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近90年的天桥,如今已找到准确的空间位置!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获悉,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持续推进,天桥原址位置已基本确认。此次探测成果将作为专题资料存入申遗档案,对于准确复原天桥遗迹、丰富南中轴线的遗产点具有重要价值。
景观桥不在遗址原位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经过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南至永定门,贯穿老城南北。史料记载,天桥是明清帝王前往天坛祭天时的必经之路,因此得名。清末年间,天桥还发展出独特的市井文化,成为老北京特色风俗民情的代表区域之一。
自上世纪20年代起,经历了龙须沟明渠改暗沟、修建有轨电车、道路拓宽等工程后,天桥最终在1934年被拆除,从此“有名无实”。
“在天桥南大街的绿化带正中,不是有一座石拱桥吗?”年轻的市民有此疑惑。事实上,这座于2013年复建的青白石拱桥是历史文化景观桥,并不在遗址原位,景观天桥在原址以南约40米处,主要是考虑到交通压力、建设成本。景观桥和仿制的双碑共同构成了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广场,唤起人们的记忆与乡愁。
景观天桥现状
天桥的大致位置在如今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天坛路西口和永安路东口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能否定位出准确的天桥原址?市测绘院副院长陈品祥在2008年以前就做过相关探索,也是此次天桥遗址探究项目的带头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精度只能达到10米左右,准确对天桥原址进行定位是远远不够的。”陈品祥介绍,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持续推进,中轴线的相关研究和价值挖掘也不断深入。
一横一纵定位天桥原址
受市文物局委托,市测绘院今年启动原址定位探究工作。
根据档案记载,天桥坐落在龙须沟上。因此,首先需要对龙须沟的原址进行定位。据了解,自上世纪30年代从明渠改为暗沟后,龙须沟“潜行”地下,随着城市变迁、市政道路修建等已发生较大变化,很难从现状中找到当时的位置;加之该区域地下管线密集,找到旧的管线十分不易。
“我们专门调取了1971年管线普查的图纸档案,根据档案中管线的修建年代初步判断哪条管线是龙须沟。”市测绘院核心区专班张翼然博士介绍,把地下管线图纸档案与上世纪50年代的历史影像图叠加后,可以基本确定龙须沟的位置。通过龙须沟确定天桥的南北方向,中轴线确定天桥东西方向,一横一纵两条线相交的点,就是天桥原址的准确方位。
工作人员对天桥外业管线进行调查
这一考证能否与实际情况相印证?今年5月,市测绘院开展了天桥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线调查。专业测绘三分院工程师吴佶一行在划定范围内打开了近百个井盖,通过仪器进行井下探测。经实测,天桥地区目前有位置相近的3条东西方向的雨污水管线, “从井下探测的整体情况看,从其中一条管线的修筑材料、形态、新旧特征等多方面判断,这条管线更符合当年的修筑技术和条件,是龙须沟水系。”吴佶说。
至此,天桥原址的位置可以基本确认,在现天桥景观以北40米处。
三维测绘提供数据保障
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核心,也是历次城市规划中保护和发展的重点。市测绘院党委书记刘虹介绍,市测绘院已组建首都功能核心区工作专班和橙色工匠实战队, 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伯钢和大国工匠武润泽领衔,开展包括中轴线申遗在内的核心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
在此次探究天桥原址的过程中,市测绘院还首次确定了中轴线的空间方位,明确了参与申遗的遗产点空间分布,利用VR技术开展了中轴线消失节点,如北上门、地安门等的位置探测和三维复现工作。
“借助卫星定位等现代技术手段,我们测绘了位于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遗产点空间位置,经过对数据拟合计算,得到了测绘意义上的中轴线的空间方位。”基础测绘一分院院长王攀解释,中轴线是南北方向最重要的参照系,它的准确方位也能够对天桥原址位置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确认。
26日,市测绘院技术人员前往先农坛,开启了中轴线实景三维测绘的序幕。已在天安门地区应用的基础设施三维立体实景信息库技术,有望应用于中轴线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监测、保护和展示等工作中,促进中轴线遗产的科学管理,为中轴线申遗、核心区控规实施提供空间数据保障。
来源:北京日报公众号
流程编辑:u02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