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相对于弓,增加了弩机和弩臂,通过扣动扳机发射箭矢,这是一种质的飞跃。而后连弩出现,一般连弩多是扣一次扳机同时射出2-5支箭矢,或像床弩那样多人协作,连续不停地多次搭弓射箭,这些所谓的“连弩”都不是在同一张弩上完成先后连续发射,直到诸葛亮改良连弩,准确地说,应该是诸葛亮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连弩。
1
诸葛连弩有何不同?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诸葛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诸葛连弩“一弩十矢俱发”,并不是说扣动一次弩机同时射出去十支箭,而是诸葛连弩自带箭匣可以装十支箭,十支箭能连续发射。明代《武备志》也说诸葛连弩,“一弩连发十矢。”诸葛连弩真正实现了连续发射,这和此前的连弩有根本不同。
诸葛连弩是如何做到的?《天工开物》记载:“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从这段文字可以知道,诸葛连弩是在弩臂上的箭槽(或箭道)之上,安装了一个函匣,匣子里面可以装十支箭,通过下压机木扣弦,射出一支箭后,匣子里面的铁箭因为重量会自然下落到箭槽中,再反复扳动机木拉弓扣弦,实现连续发射。
相比一般的弩或连弩,诸葛连弩新增了一个如同弹匣的箭匣,将弩臂上的箭道改为箭管,即在箭匣前端开一圆孔,箭矢从箭匣坠入箭槽,通过前端的小孔射出,又用连杆(机木)替代了弩机,利用杠杆原理更加轻松地拉弦扣弦,还去掉了箭尾的羽毛,方便箭从管道中射出,而且无羽的短箭既然能通过管道射出,自然会启发后人进一步用弹丸代替无羽短箭。
战国楚墓出土“双矢并射连发弩”
需要注意的是,弩上装箭匣并不是从诸葛亮才开始的,江陵秦家嘴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双矢并射连发弩”已有箭匣,不过这种连发弩力度较小,更像是一种贵族随身携带用以自卫或打鸟的双射弹弓。
诸葛亮对军用连弩的“损益”操作看似只是在弩上做加减法,其实相对于弩及一般连弩是又一次质的飞跃,特别是去掉了弩的核心部件“弩机”,新增了核心部件“连杆”和“箭匣”,使诸葛连弩完全不同于弩,就像弩因为增加了弩机而完全不同于弓。如罗开玉、李希勇在《诸葛连弩及其再发明初论》中所说,“诸葛连弩中的箭匣和箭管是现代枪械中弹匣和枪管的原始鼻祖。诸葛连弩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武器。”“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自动武器的开山始祖。”
外国人绘制的诸葛连弩图
诸葛连弩出世,引起了竞争对手魏国一方的注意。《三国志·杜夔传》裴松之注引傅玄的话:“先生(指马钧)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武安侯(指曹爽)忽之,不果试也。”
魏国给事中马钧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翻车(龙骨水车),还原了指南车,改进了织绫机,制作了百戏木偶。他见到诸葛连弩时首先是夸赞设计机巧,同时又觉得不尽完善,还有改进的地方,他认为如果经过改造,诸葛连弩战斗力还可以提升五倍。这里“加五倍”又引起了后世的争论,有人认为马钧的意思是一弩十发可以提升到一弩五十发,也有人认为马钧的意思是将连弩射程再增加五倍。
傅玄所说“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即改进诸葛连弩,属于“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说明了他对诸葛连弩的重视。不过马钧的意见被把持朝政的曹爽无视了,改进诸葛连弩的想法并没有落实。傅玄还因此感到遗憾:“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这是批评朝廷不重视人才,使得马钧这样优秀的大脑没能为世间做出更多贡献。
马钧改进诸葛连弩的意见没被采纳,一是马钧不善言辞,无力说服裴秀、曹羲、曹爽等一干领导;二是曹羲见识浅薄,曹爽领导失职,不重视人才,不能人尽其才;三是马钧的改进意见本身可能存在瑕疵,不具有实操性,所以领导没有批准。现今看来,考虑到连弩整体大小、重量及携带方便,诸葛连弩连发十矢可能真的比连发五十矢更合理。
明代《武备志》中的诸葛全式弩
2
诸葛连弩杀伤力如何?
诸葛连弩“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实现了真正的连续发射,但同时缩短了箭矢的长度,相比弓弩的箭长度在2-4尺,再短也超过1尺(约23.6厘米),诸葛连弩的无羽箭长度只有8寸(约18.88厘米),射程、力度和准度都打了折扣,会不会影响连弩的杀伤力?
《天工开物》中认为诸葛连弩“机巧虽工,然其力棉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用器。”南宋王应麟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编撰的《玉海》中,夸张地说诸葛连弩有摧山之力:“西南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元戎”,意思是兵器之首。“群鸦”,是说连弩十矢连发,像群鸦齐飞。“飞枪”是指发一矢像飞掷而出的投枪,更像是一种能发射粗大箭矢的大号连弩。“摧山弩”,看名字就可见其威力。
诸葛连弩没有摧山之力,但肯定也不像《天工开物》说的那样只是民用防盗,不能军用。因为史书明确记载,诸葛亮发明诸葛连弩后,将这种新式武器用在了战场上。他专门成立了“连弩士”,装备三千人,成为北伐中一支特种奇兵。《华阳国志》介绍涪陵郡时说,“人多戆勇、多獽蜑之民,县邑阿党,斗讼必死……汉时赤甲军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
在木门伏击战中,魏国名将张郃就是被诸葛亮帐下连弩士设伏射死的。《三国志》多次记载张郃之死,如:“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诸葛亮)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这些记载中都说张郃是被射杀的,但射箭的兵器是弓还是弩没有说明。《魏略》称,“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则明确记载,张郃是被弩射杀的。
诸葛亮如果要使用弩伏击敌人,最佳的选择莫过装备诸葛连弩的连弩士。诸葛连弩虽然射程不利于远程打击,但对中短距离的目标杀伤力不小,是伏击战的最佳武器。署名诸葛亮著的《将苑》(又名《心书》)提到了连弩在战场上的使用场景:“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又说,“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
民间复原的横向箭匣式诸葛连弩(图据中新网)
诸葛连弩的箭长度虽然缩短,但优势是可以连续发射,短时间内“群鸦”压顶,伤害性极大,而且比起三矢或五矢同时发射的连弩,诸葛连弩一矢接一矢连续发射会更精准。加之,诸葛连弩“以铁为矢”,也能弥补箭短的弊端。人们对“以铁为矢”的理解不尽相同,有认为是整支箭都是铁质,有认为箭镞为铁,箭杆为竹或木,还有认为箭镞为铜,箭杆为铁,无论是哪一种,比起一般弓和弩使用铜箭、竹箭或木箭,都更具杀伤力。
此外,在箭头上涂毒,以此提高弓弩的杀伤力,在三国时代也是常规操作。如《三国志》记载关羽“刮骨去毒”,就是因为关羽左臂曾被有毒的矢镞射穿,虽然箭伤治愈,遇到阴雨天气还会骨痛。《三国志》还记载有九真太守儋萌被毒箭射死,善射的挹娄人也在箭上施毒“人中皆死”。木门伏击战中,张郃只是膝盖中箭(《魏略》称是大腿中箭),怎么就一命呜呼了呢?可能他中的是毒箭。《武备志》称:“一弩连发十矢,铁镞涂以射虎毒药,发矢一中,人马见血立毙。”
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对兵器应该非常了解,当他参观诸葛亮故居时也不禁称赞诸葛连弩为“神弩”:“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1860年大沽炮台被英军攻陷,遗留在战场上的诸葛连弩,昭示着落后的冷兵器必然惨败
诸葛连弩在中短距离的杀伤力毋庸置疑,只是远距离射击仍然是短板,而且由于制作成本高(傅玄所说“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技术要求高(诸葛亮长于巧思),使用成本高(箭矢发射量大),它并不能取代一般的弓、弩或连弩,保存下来的延熙十六年和景耀四年的铜弩机,都说明诸葛亮死后,蜀汉仍在制造普通的弩。由于火药、枪、炮广泛用于战争,冷兵器时代的神器诸葛连弩渐渐被淘汰,但并未失传,诸葛连弩和一般的弓弩延续到明清时代,取长补短,配合使用,直到如今成为景区里射击游戏的玩具。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参考文献:罗开玉,李希勇《诸葛连弩及其再发明初论》张应二,王惠英《论诸葛亮“损益连弩”》王子今《秦汉“连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