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面对18年来最低扣非净利润增速,恒瑞坐不住了。孙飘扬虽然说“不突然,很心安”,但手里的动作并未停下。
8月26日,在公布不如意的半年报一周之后,恒瑞宣布引进大连万春创新药普纳布林。为此,恒瑞将支付不超过13亿元首付款与里程碑款,同时耗资1亿元入股大连万春。
此前,“引进”这一策略对于恒瑞来说,略显陌生。毕竟孙飘扬说过,做License-in不如自己研发。
但显然,在集采和内卷的双重暴击下,已经不允许恒瑞再关门造车了。恒瑞管线亟需新鲜血液,License-in不可避免。
当然,比起恒瑞开始“引进”,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内药企开始进入“竞和”时代,国内医药行业距离成为海外那样的成熟市场,又近了一步。
/ 01 /
“万金油”普那布林
恒瑞与万春医药合作也不奇怪。普那布林对于恒瑞来说,有点类似于“万金油”的角色:其具备治疗肿瘤和“升白”的效果,可以和后者的肿瘤线实现完美的搭配。
在治疗肿瘤层面,普那布林类能够通过激活免疫防御蛋白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加速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促进抗原呈递,直接激活T细胞来杀死肿瘤细胞,起到“免疫系统的点火剂”的作用。
这也得到了证明。不久前,万春医药公布的一项三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普那布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二/三线EGFR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要好于多西他赛单药治疗组:
联合疗法的总生存期得到了改善。
作为国内肿瘤医药界的领头企业,恒瑞肿瘤产品中也包括多西他赛这样的化疗产品,普那布林的引入无疑能够起到联合的作用。
恒瑞引进普那布林好处不仅限于此。上文提及,普纳布林还具有“升白”作用:可以阻止由化疗药物诱导的骨髓中性粒细胞的损伤,达到早期保护作用。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中性粒细胞过低时可能会引起感染,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也正因此,在肿瘤治疗中,保持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至关重要。2021年国内这一市场规模达75亿元。
重要的是,普纳布林与当前主要产品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当前,临床上预防CIN的标准疗法是通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用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简单来说,与G-CSF联合,普纳布林可以减少损伤中性粒细胞,而G-CSF则可以增加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双管齐下。
在临床试验中,普那布林也表现出了不俗的效力。在预防CIN的全球III期临床研究中,普那布林联用长效G-CSF药物对比长效G-CS单药可显著降低重度CIN的发生率。
好巧不巧,恒瑞旗下硫培非格司亭就是一款 G-CSF长效药物。也正因此,引进普那布林可以与旗下两款重磅产品,形成联用优势,增加收入来源。
并且普那布林联用恒瑞PD-1的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若未来两者合用能够减少PD-1副作用,起到1+1>2的效果,这一点也能帮助恒瑞在内卷的PD-1有着更多的话语权。
总的来看,普那布林与恒瑞俨然天作之合,因此恒瑞选择与万春医药的合作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 02 /
改变策略背后
固然引进普那布林“好处”多多,不少熟悉恒瑞的朋友对于公司此次“引进”动作,依然会感到惊讶。
虽然恒瑞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BD部门,但对于各种license in可以说是不太感兴趣。孙飘扬此前透漏的想法是,好的产品太贵,普通的产品还不如自己做。
因此,我们很少听到恒瑞有license-in的新闻,恒瑞的BD部门似乎也没有什么存在感。而眼下,不少媒体将此次引进称之为孙飘扬回归的一系列改革动作之一,反差巨大。
这也不难理解,恒瑞坐不住了。在仿制药集采和PD-1严重内卷的情况下,恒瑞的日子,并不算轻松。
8月19日,恒瑞发布2021年半年报。成绩单显示,恒瑞上半年营收为133亿,同比增长17.58%;扣非净利润26.47亿,同比增长3.31%。
可以说,这是恒瑞近五年来交出的,最难看的一份成绩单。虽然疫情影响不再,但公司营收增速远不及2019年水平;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也是首次罕见的近乎零增长。
更重要的是,眼下恒瑞还未到反转时刻。目前,恒瑞仿制药收入占比依然超过60%,在集采的影响下还会持续缩水。
而创新药重磅产品卡瑞利珠增长接近尾声,其他创新药又难以接过卡瑞利珠大旗。这种情况下,恒瑞或许还要压抑一段时间。
随着恒瑞半年报的公布,一时间各种“恒瑞的至暗时刻、恒瑞虽好已至暮年......”的看衰言论不绝于耳。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允许恒瑞再关门造车了,恒瑞的管线需要一些新鲜血液。
此时,恒瑞向外界抛出与万春生物合作的消息显然不是无心之举。借此,恒瑞可以向外界透漏寻求转型的消息,也算是给投资者的一剂强心针。
/ 03 /
国内药企进入“竞合”时代
大药厂与biotech合作,并不奇怪。从海外巨头发展历程来看,引进模式一直是补充各自管线的重要策略。
毕竟创新药研发不是流水线工作,偶尔也需要灵光乍现,运气成分不可或缺,因此谁也不可能通过自主研发,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让吉利德大放异彩的丙肝神药,便是收购而来。
此次恒瑞与大连万春合作,并无特别之处,毕竟总交易额最高不过13亿元。但如果放到整个国内医药市场来看,意义或许不一样:
国内药企也已经进入大药厂与biotech的“竞合”时代。
实际上,这不是恒瑞第一次和国内新兴的药企合作。今年2月,恒瑞就以2000万美元入股了璎黎药业,引入了抗癌药PI3kδ抑制剂。
而这也并不只是恒瑞一家的选择。国内大药企与国内新兴药企合作的案例也在逐渐增多。
7月14日,信达生物便宣布引进亚盛医药的三款BCR-ABL抑制剂。无独有偶,8月23日,康宁杰瑞和石药集团宣布,双方达成Her2双抗KN026的合作协议。石药集团获得KN026在中国内地的乳腺癌、胃癌适应症的开发与商业化权利。
显然,传统大药企甚至是Biopharma都已经认识到,引进的效率必然会比全靠自研高。而biotech们也开始认识到,仅凭自己不能完成一切。头铁的biotech先驱,因为商业化打不开局面,已经有了惨痛教训。
看起来,合作才能共赢。
对于新兴药企来说,可以从大药企处完成资金输血,以反哺其他新产品的开发,同时大药企所具备的强大商业化能力也是新兴药企所不具备的,由其来进行商业化看起来也更合适。
而对于大型药企来说,这种模式无疑高效扩充了管线,毕竟买买买的效率有时候是显著高于自己研发的效率,这种合作使得大药企能够更快的走向创新药的怀抱。
大药企源源不断为为新兴药企输血,新兴药企则借此反哺创新药,如此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不论是对于医药市场,还是两方公司无疑都是双赢。
对于国内市场这无疑也是一个好现象。这意味着国内市场,开始向海外成熟市场“靠拢”,更具本土特色的医药巨头也由此开始孕育。
那么,恒瑞能否借license in焕发活力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