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凯旋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内卷,太卷了。”一家建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曾辉(化名)如此形容上游供应商与房企之间的关系。上游供应商与房企之间的合作格外微妙,上游供应商依靠和房企之间的大宗业务来增加营收。但由于房企付款周期较长,上游供应商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余额也在不断增加,并由此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应收款占比过高
“很难解决吧,这个是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如果你想要和房企签订合同,那就必须要垫付工程款,而且是很大的比例。”曾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房地产行业不单单只有造房子一件事,整个行业也不仅只有房企一名参与者。从整个产业链上来看,房地产行业上游关系到了家居企业、建材企业、设计企业等,下游则关系到了中介服务行业等。
多年来,房地产企业创造了超高的营收,多家企业的年度销售额已经突破千亿元。不过,房企的上游供应商们日子实际上过得远不如房企“痛快”。
7月26日,博泰家具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暂时放弃登陆资本市场。《华夏时报》记者在查阅博泰家具的招股书后了解到,2017年-2019年,博泰家具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5.77%、57.52%、50.94%。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20年,家居行业的平均负债率为41.50%左右,维持在40%-60%即可认为是健康水平。由此看来,博泰家具的资产负债率比较合理,并无过高的债务风险。
不过,在2017年-2019年,博泰家具的应收账款连年升高,从2017年的0.77亿元增长至了2019年的1.71亿元,占比近乎达到了流动资产的50%。尽管债务风险较低,但不断增长的应收账款仍使得博泰家具面临较大的压力。
出现类似情况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建筑防水龙头企业东方雨虹也饱受应收账款增高的困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东方雨虹的应收票据为15.50亿元,应收账款为61.01亿元,两者的总额占据了2020年公司营收的35.2%。
“建材公司、家居公司普遍存在给房企垫资的情况。而且近年来,这个行业的竞争压力比较高,想要快速获得龙头地位,只能大规模扩张。但是扩张又会让应收账款再度增加。对于企业而言,较大的风险就是应收账款收不回。”一位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向《华夏时报》记者如此表示。
票据、房子抵工程款成“基操”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多数产品为预售产品,也有较大比例的产品为精装修产品,两者或许都在一定层面上造成了上游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较高。“大部分项目是预售制,也就是说我们在建造的过程中提供了原材料、提供了产品、垫付了资金,但是要等到房子卖出去以后才能拿到款项。”曾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而近年来,房企付款的“花样”也是越来越多。曾辉说:“可以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的应收票据很高。因为在和房企签订合同的时候,部分工程款转换成房企的票据已经是基本操作了,多数房企都是这么操作的。”
近日,知名家居品牌朗斯家居提交了IPO招股书。《华夏时报》记者发现,2018年-2020年,朗斯家居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以及合同资产的总价值分别为2.19亿元、3.6亿元、4.2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均超过了50%。
此外,朗斯家居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的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应收票据等主要是大宗业务模式下对工程客户的应收款项,未来仍然可能保持较大的规模。值得关注的是,在2018年-2020年,朗斯家居的应收票据余额分别为0.85亿元、1.2亿元、1.3亿元。其中有超过90%的应收票据余额来自于某TOP3房企。
“最大的风险就是商票承兑坑会出现违约,到期之后无法承兑。另外就是,对于我们上游供应商来说,商票的变现难度比较高,我们也会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曾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但在曾辉看来,用票据来支付部分的工程款项还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只要在投标之前衡量过房企的资金状况,做过完整的背调,基本上能够避开商票出现承兑风险的“雷区”。“签订过最离谱的合同是,用房子来支付工程款,最后房子涨价再赎回去。”曾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曾辉表示,此前,公司与房企下的一个项目达成了合作,而在项目交付完成后,房企表示暂时无法全部支付现金,部分工程款需要用房子进行抵扣。曾辉的公司方面在衡量之后接受了这一提议,认为房屋再度卖出后公司仍有资金流入,这单生意也不会吃亏。
“然后,过了2016年,那个项目的房价飙涨,涨得很高。房企就要求收回那些房子,再支付现金。但关键是,回收价格是涨价之前的价格。”曾辉回忆称。
被“牵制”的上游企业
如果用一个新潮的词来形容房企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内卷”一词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的恰当。“投标的时候各个上游供应商们在一起竞价,竞的就是谁垫付的工程款最高。谁最高,项目就是谁的。”曾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曾辉看来,这一局面暂时难以解决。“一方面是房企自身的债务规模也比较高,另一方面,在预售制的房产市场下,上游企业暂时没办法针对这一问题找到出口。”曾辉说。的确,在“内卷”的背景下,应收账款过高这一问题不但没有放缓的趋势,反而越演越烈。
正在三度冲击港交所的中天建设正被这一棘手问题缠身。中天建设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总额从2018年的2.79亿元增加到了2020年5.19亿元。更严峻的是,在同一报告期内,中天建设的平均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的周转天数从50.9天增加到了103.9天。这意味着,在3年的时间内,中天建设都没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被下游的房企牵制得更加厉害。
“整个项目从开始做计划到最终落地,房企支付的款项实际上最多的就是土地款。土地款的规模比较大,房企需要足够的资金来应对。而除了土地款之外的工程款项等,大部分都是垫资或者新融资来的款项。尽管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但是在我看来,本质上还是用时间差做了一个资金池。水流出去,然后再有水流进来就可以了,池子就是满的。”曾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说。
《华夏时报》记者在查阅了多家上游供应商的财报后发现,与房企合作大宗业务是多数企业的经营模式。这表明,上游供应商包括家居、建材等公司的命运实际上与房企的命运紧紧相连,两者之间无法做到单独发展。
在曾辉看来,上游供应商暂时无法摆脱这种“内卷”竞争。而同时,自进入2021年以来,有多家房企出现了债务违约的情况,房企债务规模高企。此外,宏观政策方面的监管力度也并不放松,更是有趋严的态势。曾辉知道,对于房企和上游供应商来说,需要走下去的路已经不容易了。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举报/反馈

华夏时报

345万获赞 44万粉丝
【人道、公益、民生】
华夏时报社,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