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林第一次见到蚊式,也是在航空博物馆。那会儿还是2003年,一个人走在航博那幽暗幽暗洞库里,一架几乎是残骸的飞机就在边上摆着,因为其他飞机都是整的,所以看到这半个飞机就有点好奇,走过去一看解说牌才知道是蚊式。但破成那样,早已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解说牌上更是说了,那半截完整的是复制的、半截残骸才是真的,天知道航博复制的那半截跟原来的差别有多少,所以严格说起来,墨林其实也不算见过蚊式全貌。
蚊式参加过开国大典,这个墨林倒是早就知道,不用说也是托了大队长之福。而大队长手头的蚊式,实际上也到二战后的1947年才买进来,当时是每架1万美元,因为这时候蚊式的生产已经全部转由德·哈维兰在加拿大的子公司生产,因此全部是从加拿大引进的,据说只订购了150架,但最后却送来了250架。这批飞机后来大部分随大队长一起去了某岛,但现在已经没有留存了。我们空军建军之初一共有5架蚊式,其中有2架完好,这2架都参加了开国大典。5架里有1架是1949年3月7日由国民党空军官校上尉飞行员王玉珂、上尉副中队长刘继广和中尉飞行教官禹庆荣从上海飞到石家庄,这三人当时就是地下党员。
蚊式在二战期间声名远扬,一方面是出色的性能和战绩,另一方面则是独特的木质结构。上世纪20年代末,飞机已经朝着全金属结构发展了,而蚊式作为40年代末研制的战机,却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全木质结构,但这倒也不是德老先生念旧或者死脑筋,他有自己的想法。当时二战爆发在即,老先生认为一旦开战,生产飞机需要的金属材料,像铝、钢什么的,供应必然紧张,到时候如果要大规模投产,能用的材料就只有木头。当然这也是原因之一,通过夹芯层板等强化措施,当时的木质材料的比强度(材料的抗拉强度与材料表观密度之比,比强度越高表明达到相应强度所用的材料质量越轻)已经能做到和铝合金差不多的水平,不足之处是抗扭性能差一些。同时老先生用木头造飞机也是驾熟就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就成功设计过一系列木质结构飞机,如B.S.1侦察机、D.H.1战斗机、D.H.4轰炸机、D.H.6教练机和D.H.16运输机等,其中的D.H.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成为最早的民航客机。
要说起来,德·哈维兰算得上是航空界的世界级元老人物。老先生1882年生,1908年就开始设计飞机,那年图波列夫刚刚拜倒在儒可夫斯基门下开始学习空气动力学。但老先生资历虽老,思想却一点也不保守。当时研制的轰炸机上,自卫机枪是标配之一,小的装一挺两挺,大的装个十几挺都不稀奇,但蚊式连一挺都没有,一上天就是两个飞行员在裸奔,这一点当然不能得到官方的认可——再快也不行。好在当时有位叫威尔弗里德·弗里曼的能说上话,一战时曾是一名D.H.4型轰炸机的驾驶员,私下里和德老先生的关系也不错,这才让蚊式得以发展下去。
1939年10月蚊式正式开始研制,那会儿欧洲大陆上元首正风光无限。通过德·哈维兰一顿忽悠加吹嘘,到1940年3月英国国防部终于勉强地签订了订购50架“蚊”式飞机的合同,并定名为D.H.98型,但最大平飞速度要求达到640千米/小时。1939年改进的喷火MkⅡ最大平飞速度大约是590千米/小时,同年服役的Bf.109E3大约是560千米/小时,这意味着如果研制成功,大部分情况下汉斯的战斗机将压根追不上蚊式。
1940年11月3日,第一架原型机(W4050号)制造完工,被运往哈特菲尔德试验场准备试飞,11月25日首次试飞,由德老先生的儿子小杰佛里·德·哈维兰驾驶,头两次试飞就已经显示出飞机的优越性能。翻过年来蚊式交皇家空军试飞,德老先生原先估计蚊式的最大时速会比喷火MkII快上20千米,结果没想到算错了账,蚊式试飞中在6700米高度飞到了631千米/小时,足足高出了40千米还有得多。
后来的战争中,蚊式的实战表现证明德老先生还是有眼光。蚊式的首批生产型其实是侦察型PR.I,1941年9月16日一架还在试飞中的PR.I遭遇三架Bf 109,蚊式轻易甩掉了汉斯,后来战争期间蚊式在轰炸任务中没少被德军战斗机拦截,但都被蚊式的速度摆脱,事实证明汉斯的战斗机果然追不上蚊式。蚊式一开始也被用于常规的高空水平轰炸,但始终没找到感觉,命中率低且战损率高,因为高空轰炸不能做大机动,速度也不能太高,结果蚊式的两大优势:高速和机动性都发挥不出来,白白送给对手不少见面礼。
到1942年皇家空军终于找到了蚊式的正确打开方式:低空精确轰炸/夜间偷袭,甚至成立了第2战术航空队专干这种勾当。第2战术航空队主要攻击德占区城市中的目标,这些目标很多都和被占区的民众混在一起,要想准确攻击同时减少附带伤害,像B-17、哈利法克斯这样的大型轰炸机是不可能做到的,其他飞机要么飞不了那么远,要么危险性过高,只有蚊式带着炸弹从30米高度悄眯眯越过海峡飞到这些目标上空,扔下炸弹后立即高速返航,等汉斯们开着110赶到现场,蚊式跑得连油烟都找不到了。轰炸机往快了飞,侦察机则往高了飞,汉斯的Me262出来以后,速度优势没了,结果侦察型的PR.32飞出了13000米的升限,汉斯还是打不着。
这些任务充分发挥了蚊式的性能优势,同时蚊式也借这些玩出了名,据统计蚊式在战争中执行了超过28000架次任务,投下了超过35000吨的炸弹,自身损失193架,总战损率0.7%,远低于一般4发轰炸机的2.2%,是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中损失率最低的飞机。和昨天提到的英俊战士一样,蚊式也是“多用途”的,舔地拱船样样在行,战争后期蚊式干脆接替英俊战士,成了皇家空军的夜间主力战斗机。
二战末期,为了满足对日作战的需要,还研制了“蚊”式舰载机。2台发动机的螺旋桨改为对转,这样在带动力着舰时可以抵消滑流产生的副作用;为了吸收机轮与甲板的撞击,改装了气压式减震支柱,并加强了主起落架的强度,等等。改型后的“蚊”式飞机命名为D.H.103“海上大黄蜂”。大黄蜂最终没能赶上参战,但成了表演的明星,194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航空表演中,“海上大黄蜂”出色地完成单发编队飞行,引起不小的轰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