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南部的刚果,我们随处可间这样一种场景——一群人身着五颜六色的西装,头戴绅士礼貌,手持高级手杖,脚下是锃光瓦亮的皮鞋,迈着自信的步伐出现在闹市街区,迎接行人的注目与欢呼。

与我们所认为的不同,他们不是明星,不是歌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司机,商店老板,工人,与我们所认为的又不同,他们的行头并不是冒牌货,而是正品古驰、阿玛尼、路易威登……单是一件西装外套价值就在5000美元以上。

他不是炫富,不是自大狂,更不是疯子,而是一个群体中的一员,成员来自不同职业、种族、性别、年龄段,但不妨碍你一眼就可以认出,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始终是人群的焦点与视线的中心,缤纷的色彩构成了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贫民区的萨普一族

有人将他们称为偶像,有人将他们视为明星,更多人认为他们是国家形象的代言。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萨普”(sape)

关注阿平看世界,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非洲的萨普文化。

所谓“萨普”(Sape)其实是“氛围营造者和雅士协会”(Société des Ambianceurs et des Personnes légantes)的法语字母简称,“sape”一词是法语中“服饰”之意,成员统称“萨普尔”。

萨普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洲殖民时期。彼时法国人来到刚果,意图教化当地“粗野无礼”、“衣不蔽体”的非洲人。他们从欧洲带来了二手服饰,作为和当地酋长的谈判筹码,获得他们的效忠支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西装革履为代表的身世服装很快在非洲流行开来,很快变成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一度成为时尚中心。

刚果解放后,欧洲绅士的着装传统作为一种习俗在当地保留下来,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速,萨普文化走出了非洲,走向世界舞台。

2018年1月4日,漫威电影《黑豹》原声带的首发单曲《All the Stars》发行。MV中展现出独特的萨普文化——在一群荒凉残破的房屋前,说唱歌手Lamar穿着亮粉色的西装坐在椅子上,身后站着一群同样萨普风格西装的黑人舞伴。残破和精致,两种画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黑人歌手帕帕.温巴(papa wemba)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歌手,被誉为“伦巴摇滚之王”,也是非洲最受欢迎的音乐家之一,他将创造性地融合了非洲、古巴与西方音乐,开创了一种新音乐风格。同时他也是一位时尚偶像,通过他的音乐组合Viva la Musica将萨普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黑人歌手帕帕.温巴

温巴的萨普启蒙来自于他的父母。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生活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他的的父母就把衣服穿搭的很好看,他们认为,漂亮的衣服代表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为这个饱受贫穷与战乱的国家,带来了一丝希望与喜悦。

温巴继承了父母的观念,他认为:萨普人向扎伊尔全境的一代年轻人传递了一种理念,萨普人提倡高度的个人干净、卫生和时尚着装。我常说一个人应当打扮得当、胡须干净、香气得体,这是我坚持向年轻人传达的观点。

现在,萨普在刚果不只是自发组成的民间团体,更有其官方组织——萨普协会(La Sape)

加入萨普协会,不仅仅是打扮新潮那么简单,协会制定了明文戒律——不偷不抢、不穿冒牌货、反对暴力、反对种族划分、不嗑药、不酗酒、不吃软饭、不包养情妇,这在社会混乱的非洲十分难得,但也给会员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一身行头必须是正品真货,否走会遭到内行人毫不留情的嘲笑

不是Gucci、Armani、KENZO,这些响当当的品牌坚决不穿,宁愿穿二手也坚决拒绝fake。

关于穿搭,更是许多繁复的规矩,比如一套衣服,一般不可以超过三个颜色;西装要剪裁贴身;礼帽要备上十七八顶,以应对不同场合;穿的皮鞋必须是纯手工打造,出门必须擦油打蜡,宁可旧些,也不能脏兮兮的穿出去。

萨普大叔塞夫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他分三次银行借贷两万美元以上,只为买一套阿玛尼新款男装。

青年萨普皮瓦特以车为家,车上的衣架上挂满了大牌服饰,总价十万美元以上,根据不同场合换上不同的服饰,享受着人们投来的注目礼。

“萨普之星”马克西姆和妻子共有四个孩子,一家六口人的生计全靠妻子打工维持,而马克西姆每日的工作就是精心搭配服饰,迎接人们的欢呼与赞叹,妻子曾打趣:“我出门准备要30分钟就够了,他却需要打扮半个小时。”

在萨普群体,我们很容易见到魔幻现实的场景,一面是阿玛尼、路易威登、古驰等大牌服饰,一面是简陋的家具,漏雨的茅屋与面黄肌瘦的孩子,正如很多萨普青年从事最低等的体力活,领着微薄的工资,但并不妨碍他们走周末聚在一起,分享这周新买到的意大利领结与法国西装。

刚果人均GDP仅为562.2美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根据最新的汇率,1美元约合6.48人民币,换算下来,人均收入3643元人民币,平均到每个月仅有300元人民币,在我们看这些钱简直无法维持温饱,但这毫不影响萨普一族购置奢侈品的热情,五千美元,在当地完全可以买下一块土地,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萨普小哥马克西姆却用这些钱为自己买了一双法国一线奢侈品牌威士顿皮鞋,而这些钱,他足足攒了两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萨普一族恰恰走到了常识的反面——宁可吃不饱饭也要穿一身阿玛尼,将“打肿脸充胖子”的这句话做到了极致,然而,这些在我们眼中荒谬不可理喻的行为,却能得到当地人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畸形的消费观念背后,是消费文化的笼罩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全球教育检测报告》显示,在刚果,80%的三年级小学生甚至连课文当中的一个单词都不认识,小学辍学比例高达39%,小学毕业但未进一步深造的比例为48%,仅有13%的人口学有所成。

教育资源的匮乏,断送了刚果人靠学习与劳动实现阶级跃升的可能;外国资本的垄断,导致关键性的岗位的缺乏;文化的高度依附性,决定了主流文化的空白,西方文化趁虚而入,人们追求的西装衬衫,正是西方文化的缩影

一面是阶级晋升的无望,一面是瘟疫横行,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人们只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彰显生命的热情,以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上流社会与体面生活的愿望。

消费,正是他们宣泄生命力、在理想王国中加冕称王的手段。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到:“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在今天,人们消费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被制造出来的象征性意义

在鲍德里亚眼中,当今的消费是意识形态的消费,是符号象征的消费,“消费逻辑通过意向性的符码让人们进入一种他们欲望深入期盼的消费游戏,这种游戏通过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性购买,自发地形成了一体化的‘无意识纪律’。”

萨普们消费的,不是大牌服装的设计、裁剪与款式,而是其后代表的身份、地位与阶层。这种消费

一个人接受教育,辛勤打拼,走向上流社会,需要数十年乃至终生的打拼,而用两年攒下的钱购买一套大牌行头,就可以享受到和成功人士同等的待遇。

在我们眼中,他们脱下衣服,还是一群普通人,但是,不可否认,但穿上西装,系好领带的一刻,他们为自己建立了一个虚幻的国度,他们是国王,享受着臣民的欢呼与拥戴,为了片刻的荣耀,他们甘愿忍受现实的毒打。

总之,在社会在底层,在边缘国家,有这样一批人,他们跟不上主流消费文化,会用最廉价,最符合本能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活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求,我们可以笑他们不理智,但也要看到这份“不理智”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对于萨普文化,不能以一个角度加以评判,它是消费主义的狂欢,是阿Q精神的具现,是西方的文化殖民,也是贫瘠土地上绽放的希望之花。

或许,我们在刚果所希望见到的,不是衣着华丽的萨普,而是一群穿着校服,走向学堂的孩子。

引用材料:

《全球教育检测报告》https://www.education-progress.org/zh/articles/learning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举报/反馈

阿平看世界

128获赞 27粉丝
自然、社会、人文、艺术…你想要的应有尽有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