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电视新闻上说到:某年某月某日,北京遇到沙尘暴天气。
大风一起,大街小巷尘土飞扬,扑面而来的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不仅如此,高楼大厦都笼罩在漫天的黄沙之中,汽车更是完全看不清道路。
但现在北方地区遇到沙尘暴的概率却少了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
沙尘暴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目前是通过哪些措施来防止沙尘暴的来袭?
沙尘暴形成原因
先简单科普下沙尘天气,它指的是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
我来划下重点:风、沙尘和空气。
没错!
沙尘暴的形成就是要满足这三个条件:风是它的动力源,沙尘源是它的物质基础,不稳定条件的空气可以使沙尘卷扬的更高。
另外,沙尘暴和人类活动也有一定的关系。
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以及过度开垦地面等,从而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也会加速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至于为什么沙尘暴都发生在北方地区?
主要还是因为地理环境。
我国北方地区靠近冬季风的策源地,冬春季节西北季风强劲、风力大,同时地面的沙尘也非常的多。
沙尘的多少,一方面和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有关系,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相对干旱,植被稀疏,再加上人类的开垦破坏就更加严重了。
塞罕坝荒漠治理
为了解决沙尘暴这个问题,中国从上个世纪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
就比如用一项几十年时间的浩大工程,来进行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这个工程就叫做“三北防护林”。
三北指的是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
这三个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是世界上最大的治沙工程。
尤其是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境内的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这里处于北京的上风向,也就是说如果能在这里种起一片树林,就能拦住吹往北京的沙尘暴,这样京城就不会变成"沙城"。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是皇家猎苑。后来随着清政府大量开垦伐木,森林植被被严重的破坏,再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还有连年山火,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
黄沙荡荡,看不到尽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
渐渐的,塞罕坝也失去了原来的保护作用。
于是西伯利亚寒风就可以长驱直入,风沙紧逼北京城。这么重要的地方,必须得好好治理才行!
于是在1962年,369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或坐车、或骑马、或徒步,踏上了塞罕坝的土地,开始了与荒地沙地的斗争。
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还不到24岁,一留就在当地留了几十年。
当时的条件可以说是相当恶劣,尤其是塞罕坝的冬天,气温可以达到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除了寒冷就是风沙。
在这里衣食住行都成问题,于是天当床地当房,马棚窝棚里面住就变成了常态,更关键的是栽种的树苗很难存活。
但这一切都难不倒建设者们,通过三代人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他们不断摸索与实践,培育出了"大胡子、矮胖子"的优质壮苗,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同时也改进了植苗的方法,植苗速度也显著提升。
如今的塞罕坝已经变成了112万亩的人工林,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漫山遍野都栽种了树,森林覆盖率也从之前的11.4%提高到目前的80%。
这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每一棵树的距离按照一米来算的话,那塞罕坝的树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这些树木每年释放的氧气达到57万吨,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可以说塞罕坝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并且沙尘也过不来了,为啥呢?
因为它被塞罕坝的树根牢牢抓住了。
空气也变得清新了,风沙止住了,当地的旅游业也开始腾飞,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什么叫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就是咯!
而塞罕坝不过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部分。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涉及了13个省、551个县,全国3.13亿劳动力,几亿人的努力,让这两年沙尘暴在华北地区近乎绝迹。
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是如何把荒原变为林海、让沙漠成为绿洲的,也让中国成为目前人工绿化做得最好的国家,这简直就是一个绿色奇迹呐!
感悟
中国有很多干实事的人,只是这些人都是默默无闻而已,其实这些人都在你我他中间,只是贡献大小而已。
所以大家应该骄傲,国家建设离不开每个默默努力的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是光靠吹和弄虚作假就可以的,只是很多人的努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的见。
虽然当年的塞罕坝人很多都去世了,但他们留下了一段传奇的故事,塞罕坝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如今的我们。
最后谨以此文,感谢那些默默努力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