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
第999期
一九七四年八月,应国家文物局及安徽宣城县革委会之邀,赴宣城勘查敬亭山广教寺(院)双塔。二日与喻君维国发上海,经南京,车行外城绕紫金山达中华门车站,明城外郭得周览一饱,诚壮观也。车行雨花台下,此刘士能(敦祯)师埋骨地,望苍苍松柏,为之黯然。回思曩岁同车访古之乐,宛如目前,今则哲人长逝,而我师之墓木拱矣。
晚寓芜湖饭店。次日晨访公园之六棱七层砖塔,匆匆上车,十二时汽车抵宣城。宣城为皖南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古建所存无多。而文风殊甚,梅氏为大族,如宋诗人梅尧臣(圣俞),明画家梅清(瞿山),清数学家梅文鼎(定九)等,世所共知。《宛雅》所载,尤多梅氏之作也。
四日参观城内多宝塔,六边七层,砖制,其最著之特征,乃每边微内凹而非直线,故外观稍具变化。据清嘉庆《宁国府志》:“景德寺,在府治北陵阳第三峰……寺始晋时,名永安,唐初名大云,开元中改额开元,有水阁东向……刺史裴休延黄蘖禅师开堂演法。宋景德中更今名。殿后有铁佛一座,北面右有浮屠多宝塔……嘉靖乙丑(1565),知府罗汝芳等募修塔,万历乙酉(1585),……汤宾尹修塔。”(卷十四《营建志寺观》)证以塔之形制,其为明构无疑。惟顶层经三十年代重修,已失旧状。清光绪重修《宣城县志》所记乃据前志。
登城内鳌峰,所谓峰者,实高地耳,上平坦,旧时文庙、府署等皆建于此,凭陵全城,足资远眺,而多宝塔高耸遥接,其后远山层峦,历历如画,城中点级此塔,为景物生色不少。大凡山城水乡,皆建有塔,盖为一地标识,便利易认方向也。其与入城前大桥,几为江南旧城两重要特征。
文庙遗址尚存三孔石桥卧泮池之上,用并列券,小有参错,与池之驭岸皆砌法工整,明构也。旁有一石礩,与其下垫之石板连为整体,与附近水阳所见覆盆与石礩相连,其法一也,为他处未见,殆山区石料丰富之故。
五日乘车偕县革委会领导等同去敬亭山。李白诗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即指此。广教寺(院)踞山麓,清嘉庆《宁国府志》卷十四《营建志寺观》:“广教寺在城北五里敬亭山南,唐大中己巳刺史裴休建佛,前有千佛阁慈氏宝阁,相传其材皆萝松,黄蘖禅师募自安南,寺后有二金鸡相斗,入坎出水,因名金鸡井。材从井出,建刹千间,工竣,余萝松八株,植殿前,敷荣如故。别有柏二株,住持僧有禅行异者即开花敷色。元初设御讲僧曰讲主,座下数百人,法堂曰雨华,方丈曰室华、曰笑华、曰元照,轩曰松月、曰雪堂,亭曰怀李。山门外有桥亭曰碧莲梵花亭。左右有池曰连珠,多长松灌木。有律海、迟贤、江东、福地诸亭。宋太宗赐御书百二十卷,僧惟真建阁贮藏,郝允李建观音殿,并梅尧臣记。元末尽毁。明洪武初僧创庵故址,辛未(1391)立为丛林,详詹应凤《广教志略》。古寺虽墟,两浮屠犹峙于山门前,土人亦名双塔寺,今大殿已废。存石佛殿二进,且就圮。“(乾隆志)。
光绪重修《宣城县志》所载,据上志,惟多“松萝木,明洪武邑志且数见,后人沿写作萝松。误。又案,双塔苏公真迹石刻,另见古迹内”等语。
双塔四角七层半,木檐,楼阁式砖制,予鉴定为北宋绍圣三年(1096)建。苏东坡书《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刊于东西塔二层。而东塔一石,其拓本三十余年前予曾得金石家张廷济(叔未)鉴定加跋定宋拓者,相见之下,惊喜交迫,不意于此得见原石。
至于志书所载井中运木一事,与杭州净慈寺运木古井同出一辙,实当时僧人迷信敛财一法也。偶于殿址后得重唇滴水二,皆作波纹,微有差异,断为宋时物,交文化馆保存。
次日访城隅龙首塔,七层六棱,砖造,形制殊陋,清乾隆《宁国府志》谓正学书院左绿荫书院建,梅守德有记,殆系所谓文峰塔耶?其建造年代似为清初。
七日展乘车去水阳,旧名金宝圩,固宣城产米区也。一望水田,唐代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晰黄鹉”正最好描绘。天热如蒸,睹此美景,几忘疲惫。
龙溪古塔滨水阳江畔,与三层紫藤阁(编者按,即梓潼阁)隔岸相对,形成极好市景。塔七层六角砖构,叠涩出跳,上施短木檐。相传建于吴赤乌,实则为明塔无疑。其刹冠风磨铜制室顶,外呈绿色,朴茂可观。证以南京明构报恩寺塔,其顶亦为风磨铜,而兹塔已毁,今尚能于龙溪塔见到,亦快事也。午后四时抵县,计程往返百四十余里。
八日阅志乘。次晨去山区溪口,陆程七十里,车行坡道,达溪口殊凉爽,旋即持杖登山六里至朝天洞,烈阳迫人,喘息为难,俯视群山,峥嵘竞翠,盖皆泾县山区境也,闻其地茂林古,建存者多,石坊林立,达四十余座,秋间期往一观。下山复参观公社梯田。吸高山新茗,极甘香沁神。
十日与县有关部门开双塔修缮座谈会。十一日告别宣城,至芜湖转轮船抵南京,寓下关旅邸。明晨登去扬州汽车,途以车祸,留六合四小时,午后三时到站。晚晤扬州城建局朱愚伟同志及耿刘同,刘同,友人鉴庭子也。
留扬州二日,曾至平山堂观新建鉴真和尚纪念堂,忆六三年夏偕梁思成前辈同留该地一周,协拟纪念碑,同商纪念堂设计,垂爱之情,难以去怀。今先生已长辞,而华屋初成,低徊堂下,唏嘘久之。院中绿化未就,管理处询予意见,建议植白皮松四株,周以树池。必要时更衬以大型盆栽,随时更换。隙地可瓷砖或铺石,北京团城其为最好典型。
十五日回沪,濡笔记之。
一九七四年十月
(本文选自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的《书带集》,若干引文不确之处经编者核对后做了修改,特此说明)
制作:童达清
举报/反馈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4.4万获赞 1.3万粉丝
研究宣城历史 弘扬宣城文化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