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月,在中国文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东方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受蔡元培、梁启超等人邀请,来中国讲学。

4月12日上午,乘船来到上海的泰戈尔,受到来自中国50多位学者、诗人的列队迎接,著名才女林徽因还为他献上鲜花。

在后来的生日晚宴上,甚至连鲁迅先生都前来捧场,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对泰戈尔的仰慕崇拜之情何等炽热。

泰戈尔此次的中国之行,饮食起居讲学交流,都由精通英语法语,时年27岁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全程陪同、全权负责。

4月20日,泰戈尔赴南京东南大学讲学期间,身为诗人的徐志摩,对同样是诗人出身的泰戈尔讲学内容的精妙翻译,让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果然是只有诗人才最懂诗人。

图 | 泰戈尔访华、梁思成夫妇陪伴一侧

在这座无虚席的满堂听众中,有一位身着中国旗袍的白人女子,她高大的身材,雪白的肤色,还有那一双摄人心魄的深邃眼眸,因为与周遭国人完全不同,让人过目难忘。

当周围听众纷纷把好奇目光投向她时,精通汉语英语的她,却把更多目光集中到了台上那个年轻的诗人翻译家徐志摩身上。

能同时听懂汉语英语的她,对徐志摩准确精妙的翻译,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眼前这个梳着分头、戴着眼镜,干净漂亮、风度翩翩的东方男子身上散发出的,完全不同于白人男子的独特精神气质,也让她心醉神迷。

可是,彼时的徐志摩,除了对她不同于国人的高大身材和深邃眼眸留有印象外,她身上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给徐志摩留下深刻印象。

即使后来在东南大学的晚宴上,她主动过来敬酒,又有东南大学负责人在一旁热情介绍说,这位布克夫人是我们东南大学的英文文学教师,因为仰慕赛金花,所以给自己取中文名字叫赛珍珠时,徐志摩仍然只记得她的高大和深邃,以及微微发胖的身材。

也难怪,那一年的赛珍珠,已经32岁,正到了中年人最易长胖的年岁。

更何况,那时的她,已经和南京金陵大学农学教授布克先生结婚七年了,他们还育有一个残障女儿。

和丈夫没有共同语言的痛苦婚姻,日日需要人照料的残疾女儿,都让早已过了人生芳时的她,身心俱疲、心力交瘁。

没想到她这如一潭死水般的婚后生活,却因为这一场来自泰戈尔的特别演讲,因为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诗人,竟如一缕迟到的春风,一下子吹开了她早已关闭太久的心扉。

图 | 赛珍珠

晚宴结束后,在四月的南京,沐浴着暮春时节东南大学的习习晚风,赛珍珠和眼前这个自己仰慕热爱的年轻诗人,从儿时生活聊到婚姻家庭,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他们无话不谈,相谈甚欢。

她满怀深情滔滔不绝地告诉徐志摩,她出生于美国的弗吉尼亚,4个月大时,就被身为传教士的父亲赛兆祥,带到了中国的镇江。

她和诗人一样,是从小听着三国水浒红楼故事长大的孩子。

她以中文为母语,英语是母亲教她的,是她的第二语言。

她从小便认定镇江就是她的故乡,除了肤色,她和中国人没有任何不同,她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她眼含热泪,一再向徐志摩表示,自己就是中国人,且无比热爱中国。

其实,在内心深处,她最想说的是,她是多么仰慕爱恋此刻正伫立在她面前,这个来自东方,集才华与风度于一身的青年诗人啊。

有那么一刻,赛珍珠甚至想,这个人人仰慕的东方大诗人泰戈尔,对她来说的唯一意义,或许就是把这个年轻漂亮、才华横溢的东方男子,带到她身边。

可自小在中国长大,长期接受中华古文化浸染熏陶的她,又如何能将内心深处隐秘的爱恋之情,轻易便说出口?

另外,关于这位年轻诗人,彼时的赛珍珠不知道的是,他在英国留学时,为追求林徽因,与发妻张幼仪业已离婚,后来林徽因却选择与他不告而别,提前回国,不久又与梁思成订婚。

还有,这一次接待泰戈尔,是安排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而其时已是未婚夫的梁思成,也在此次接待随行人员之列。

所以,这一路行来,从上海到南京,徐志摩含情脉脉的双眸,大多数时间都是停留在美丽优雅的林徽因身上,又怎会留意姿色平平,且早已为人妻为人母的赛珍珠呢?

图 | 林徽因、徐志摩

因此,从赛珍珠对徐志摩一见钟情那一刻起,她的这一场后来坚守了漫长一生的爱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单相思,得不到呼应,更不会有结果。

在东南大学的这一席长谈,于赛珍珠而言,忆儿时,谈家庭,说当下,都不过是要曲折说出她心中那份情;于徐志摩而言,却单纯只是一场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以及同为写作者,对文学创作,一次各抒己见的愉快交谈,然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个人情感掺杂其中了。

所以,当得知赛珍珠是出于补贴家用的想法,开始文学创作时,徐志摩还用诗人特有的语言鼓励她说:

“不要为金钱去写作,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像泰戈尔那样,做夏夜榆林中的鹃鸟,吐出无双的情曲。”

自南京匆匆一别,这年5月初,泰戈尔离开中国,徐志摩又陪同他前往日本。

一月相思,如痴如醉。

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深处浓烈炽热情感的赛珍珠,最终鼓起勇气,给远在日本的徐志摩写了第一封信。

在这封多少显得有些冒失唐突的短信里,她向徐志摩隐晦表白了自己的情意:

“我的心掩藏在语言的背后,但从你眼里频频掷来的刺激,使我痛苦不安……”

我曾滔滔不绝向你说出那么多话,关于童年,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文学、诗歌和梦想。

从薄暮时分,说到夜色苍茫;从慷慨激昂,说到喁喁私语,可是,最重要的那句话,我始终不敢说不出口。

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礼节性的握手,还有来自你眉间唇边的粲然一笑,都让我一遍遍怀想,一次次重温,它给我的心带来多少甜蜜的痛苦。

你是夏夜那滴最重的露珠,我的心,是叶底花间的那瓣最轻的玫瑰花,再承受不住你晶莹剔透的沉重。

最短的话里,藏着最深的情。

可是赛珍珠的这封饱含深情的短信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她就不幸得知从日本回来的徐志摩,爱上了一个叫陆小曼的女人。

图 | 徐志摩与陆小曼

他为她写了一首又一首饱含热烈感情的诗歌,他为她写了一封又一封满溢缠绵爱意的情书,而她赛珍珠却只有手里的这一封寥寥数语,且永远发不出去的苍白的信。

就在这一年,当徐志摩和陆小曼双双抛妇抛夫,公开高调进行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时,赛珍珠和丈夫一道,悄然回到美国。

在美国期间,她用了一年时间,在康奈尔大学取得英文文学硕士学位。

夫妇俩在美国,还领养了一个叫詹尼斯的男孩。

此时的赛珍珠,只想用繁重的学业和家庭的劳作,来短暂忘却她对徐志摩毫无结果的痴恋。

1925年,她写了短篇小说《一个中国女子的话》。

在小说里,她用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一对异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

借由小说男女,她在字里行间尽情抒发了隐藏在内心深处,对徐志摩强烈而无望的爱。

这年秋天,夫妇俩又回到中国。

后来,她又陆续利用工作之余,创作了好几部中国题材的短篇小说,几乎每部小说中都有徐志摩的影子。

而其时,已经在1926年与陆小曼圆满结婚的徐志摩,对赛珍珠来说,将是她此生再也圆不了的一个美丽忧伤的梦。

只有在文字的世界里,她才能真真切切拥有他,让他长长久久活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下。

借由一个个不同主人公,她一遍遍书写自己对这个年轻诗人的无尽怀想和无限思恋。

在亲手写下的文字里,她完成一场又一场只属于她与徐志摩的甜蜜爱恋。

她在自己编织的文字幻梦里,只愿长梦不愿醒。

1928年,赛珍珠决定着手翻译《水浒传》,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

这时,四年前,那个精准绝妙的翻译家徐志摩年轻漂亮的身影,再次浮现到她的眼前。

这一次,她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写信给他,就翻译中国古小说问题,向他请教了。

当时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徐志摩很快回信了。

在信里,徐志摩认为她将《水浒传》译为英文,是旷古未有之事,又对她将书名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高度赞赏。

自此之后,借着翻译《水浒传》的由头,她开始和他频繁通信。当我们对一个人爱而不得时,哪怕只是和他说说话,也能让我们看到一点渺茫希望,给我们带来无上的心灵抚慰,解我们的日夜相思之苦,让我们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赛珍珠自然也不例外。

有一次,借着《水浒传》,赛珍珠到底忍不住在信里旁敲侧击试探道,为什么水浒小说里,没有一处写到英雄美人的缠绵爱情故事?

当时的徐志摩,早已走过了他和陆小曼的爱情蜜月期,常年需要奔波忙碌于上海北京两地的他,只有通过日日不停授课讲学赚钱,才能勉强应付陆小曼锦衣玉食、莺歌燕舞的上流名媛生活需要的庞大支出。

彼时的徐志摩,早已身心俱疲,亦对这样的婚姻生活失望透顶。

所以,当赛珍珠在信里,借着小说由头,隐晦曲折地与他谈情说爱,兴味索然的他不禁喟然叹道:

“这恰说明了他们看透世事的通达,好汉们知道世间只有“情”字最累人。”

得信后的赛珍珠,既为徐志摩因为陆小曼受到的伤害,进而对爱情婚姻苦闷失望,感到忧伤难过,又恍惚觉得属于自己爱情重生的机会来了。

女人的直觉告诉她,这时候的男人,最需要来自温柔女子的安慰和爱情的滋润。

这一次,已经36岁的赛珍珠,没有丝毫犹豫,她如一只扑火的飞蛾,毅然纵身投向这场熊熊燃烧的爱情大火之中,不管这场大火,是带给她浴火重生,还是让她灰飞烟灭。

她已经到了再不疯狂就要老去的年岁,她不想给自己的人生再留下遗憾。

她很快给徐志摩寄来了一封感情浓烈的大胆情书:

“我不想凭此得到你的爱,只希望你能从中找到力量。”

“狂乱如你,沉静如我,其实大家都一样,在痛苦的婚姻中,更加期待真爱的到来。”

这封直白炽热的信件寄出后,满心期待得到徐志摩明确回应的赛珍珠,却在这年7月,等来了徐志摩诗句般的一封短短回信:

“我跌倒在生命的荆棘里,只有康河的水能为我疗伤。”

这封委婉含蓄的拒绝信,让赛珍珠误以为,被爱情和婚姻深深伤害的徐志摩,将前往英国,一去不回。

而实际上,此时的徐志摩,不过是因为个人事务,短暂前往剑桥大学。

诚然,与陆小曼的婚后生活,确实给他带来太多劳累和痛苦,可是追求过林徽因,深爱过陆小曼,还与凌叔华有过暧昧之情的徐志摩,在骨子里,他爱的是美丽优雅娇小玲珑的东方女子,身材高大且微胖的白人女子,显然不是他的菜。

所以,面对大他五岁的赛珍珠的主动追求,他只能委婉拒绝。

示爱被拒,徐志摩又前往英国后,赛珍珠也于1929年,以带女儿回美国治病为由,再次回国。

在美国纽约,赛珍珠结识了出版商查德·沃尔什。

初见沃尔什,赛珍珠恍惚觉得他眉目之间,竟有几分神似徐志摩,便因此对这个中年男子产生无限好感。

当时沃尔什的出版社,已濒临倒闭,两个失意的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沃尔什还告诉赛珍珠,如果她有小说要出版,他乐意帮忙。

为早日走出个人苦闷情感阴霾,文人出身的赛珍珠,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小说创作。

她想在文字的麻醉里,短暂忘却感情上的痛苦。

这一次,她没有再写徐志摩。

她以自己数十年在中国镇江、南京、宿州的亲身见闻为素材,以同情的笔墨和白描的手法,深刻描写了世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中国农民的勤劳善良、朴实坚强,有力改变了在西方读者眼中软弱落后的古中国印象。

这部被命名为《大地》的长篇小说,于1931年由沃尔什的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小说一经推出,随即引起轰动,很快成为那一年的畅销书,首印100万册销售一空。

沃尔什的那一家即将倒闭的出版公司,也因此一跃成为纽约著名出版公司。

同时,这本小说,也让籍籍无名的赛珍珠一下子成了美国著名作家。

可是,谁能想到,就在赛珍珠名利双收的这一年,年仅35岁的徐志摩遭遇空难,坠机身亡。

噩耗传来,其时已回到南京金陵大学的赛珍珠,悲痛万分,数日杜门谢客,泪如雨下。

后来,为寄托对徐志摩的哀思与追忆,她又陆续写了好几篇爱情小说,主人公无一例外都像极了徐志摩。

其中有一部,小说主人公最后的结局也是死于空难。

今生,她不是他的妻,连情人都不是,她唯有躲在文字的世界里,才能曲折表达自己对他的半生痴恋和无尽悲伤。

与此同时,继小说《大地》在美国大获成功后,赛珍珠再接再厉,又陆续创作小说《儿子》、《分家》,与《大地》合为《大地三部曲》。

1934年,赛珍珠的父母在中国去世后,她也最终下定决心与丈夫布克离婚,随后回到美国。

1935年,她与出版商沃尔什结婚,随后在该出版社担任编辑。

1938年,凭借小说《大地三部曲》,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

瑞典皇家学院认为此书对中国农村生活有着史诗般的描述。

图 | 赛珍珠获颁诺奖

虽身处大洋彼岸,赛珍珠仍时时刻刻心系中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在美国四处开展募捐和演讲,并发表著名政论文章《日本必败》。

1941年,她发起成立东西方协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自返回美国后,在第二任丈夫沃尔什的鼓励和帮助下,赛珍珠一直笔耕不辍,同时积极投身于收养亚裔混血小孩的运动中。

她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还是第一位把《水浒传》译成英文的翻译家。

不过,自此之后,在长达三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因为种种原因,她一直没能再回到中国。

三十年的漫长岁月,她无数次梦见自己在中国的家园,梦见南京的月,镇江的水,浩荡吹过的宿州的风,还有在桃花落尽的那一年的暮春时节,她在东南大学邂逅的让她痴恋了一生的年轻诗人。

可是,因为批评过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描写过战乱时中国农村生活中的灾荒和匪患,还有包括鲁迅、巴金、胡风、茅盾在内的一大批中国文人,对她作品的批评和否定,自1934年离开中国后,隔着千山万水和沧桑岁月,身处大洋彼岸的赛珍珠,再不会知道,后来的中国,早已对她有太多隔膜、警惕、误解,终至和她渐行渐远。

1972年,已经八十岁高龄的赛珍珠,终于等到中美打破坚冰——尼克松访华,内心无比喜悦激动的她,第一时间致信尼克松总统,请求和他一道访华,重返她三十多年魂牵梦绕的中国。

尼克松总统高度重视此事,亲自将她的信转给了中国大使馆。就在赛珍珠日夜渴盼着来自中国的签证时,最终她却等到了来自中国大使馆的一封残酷无情的拒绝信:

“考虑到长期以来您在著作里采取歪曲、攻击、谩骂中国及其人民的事实,我被授权告诉您,我们无法答应您访问中国的请求。”

接到拒绝信的那一刻,八十多岁的赛珍珠,双手颤抖、老泪纵横般喃喃自语道,“他们看过我的作品吗?竟这样通过道听途说,就妄下断语。”

可是,那一刻,她也再清楚不过地知道,这一生,她是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她日思夜想的中国了。

从此后,她的中国,只能出现在她笔下的文字里,四月的春梦里,还有思念的泪水里。

隔着万水千山,云海茫茫,她无限深情地说道:

“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

可是,她的中国不要她了。

十个月后的1973年3月6日,带着无限伤心和巨大遗憾的赛珍珠,郁郁而终。

赛珍珠去世后,按照生前遗愿,她的墓碑上只刻有她亲手写下的三个篆书汉字——赛珍珠。

她去世时,身上穿的是一件中国丝绸旗袍。

那件旗袍,正是那一年的四月天,在东南大学,她第一次见到徐志摩那天穿的。

她多想,能再次穿上这件旗袍,再度见到她痴恋了一生的中国爱人。

可是,最后,她穿上了那件旗袍,静静等来了死亡。

文 | 午梦堂主

举报/反馈

民国风度

118万获赞 18.8万粉丝
每一段民国风度,都流露出真挚情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