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在1992年,竟真的被点燃了。
而点燃这只火药桶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南斯拉夫联邦成员国自己。
前南斯拉夫按民族分为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八个民族各有自己的领土。1974 年联邦变得更加分权后,各个共和国和自治省都强调自身利益,经常阻挠联邦政府作出对他们不利的决定,使得联邦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通过许多重要政策以及决定。这种现象让许多南斯拉夫人感到担忧。他们自嘲南斯拉夫是“没有舵手的小船”。
事实上,当时有一个舵手,那就是南共联盟和总统铁托。
虽然铁托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家,但是,铁托也有失误。他是克罗地亚人,对南斯拉夫第一大民族的塞尔维亚一直抱有戒心,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系列弱化塞尔维亚的政策,结果造成塞尔维亚人的强烈不满,刺激了地方民族主义的泛滥。
铁托在世时,尚可利用他的个人威望来维系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但他一去世,各种被掩盖的矛盾和冲突便逐渐表现出来,最终变得不可控制。
而南共联盟直到1990年1月才解散,这时没有了掌舵者的小船迅速被民族主义的浪潮吞没。这一结局是否从南斯拉夫诞生之时便已注定?
现在,让我们沿着南斯拉夫内部关系变化的轨迹来看看南斯拉夫解体的过程。
南斯拉夫的民族局势十分复杂,人口超过50万的有8个民族,其中最大的塞族仅占总人口的36.2%。这八个民族在南斯拉夫生活了数千年,但直到1919 年才共同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中。
在异族人的统治下,他们曾时常互相残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这些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方面差异很大的国家首次统一为一个王国。
1918年,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成立。11年后,这个国家改名为“南斯拉夫”。
但是,南斯拉夫王国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视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分支,不承认其他民族。民族关系紧张,民族凝聚力较弱。
二战爆发后,南斯拉夫王国立即被按民族划分,发生过严重的民族冲突。
此后,在铁托领导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武装斗争解放了整个国家,在共同的战斗中建立了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
此后,南斯拉夫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把各族人民的团结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然而,民族之间的历史纠葛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消除。
一些历史人物在某个民族里是民族英雄,但在另一个民族通常被认为是侵略者。这是复杂的变革历史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前南斯拉夫每年发行的历史教科书几乎总是伴随这些问题进行公开争论,这就需要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在南斯拉夫中央进行内部协调。
1969年克罗地亚的“民众运动”有一个极端民族主义的口号:“克罗地亚有足够的树来吊死塞尔维亚人”。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尽管铁托所领导的南斯拉夫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分裂的危险依然隐藏,一有风吹草动,民族问题便出现暗流涌动。
铁托统治时期的南斯拉夫实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
承认所有民族的存在,国家实行联邦制度。民族母体在南斯拉夫的六个民族组成了共和国,民族母体在南斯拉夫境外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匈牙利人两个民族各自组成了自治省。
这八个民族选举代表组成联邦机构并轮流主持。联邦的总体政策由这八家协商决定。这样的为消除民族壁垒,缓解矛盾,加强政治稳定,加快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联邦过于松散,共和国和自治省权力过大,甚至出现某些民族割据的迹象。
这就是对前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概括描述。如今要分析的是导致前南斯拉夫分裂的与政策有关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过分强调民族个性,忽略共性。
20世纪60年代在南斯拉夫,有一场全国性的辩论,题为“没有南斯拉夫人”的讨论。
解释如下:南斯拉夫的存在只是对外国而言,国家内每个人都具体属于某个民族。根据这种观点,联邦的权力继续下放给各共和国和自治省,可以说到了1974年的时候联邦的权力已经所剩无几。
简而言之,联邦政府维持政治体制的统一,将外交、军事和内政、经济等所有可以下放给各个共和国的权力下放。
但是,当共和国和自治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自己规划、以及自筹资金和管理财政时,联邦的权力并没有得到行使,实际上联邦可以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而且,联邦人事权力也是分散的。联邦机构的官员也在共和国或自治省中选出。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问题都一律自理,联邦政府不再设立专门的机构。
这样,共和国和自治省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的国民经济体制和国家改革主体的某种民族改治实体以及“封闭的权力中心”。
对于这种彻底的分权,前南斯拉夫领导人仍然认为这只是执行权的分权。
事实上,联邦的决策权也是分散的。1974年宪法规定,共和国和自治省都各自拥有主权,联邦的重要决定必须经过这八方的同意才能作出。
事实上,每一个共和国和自治省都有权拒绝联邦。因此,许多重大问题在联邦出现议而未决,决而难行。可以说,此时的联邦已经被架空。
第二是对阶级与民族关系的处理不当。
前南斯拉夫领导人一直强调,在做决定时要兼顾阶级和民族,两者都不能忽视。然而,政策在实际处理问题时仍然倾向于民族方面。
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先锋南共联盟也相应地被“联邦化”,成为八个民族共产党的联合体。南斯拉夫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后,各共和国和自治省共产主义联盟组织首先召开了自己的大会,制定了自己的政策,然后再进行“协调”。
南共联盟的中央委员会由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代表大会根据分配人数自行选举产生,并报南斯拉夫共产党联邦议会批准。
事实上,这样的中央委员会不可能实行民主集中制,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难以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团结的重任。
在铁托时代,他反对民族主义。从1969 年到1971 年,铁托发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反对民族主义的运动。
他首先清理了克罗地亚共和国及其首都萨格勒布市的领导层,后来又撤换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领导层。其他共和国的一些主要领导人也受到批评和处理。但这场运动的真正效果是什么?
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表现可能会暂时消失,但用这种方法很难根除,相反,这种方法也可能有副作用。
根本的问题仍然在体系中。所以后来共和国和自治省之间的利益变得越来越复杂,冲突升级,民族主义再次蔓延。
1980 年铁托总统去世后,南斯拉夫人民失去了一位最权威的领导人。许多原本被掩盖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逐渐演变成危机。
然而,新的领导层试图维护民族团结。1982年10月,南斯拉夫主席团通过了“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的整体制度、及其各部分和机制进行批判性的重新审查”的决定。
审查持续了四年,并于1986 年通过了一份文件,对南斯拉夫政治制度的运作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在讨论这份文件的过程中,争论是激烈并且各方面分歧很大的。
经济较发达的共和国通过提出所谓的“非对称联邦”,要求在联邦中获得更多权力。斯洛文尼亚领导人甚至威胁要行使宪法规定的共和国分离权。经过耐心协商和相互妥协,最终决定对宪法进行修改。
1987年修改的重点之一是明确共识原则的实施范围。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南斯拉夫领导集体中以大局为重仍占主导地位,这艘船依旧在向一个固定的方向前行。
1988年,南斯拉夫政局出现转折。首先,如何落实共识原则,再次成为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争端的核心问题。经济发达的共和国总觉得自己受了太多不公平待遇,被“剥削”了,再次强调独立的必要性。
斯洛文尼亚也不同意联邦法令高于共和立法,也不同意征收额外的所得税以及如何分配军备等。
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年度联邦经济发展计划被放弃,米库利奇总理宣布辞职。这在南斯拉夫是前所未有的,联邦的控制力明显进一步削弱,事情开始变得更糟。
1989年10月,南斯拉夫共产党第二十八届中央全会通过了“政治体制改革”决议,宣布废除“一党垄断”。
1990年1月,南共联盟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意见分歧,特别是民主集中制原则上,迫使会议中途无限期推迟。
有着70年悠久历史的南共联盟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出现了约300个政党,其中大部分都局限于自己的共和国或自治省之内,其纲领具有民族主义色彩。
1990年,各个共和国举行了第一次多党大选。除了少数例外,所有政党都以保护民族利益的名义争取选票。民族主义思潮不断深化。
这次选举后,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反对派联盟击败共产主义联盟组织,成立了非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其主张实行资本主义。
而塞尔维亚和黑山内原共盟组织获胜,继续掌权,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他共和国(波黑和马其顿),由民族主义政党组成内阁,共产主义联盟在议会中仍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两个共和国的新政权都采取了中立,既不实行社会主义也不反对共产主义。
共和国权力的变化直接影响联邦主席团内部的权力平衡。主席团中分为两派互相明争暗斗,实际上联邦失去了决策权。
面对各个共和国大选后的新形势,联邦于1990年年底召开扩大会议,邀请了联邦议院议长、联邦总理和几个共和国总统参加,一起讨论南斯拉夫的未来政治体系。
经过 7次会议也没有结果。之后,六个共和国的总统决定离开联邦领导层,各行其是。从此,国家权力完全从联邦转移到了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名存实亡。
六个共和国的总统就南斯拉夫的未来举行了三次会议,并商议出两项建议。
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主张联邦制,提出“主权国家联盟”计划,建立“共同体联邦”,塞尔维亚和黑山也主张联邦制,提出“统一民主联邦”计划。
会议决定将这两项方案交给各个共和国进行全民公决。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全民投票之后于1991 年6 月25 日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南斯拉夫联邦解体的开始。
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以及马其顿也很快宣布独立。
南斯拉夫人民军不愿看到自己几十年保卫的国家分崩离析,当即对宣布独立的斯洛文尼亚采取军事行动。在短短十几天的战斗中,双方死伤数百人,大量基础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
随后,克罗地亚烽火又起,冲突迅速升级,直到发展成一场真正的战争。
为巩固自己的独立地位,克罗地亚从国外购买了大量武器,把原先的国民卫队扩展成一支拥有现代化重型武器的正规军队,总兵力达20万人。南斯拉夫人民军内的克族官兵也纷纷跑到克罗地亚一边参加战斗,直接与昔日的战友对杀了起来。南斯拉夫人民军也立即展开了反击,残酷的战斗在历史名城武科瓦尔展开。
经过86天的争夺战,虽然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被人民军攻下,但它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克族军人有1000多人在这场争夺战中丧生。
克族武装对境内的塞尔维亚人也大开杀戒。除很多妇女、儿童死于战火外,上万名塞族人被驱赶到与之相邻的波黑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战火在国际社会的大力干预下,虽然先后平息了下来。但是,维系南斯拉夫生存的基础遭到摧毁性的破坏,则加速了它的彻底解体。
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共和国正式宣布成为独立国家。
1992年3月3日,波黑共和国宣布独立。
塞尔维亚共和国一直坚持统一,但是对不可遏止的独立浪潮无可奈何。4月27日,它与唯一愿同它继续在一起的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
从此,建国73年和经历49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南斯拉夫分为五个部分,原本同舟共济的小船终于在民族主义的浪潮中倾覆了。
2003年,南联盟共和国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至此南斯拉夫的最后一点残存都没有了。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为什么南斯拉夫会解体?
一言蔽之,这是一个没有主体民族的国家,更是一个缺乏向心力的国家,解体是必然的,更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