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含义,小说中亲笔涉及到的地方有两处:一为“哲学家”褚慎明;一为美才女苏文纨。
褚慎明:关于菩蒂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说:法国也有这末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一、作者钱钟书:
①生平:(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之后又先后入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 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谈艺录》、 《管锥编》、《七 缀集》等。 钱钟书是学者型、思想型的作家。
钱钟书是一个中外文史学养渊博精深的著名学者,文学创作是他的余艺。这种‘边缘效应’,使他能以从容裕如,凭借着自由的心态和充溢的才气,出入于人生和创作之间。
②文学创作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小说不多,除长篇《围城》,还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人兽鬼》,显示了他的讽刺才华和取材趋向;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主要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
③杨绛评价:“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锺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锺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锺书。”《记钱锺书与〈围城〉》
二、《围城》的故事:
①钱钟书自定义:“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围城·序》)
②《围城》中的人和事:
主人公方鸿渐:一个无用的人,多余人。
工作是,恋爱也是(三段感情)。
善良老实,但夸夸其谈;
聪明但无用(拙于用世);
眼高手低、文博识浅;
犹豫、怯懦、优柔寡断,抓不住时机;
《围城》中的事:《围城》表现的是在抗战环境下,一群远离抗战烽火的知识分子在恋爱、工作、日常交往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空虚、贫乏的精神世界。
三、《围城》在中国40年代引进了“荒诞”这一概念。下面从四个方面概述本书的意蕴:
①人与客观世界的的关系:不协调。
主人公方鸿渐一直在逃避自己的命运。文中破门的类比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火铺屋后那个破门倒是好象征。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
利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可以这样来解释:人不是活着,不是奋斗着,而仅仅是存在着。
可以分析得出,作者对人生怀着极大的怀疑、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指向社会、政治、道德,而是指向人生、人本身,对人生进行呢嘲弄。
当然,这不是指方鸿渐游戏人生,恰恰相反,他生活的很认真,但是生活并没有他的认真就给他以相应的回报。他那么认真地爱着唐晓芙,却“被分手”;他明明不怎么爱孙柔嘉,却认真地和她结了婚……不管是爱情,还是事业都是如此。
②人与人的状态:无法沟通。
根据萨特的观点,每个人都是绝对孤独的,孤独是人存在的状态。可以借用叔本华的“豪猪”类比来说明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豪猪,为了取暖而互相靠近,那么就会因互相伤害而感到疼和痛;离得远了,又会感到寒冷。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关沟通就在这样靠近和远离的悖论中无法解决。
③哲学意味:《围城》又是一部富有哲理意味的漂泊者小说。
根据萨特的观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自由选择。那么方鸿渐的人生道路符合自由选择的的原则,但他却不能选择逃避生活的荒谬和痛苦,因此方鸿渐始终是精神的流浪者。方鸿渐是孤独的,这是一种反英雄的孤独,是一种凡人的孤独,表现一种普通人的无奈、可悲。
④形式意味:《围城》体现了一种悲剧中的喜剧意识。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乔纳森·斯宾塞评论说:“这是本极有才华、技艺精湛、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文笔高雅,结局带有含义深刻的悲观主义色彩。”
《围城》总结:
杨绛这样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于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读完一遍《围城》,再次重读时,我们可以把主人公方鸿渐单独拿出来,然后把《围城》的结构抽离出来,整部小说就变成了——方鸿渐:进城+出城+进城+出城……
这个过程永无休止,这条循环的线可以一直画下去……
“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
“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
《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
方鸿渐是一个永远在寻找精神依附的人,但每次找到的新的归宿不过是一个旧的束缚而已。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突围出来,冲进去又冲出来。每个人都在本能的驱使下寻梦——这极为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盲目性。
总结:《围城》写尽了人生的苦涩,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
人生处处是围城,最深的主题写在了封面上: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