿选择是否打赏,因此想要以此作为主要盈利方式并不容易。
相比之下2017年4月才上线的“问视”APP,则在短视频付费模式上做着更积极的探索。“问视”可以理解为视频版“知乎”。答主首先在平台上创建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回答价格。当有用户向答主提问时,他需要在3分钟以内的视频里对问题进行回答。而其他对问题感兴趣的用户则可以付费围观。解答收益属于答主,围观收益可以由提问者和答主平分,“问视”平台则对收益抽成10%。“问视”的CEO表示,短视频和知识付费都是2016年以来的大趋势,但是现阶段, 主流短视频平台输出的内容以娱乐为主,对于专业性、知识性的内容关注不够;而在付费知识领域,问答的表现形式还停留在文字和语音上,相比较图文、语音来说,短视频作为承载知识的媒介有它独有的优势。
短视频更加有场景代入感,这使得提问者和答主之间的互动性更强。视频还可以多维度地展现内容,比如,描述一个建筑,用图文来表现,需要运用各种建筑学专业术语对建筑各部分进行大篇幅阐释,而这种方式对提问者和回答者的专业性有一定的要求;而短视频制作简单,答主可以对建筑本身直接进行多角度拍摄,同时用话语进行描述,不需要组织过于晦涩难懂的语言,准入门槛较低。在同等时间内,视频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在传播过程中效率更高。
此外,对于类似“怎么做”的问题,视频可以更加清楚、直观地展现解决流程。比如,怎么化妆,图文展示就远不如视频表现来得直观。因此,“问视”CEO认为,无论是从短视频领域还是知识问答平台来看,他们都有切入的机会点。不过,短视频领域和付费问答领域都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巨头,因此“问视”要做的就是一个差异性的平台,避开和巨头们的正面冲突。
首先,知识付费的概念已经逐渐下沉到了中小城市,大平台的头部玩家之外的众多中下层玩家也需要更开放的展现平台,而“问视”这种“问答型视频”的定位能够在内容上和其他UGC视频社区形成区别。在冷启动阶段的内容运营上。
不过,现阶段,尝试短视频付费的风险也是巨大的。首先,用户目前形成的是对长视频付费观看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否能从长视频领域转移到短视频领域,以实现大规模付费,目前还不得而知。
其次,付费的体量有多大还要进一步探索。每个人都会对所买商品进行估价,比如,一本书的价值在30~40元,一辆普通家用车的价值在10万元左右,那么如果实行短视频付费,用户心里对其估价到底如何,怎样才能保证定价和收益的平衡点,这对产品经理来讲也是巨大的考验。
此外,复购率对于平台来说也是一个问题,短视频制作的准入门槛低也意味着放弃很容易,能否一直输出优质内容非常考验短视频生产者的能力和耐心,如果制作者选择放弃,就会给平台运营方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是,从互联网整体趋势及消费升级的角度来看,短视频内容付费模式仍然很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