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里,由芒果TV与全国妇联以及新华社联合出品的大型人物纪录片《党的女儿》正在网络上热播,该纪录片选取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涌现出的众多伟大女性,讲述了她们的光辉事迹。

在第十七集中,纪录片讲述了温州洞头县女民兵连连长汪月霞的故事。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里,民兵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不过汪月霞创立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却依然在海岛上发光发热。

那么汪月霞组建的这支队伍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中,她们又有怎样的发展和贡献呢?

民兵连长汪月霞

一、汪月霞创立女子民兵连

汪月霞出生于1937年,她是一位渔民的孩子,从小家庭条件十分不好,全家只能依靠父亲的捕鱼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先不谈捕鱼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当,那时国民党政府对于渔民的盘剥就已经让汪月霞的家庭入不敷出了。

那时年幼的汪月霞每天都要去海滩上捡些小鱼小虾,还要到山上挖些野菜,这才能勉强填饱全家人的肚子。

在她十四岁那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的父母将她嫁到了洞桥,而她的丈夫比她大了整整十四岁。

虽然汪月霞对于这段婚姻并不情愿,不过为了家庭她还是应允了这门亲事。

小海霞剧照

在嫁到洞桥之后,汪月霞很快从邻居那里听说了温州解放的相关事情,在听到解放区的种种情况后,她也天天期盼着解放军的到来。

1952年1月15日,解放洞头的第3次战斗打响了,这次解放军战士们终于赶走了盘踞在村里的国民党军队,所有百姓都为了这场难得的胜利而欢呼雀跃。

然而国民党的残兵们依然利用残存工事在负隅顽抗,当时解放军战士们担心造成无辜民众的伤亡,决定不使用火炮等重型武器,这让他们在攻打敌人工事的时候伤亡十分惨重。

那时汪月霞跟着乡亲们往前线运送物资,来支援解放军队伍。

每次回来的时候她都要背上一具前线阵亡解放军战士的遗体,这对她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如今的洞头风光

年轻的汪月霞看到了解放军战士为了百姓们的安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也在这时也立下志愿,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报答这些“最可爱”的人。

在洞头解放之后,由于其处于海防第一线,解放军战士们几乎没有经过任何休息,便投入到防御工事的建设之中。

那时洞头地区还没有完善的公路设施,因此所有的物资都要依靠人力运送,汪月霞和乡亲们为了报答解放军的恩情,每次都主动投入到后勤工作之中,军民之间的感情变得十分融洽。

后来在洞头地区成立了妇女团等民间组织,汪月霞在里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她经常带领其他女同志帮助解放军清洗衣物,也帮助战士们承担了养猪、清扫等杂务,这让汪月霞成为了军民互助的标兵人物。

在1958年的时候,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势力对我国这样的新兴社会主义政权剑拔弩张。

因此毛主席提出了“大办民兵师”的口号,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的许多民兵组织,几乎每个村都组建了民兵连,而汪月霞所在的村子也不例外。

之前的妇女联合会在这次运动中被改编成了女兵排,汪月霞出任首位排长。

在加入民兵组织之后,汪月霞和女兵们与战士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多了。她们不但会继续承担后勤保障工作,也会参与到工事建设等一线工作中。

那时有一队解放军战士在孤岛虎头屿上建设防御工事,不过由于风浪的阻隔,他们已经有许多天都没有得到补给了。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汪月霞便组织几名女兵,乘坐着小舢板,携带淡水等物资,迎着风浪前往虎头屿。

在路上她凭借丰富的经验战胜了风浪,成功抵达了目的地,解了战士们的燃眉之急。

这让她成为了全国民兵的标杆。

毛主席周总理接见民兵代表

在1960年的时候,汪月霞作为民兵代表在北京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她还作为全国民兵代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次会议打开了她的思路,她觉得女民兵完全有能力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于是在会议结束之后,汪月霞特地先去了一次南京,向南京军区的领导请求在洞头成立女民兵连,她的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通过。

在返回洞头之后,她立即组建成立了北沙女子民兵连,也就是如今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前身。

参与射击训练的女民兵

在组建的时候,汪月霞将周边几个村子里的女民兵们都集合了起来,不过这依然凑不满一个连的编制。为此汪月霞走遍了洞头的家家户户,劝年轻的女性加入到民兵组织之中。

不过这些女孩子的父母觉得女民兵要和解放军战士们朝夕相处,这似乎有点“不成体统”,因此汪月霞在开始的时候常常无功而返。

不过随着女民兵连的活动越来越多,当地百姓对于汪月霞和民兵连的态度也出现了改观。

她们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为国家的建设尽一份力,纷纷同意了汪月霞的请求,这让女子民兵连终于组建了起来。

二、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

在女子民兵连组建完成之后,汪月霞便立刻带领她们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和后勤工作之中。

由于洞头与台湾岛距离较近,因此国民党方面一直将这里当作反攻大陆的跳板,这让洞头地区的防御压力远远大于周边其他地区。

而且洞头地区的海岛地形复杂,海岸线极长,这让当地驻军的兵力无法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为了保证海防的安全,当地解放军部队选择和民兵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承担这一防守任务。

在划分防区的时候,洞头的民兵组织分到了几块阵地,不过汪月霞带领的女子民兵连却未被允许独自承担防守任务,这让汪月霞十分不满,她多次向组织请求让女子民兵连获得和男民兵一样的地位。

海边训练的女民兵

为了让组织接受自己的请求,汪月霞开始着重训练女民兵们的作战技巧。

那时为了模拟海战的情形,汪月霞会把靶子立在海中,要求女战士们和她一起乘坐小舟,在移动中完成射击训练。

在天气不适合出海的时候,她们便趴在海滩上演习阵地战的防守,在炽热的烈日下,这些女民兵们经常要在沙滩上趴上很长时间,她们的手肘都被磨出了血,不过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这样的付出让她们的军事技能在很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汪月霞也知道女战士们在训练中的付出与劳累,因此在每天训练结束之后,汪月霞都会给战士们讲些笑话,缓解她们紧张的情绪,这也让民兵连的训练氛围变得更加融洽。

后来女民兵中涌现出了几名神枪手,她们不但射击精准,而且精通轻重机枪的操作,这让当地正规驻军也对她们刮目相看。

最终军区领导同意了汪月霞的请求,让她们独自承担一块阵地的防御任务。

在接到任务之后,女民兵们就在汪月霞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苦的备战工作,她们和解放军战士们一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前沿海岛屿上挖掘防御工事。

虽然由于女兵力量有限,她们的工作效率远没有男战士快,不过她们却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汪月霞甚至大半年都在前线奋战,这让女子民兵连出色地完成了工事修筑任务。

女民兵们修建的工事

女民兵连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建成了4500米长的战壕以及51个掩体,这让洞头县有了稳固的海防条件。

在战壕完成之后,女民兵连的战士们又承担起了巡逻的任务,她们每天一大早就会去到战壕,直到深夜,最后一班战士才会离开,许多战士在战壕中一呆就是三个多小时,不过她们却没有任何怨言。

当时国民党方面始终有反攻大陆的打算,海上也经常漂过来一些反党反共的传单。

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汪月霞带领女子民兵连的战士们在阵地上轮班坚守了118个小时,没有给敌人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汪月霞和女战士们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也丝毫没有放松生产和学习,她们甚至还在繁忙的战斗任务中,插空开办了扫盲的夜校。

当然,汪月霞也是夜校中学习态度最积极的那一个,在她的带领下,女民兵连中的战士们在学识和政治素养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优秀集体。

在洞头地区全体军民的协作努力下,海防任务极重的洞头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发生意外事件,这让汪月霞和洞头女子民兵连声名鹊起,她们“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精神也被命名为海霞精神,而这正是对毛主席“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完美诠释。

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

即使得到了诸多荣誉,汪月霞也丝毫没有放松军事训练,民兵连中的神射手越来越多,汪月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4年4月,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来我国访问,在他到达杭州的时候,指定想要观看民兵的射击表演,汪月霞便受邀为其表演了飞碟射击,固定速射,移动速射和对抗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谢胡对于汪月霞的出色表现十分惊奇,还亲自走下主席台与其拥抱。

在看到汪月霞穿着便服的时候,便问她为什么不穿军装。

汪月霞则表示自己和民兵连的战士们是不会向政府索要任何报酬和物资的,无私奉献才是她们的精神支柱!

三、新时代的海霞们

汪月霞的事迹在六七十年代传遍了大江南北,许多文艺工作者开始以她的形象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

其中最知名的无疑是电影《海霞》,因此后来当地人也用海霞来称呼民兵连的战士们。

《海霞》剧照

这部电影的热映让洞头女子民兵连的形象红遍全国,汪月霞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不过随着国际形势的再度变化,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旋律,民兵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下降,在这个历史的交叉口,汪月霞和她的女子民兵连也面临着新的抉择。

在改革开放之后,汪月霞也主动离开了民兵连连长的位置,开始在地方政府发光发热,不过女子民兵连并没有随着她的离开而解散,而是由新的海霞们接过了先辈的旗帜。

在这段时间里,洞头女兵连依然承担着海防任务,不过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她们已经不需要在海防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了,因此她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参与到当地的生产建设之中。

训练中的女民兵

每一位进入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战士,都要接受严格的教育,汪月霞和老一辈战士的精神也成为了她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女战士们依旧延续老一辈的传统,参加艰苦的军事训练,这让她们依然保持着不俗的战斗力。

不过她们也深知,现代战争已经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完全不同了,因此民兵连中的部分战士还会去专门学习通信、卫星定位等新知识,这让她们可以在信息战中与当地解放军部队形成更好的配合。

而在平日里,这些队员们则更是当地政府最信赖的力量,她们在洞头县组成了志愿服务队、禁毒宣传队、义务消防队等公益组织,义务为当地百姓提供服务。

由于海霞精神的影响,当地百姓也更愿意信任她们,这让女子民兵连依然保持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2020年初的时候,新冠疫情突然开始大爆发,洞头区的防疫形势也十分紧张。

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刻,最先站出来的又是女子民兵队的成员们。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洞头区的防疫物资也十分紧张,这些年轻的女孩中的很多人甚至连简易的防护服都没有,只能用口罩对自己进行简单的保护。

抗疫现场的女民兵

不过她们依然义无反顾地站在抗疫第一线,承担封锁路口,以及对村落进行消毒的任务。

那时有一些外乡人经过这里,对于这样的情况也十分好奇,询问后才知道她们都是海霞的传人,也纷纷对这些可爱的女民兵们肃然起敬。

洞头区临近大海,在每年夏天基本都会遭受台风的侵袭。

在这些时候也都是海霞们冲在第一线,她们会加紧稳固堤防,也会对遭遇洪水围困的百姓们伸出援手。

2016年的时候,超强台风“鲇鱼”正面登陆洞头,六十多名女民兵连续工作十个昼夜,转移了一千多名受灾群众,她们的奉献精神和几十年前守在坑道中的前辈们,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现任女兵连长与汪月霞

如今岛内的女孩子们有不少人都走出海岛到外地求学,在她们学成之后有不少人都选择回到洞头加入女子民兵队,为当地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而这和她们从小耳濡目染接受到的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

虽然一些洞头人最终没有回到家乡,但是他们依然铭记着汪月霞的海霞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出一份力量。

她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更多的人,让海霞精神走出海岛,去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如今的汪月霞老人

如今的汪月霞老人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了,不过从她的眼神中我们还能看到当年女英雄的那份坚定。

这种神情在新一代的海霞中也绝不少见,这些继承了民兵连光荣传统和海霞精神的年轻人们一定可以将汪月霞的奉献精神发扬光大。

而对于更多人来说,虽然我们不在民兵的岗位上,但是我们依然要学习洞头女子民兵连成员们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争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举报/反馈

清风文史

12.7万获赞 17万粉丝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