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英国社会对于阶级的划分比较模糊,笼统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级:
1.宗教和皇室家族。古英国社会极其推崇宗教,大主教、主教以及红衣主教拥有很多特权并且地位崇高。宗教和皇家作为最高阶层。
2.贵族阶层。代表标志便是拥有土地和爵位,拥有政治身份和土地资产使得贵族阶层的经济来源与普通民众不同。
3.一般民众:并非贵族出身也并无政治地位。从事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工作,是纳税的主要承担群体。
而随着历史发展,在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间诞生的一个英国社会特有的阶级便是乡绅阶级。他们的地位在贵族之下,但是拥有的财富却比很多贵族要多。
拥有雄厚资本的乡绅自然不甘人下,想尽办法用各种方式来获得与贵族相同的地位,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联姻、贿赂等方式。
乡绅阶级萌芽于12世纪,于16-17世纪开始历经长达三个世纪发展壮大,跟随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起成为了英国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乡绅阶级的崛起可以简略的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
最开始的乡绅是由富裕的农民(纽曼)演变而来,由于经营理念上的不同。贵族大多自持高傲,恪守祖训且沿袭着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每次出行要求的奢华排场、奢靡的日常和频繁的交际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开销支出。
然而贵族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土地收入,大多都是固定出租时间和金额,且大多出租时间很长,甚至有的有百年租约,毫无变通可言。这种陈旧的经营模式自然与英国逐渐兴起的商品经济相违背,这也导致了贵族们的入不敷出和逐渐没落。然而这却是乡绅阶级的机会。
因为没有需要遵守的古训条例,乡绅阶级的人能够更加接受新的经营模式和改革,他们更改了对农民的剥削方式,采用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形式进行运作,雇佣对象大多是因为英国圈地运动而丧失土地的农民。
他们雇佣这些农民进行劳作,并收取最后的劳作成果,再对这些成果进行二次分配。提升了资金摄取效率,比起之前的固定租约形式有了更大的弹性和收益率。
此消彼长,乡绅阶级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实现资产增值,并且大肆购买更多的土地,而反观贵族阶级则是由于迂腐和铺张在逐渐走下坡路,两者的资产差距很快的被追上并实现反超。
乡绅阶级的兴起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14世纪英国由于出口业的转型和带来的大批机会,对羊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向资本靠拢的乡绅阶级立刻嗅到了金钱的味道,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将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领地、荒地和公地等作为牧场牧羊。
这其中有一个明显的例子,16世纪初斯潘塞家族就是参加圈地运动的团体之一,其在圈地运动开始时花费了3100英镑购买大量地产进行牧羊,到17世纪初期的时候,该家族的年收入已经到达6500英镑-8000英镑。而当时的英国人均生产总值仅仅是1.52英镑。
这项运动一方面为参与的乡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由于圈地式的大规模集体作业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乡绅阶级的资本运作逻辑更为成熟。
当生产者的劳动成果与其获得的收入分开时便是资本剥削的开始,这种剥削方式无疑是更加有效率的,也促成了乡绅阶级的兴起。
乡绅阶级能够兴起的一大关键因素便是财富可以转化为土地拥有权。16-17世纪,时任统治者亨利八世由于对皇权长期受到教会压迫的状态不满,开始想办法对教会出手。1536年,他下令废除376所修道院,1639年又废除了200所大修道院。
并且勒令被废除的修道院的所有修道士还俗,最为关键的是没收了这些修道院所拥有的土地,被没收的土地小部分分给了皇家和贵族,但是大部分进入了市场任由买卖。
这样的变故为乡绅阶级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本就因为创新和改革积累了相当的财富有了宣泄口,最终乡绅阶级成为了这场宗教改革最大的赢家。
由于开辟了新的航线,贸易通道被打开,而地势极优的英国也因此产生了“价格革命”,商人的地位与日俱增。而随着流通性的加大,粮食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对经常活跃在农庄的乡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由于大多数的乡绅都形成了固定的土地继承模式:由家中长子继承。而与此同时幼子一般会学习经商来取得更多资产再购买土地成为新一代的乡绅。
由此一来乡绅和商人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而乡绅阶级也借此很快地吸取到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养分。
乡绅阶级的萌芽诞生于12世纪亨利二世的军事改革,该改革规定通过缴纳一定金额的金钱可以免除服兵役。
而这些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骑士在改革后开始涉猎除了骑士基本技能之外的其他生存手段,有的选择依附与贵族,有的选择购买土地,以土地作为生存之本生活。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和英国社会的贸易开放,他们更加的面向市场,将土地作为谋生手段之外的敛财通道。
以上五个方面促成了乡绅阶级的兴起,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乡绅阶级的组成部分也逐渐由富农转变成夹杂着各行各业拥有财富且拥有土地的一类人群。与旧阶级划分不同的是,乡绅阶级的流通性更大,包容性更强。
乡绅阶级的流通性和新的资本主义经营的理念让他们愈发强大,而正是这种资本形式让他们成为了英国社会转型的引导者,逐步引领英国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