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当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的《根》风靡美国的时候,它是被列在“非小说类畅销书”中的。1977年4月,美国国家书籍奖金委员会把历史特等奖授予了《根》,以表彰这部“非虚构的历史作品”。
读者们通常并不是把《根》当作一般意义的历史来阅读,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对《根》所描述的家族命运的关切之中,为它深刻的主题、活生生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所打动。
作为一部完全以黑人的生活为主要情节且以黑人为主人公的作品,《根》是有开创意义的。尤其它的独特的叙述方式,“从头道来”,从“根”挖起,以一代一代黑人的命运,以他们的苦难和追求,展示了黑人奴隶制问题这一鲜明主题,赋予了《根》以史诗般的光辉。
《根》挖掘了一条美国黑人之根。这条根开始于1750年早春,西非冈比亚河上的嘉福村。这是作者所称由他上推七代的祖先降生之地,这条根也是所有美国黑人之根的代表和象征。
康达·金特从出世到被白人奴贩掳掠去之前,在非洲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那播种和丰收季节的歌舞与祈祷、篝火前的长老议事会、森林中的男子成年典礼——这一切都显示着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优雅自如的,是和谐的。
而那晨雾荡漾的肯必·波隆河上,独木舟划破了平静的水面,惊醒了狒狒,惊散了野猪,林间百鸟鸣啭,河上苍鹭齐飞——这又是一个多么和谐的自然环境!作者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了这里的自然之美,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走入书中的情境。
这个后来成为美国黑人的家族的苦难史就是从康达·金特被掳走开始的,他们的非洲之根就从此处断裂。从此黑人进入了苦难的深渊。
16岁的康达被掳获,轮船上,康达和其他黑人遭到残酷的虐待,不愿当奴隶的康达一直想逃回非洲,两次出逃均被抓回,第二次出逃途中,被艾密思抓了回来,在烈日下遭到严刑拷打,艾密思强迫康达改名。第四次出逃失败后,残忍的奴隶贩子砍去了康达右脚的五个脚趾,鲜血横流……
沦为奴隶的康达不仅当牛做马,甚至连姓名都被强行改变,后来他的女儿凯丝也被人强行买走……凯丝的儿子切金.乔治,用17年的时间换得自由证书……
尽管已经有很多作品记录了美国黑人所遭受的苦难,但读一读《根》仍然会使我们的心为他们的苦难而震颤。从越洋运奴船上那些白人奴隶贩子们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到美国南方种植园里无穷无尽的苦役,黑人们始终生活在血泪之中。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多舛命运,书中无不形象的深刻的反映。
然而《根》更突出了美国黑人精神上所受的虐待,那种失去了人的尊严而给心灵带来的痛苦。书中反复地指出:最没有民主、自由和人权的黑人的强烈寻根意愿;而“土霸”们最恶毒之处就是不让黑人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俗,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根”。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为白人工作一千年后,你还是黑奴。”
乔治的儿子汤姆最终在南北战争解放时,获得自由,重建家园。而这一历程,经过了几代人的隐忍奋斗。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黑人形象,如康达的坚韧顽强,鸡仔乔治的聪明伶俐,善良乖巧……读着这本书,一边为黑人们的悲惨境遇心痛,一边为凌驾于黑人之上的傲慢残虐的白人而愤慨。进而,掩卷沉思之时,会想到更多的东西——关于根。
“寻到根就寻到一切。”寻根是必要的,找到种族来源意义上的“根”,并不代表,找到了解决美国社会种族歧视这个问题的根。
贯穿着全书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哈里说,“我们因缺乏归属感而觉得身为黑人是可耻的”,因此,黑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根”。
黑人寻根就可以寻到尊严,寻到底气,天下所有的人都来寻根,就能和平共处相容相通,获得真正的平等、自由与解放。
每个读者都会通过这部小说完成对黑人奴隶制和当时社会的审视。进而认识当今美国社会现实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的症结和根源,以及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所作出的努力。
如今,随着美国国内不断爆出无辜黑人惨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的丑闻,美国黑人受歧视的现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黑人为反抗种族歧视发起的“黑命贵”运动也得到了不少进步人士的支持和响应。
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总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宇宙的哀号,将变成友爱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