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我们人类最讨厌什么动物,放眼全球必然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宗教性别大家的答案里都有“蚊子”,它不仅吸人血,还会留下痒死人的红色肿块,让人身体不适。
且蚊子是生物界人类第一杀手,比人类自己还要凶残,这怎么能忍!比如“乙型脑炎”对于普遍在半岁后就接种了疫苗的90后、00后一代来说已经很陌生了。曾经这是一种对儿童危害性极大的流行病,建国后疫苗普及前该病死亡率能达到8.6%(根据浙江省1952-1988数据),轻者也会因伤害中枢神经留下终身的后遗症。而凶手你还治不了它,除非你手快。
娃娃打针视频好笑吗?每一声惨叫和哭闹都是献给医学之神的悦耳颂歌,请多来点。
直到今天,全球每年因蚊虫导致疾病死亡或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为200~300万人,并感染2亿以上人口。
生物大灭绝,
这么可恨的生物一般来头都不小,蚊子的祖先早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已出现,当时个头像蜻蜓但长相和今天差不了太多,说明蚊子是一种十分适应地球环境变化的生物,它不需要太大改变就能轻易存活繁殖。蚊子于1亿年前就遍布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一只琥珀化石中的蚊子,《侏罗纪公园》就由此引发灵感。
也就是说,在人类出现之前它们也是吃喝不愁的,也曾天真可爱纯吃素,但突然某一天(白垩纪末期气候变化导致大量的动植物消亡),某个坏心眼的雌蚊子找不到花花草草,闻到一个类似老鼠的恒温动物那火热喷香的味道,忍不住下了嘴,艾玛真好吃!果然卡路里高就是香!
由此改变了自己物种的命运,且随着哺乳动物家族的壮大,它们也感激涕零地跟着这移动的巨大血袋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为什么只有雌蚊子这么上进,雄蚊子就恪守陈规呢?在已知的3000种蚊子中,没有一种雄蚊子以人血为食。雌蚊子吸血并非是为了真的吃饱,主要为了有足够的蛋白质促进卵子发育,它们本是吃素的生物,一旦改吃荤身体也承受不了。
为了保护自身,雄蚊子的吸管就慢慢退化了。所以事实很可能是“亲爱的,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你冒着被拍死的危险去吃一顿吧”。呵,男蚊。
其实我们人类讨厌蚊子,不仅因为它吸完血还留点烦人的“谢礼”,更可恨的是它在吃饭前还要嗡嗡嗡地在你耳边唱歌,让你难以安寝。且一旦嗡嗡声停了那又说明它开始进餐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折磨。
科学家认为,蚊子这么S,主要是在求偶——“快看,我发现了好大一个血袋,足够生一堆孩子了,谁快来和我交配!”“啊谁也没来那我先吃饱了再说吧。”
为什么蚊子的恐怖电影那么少,是观众们根本不想走进电影院吗?
也许您可能幻想生活在一个没有蚊子的世界,但生物学家说蚊子灭绝也是一场生态灾难。成年蚊子是其他昆虫、鸟类和蝙蝠的食物,幼虫孑孓则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甚至有环保主义者说人类要感谢蚊子,要不是它们“守护着”热带雨林,早就被人类给祸害干净了。
哦,伤害完人类回馈生物链是不是还要感谢它?我们所能希望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限制它们传播疾病的能力,排斥它们,并在我们院子和家的范围内杀死它们。说简单点:只要远离人类你爱干啥就干啥。
鲨鱼能在几公里外闻到血腥味,蚊子能在50米外闻到人的气息,从体型差异上来说,它们俩都是强劲的猎人,但口碑待遇真的差好多。你在宜家能买到鲨鱼靠枕,蚊子靠枕?可能会被瑞典人打出来。
因为蚊子,无数将士成枯骨
蚊子更可恨的是吃一顿不够还要换换口味,导致它成为很多致命病毒的携带者,很多危害人们生命的病毒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等都是出自它的“嘴”。
前几年在拉丁美洲肆虐的寨卡病毒就是蚊子传播,导致大批新生儿患有小头症,这种患者一般发育滞后且终身残疾,他们的不幸一方面源于落后的卫生条件,一方面源于宗教的不许堕胎。(图:https://www.statnews.com/)
而在历史上的某些重要时刻,它“站在哪一边”会起到决定性因素。比如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率军在约克镇围困英军,最终英军投降美军独立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英军投降的很大一个原因即远道而来的他们受到疟疾和黄热病的肆虐,大部分人失去了战斗力。美军也一样,但他们是土著挨咬了几代人比较能抗,就是这么一点点,决定了美国历史的走向。
1802年,正是春风得意的拿破仑派遣他的将军兼妹夫勒克莱尔去海地镇压当地的奴隶起义,远途到达的法国军队很快遭遇黄热病。运气好的低烧一周自愈,运气差的高烧头痛不止,肌肉疼痛并不断吐出黑色的呕吐物,最后昏迷甚至死亡。去了2万人最后只有3000人返回法国,30岁的勒克莱尔也因此病死在征战途中。
1942年,中国远征军为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南下作战,失败撤退时为避免遭遇日军歼灭战而不得不选择进入缅北的原始山林,希望从这里回到云南省。但丛林里的蚊子没有放过他们,很多人被叮咬后发起高烧陷入昏迷,进而又成了蚂蟥、蚂蚁的食物,军队失去了机动力,上万将士埋骨他乡。
不久后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给军人做了相关防备措施,令他们在流行病方面的伤亡远低于日军。
因为蚊子,一个种族遭遇悲剧命运
我们都知道疟疾对于潮湿、落后地区是一种很常见的流行病,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很容易到病危程度。蚊子正是疟疾病毒的重要传播者,它导致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裔也就是黑色人种,70%携带达菲-阴性(Duffy-negative)基因突变,来抵御疟原虫的入侵,使体内的红细胞不易受感染。
《史记》中司马迁曾写:“江南地卑湿,人早夭。”描述当时江南地区虽地广人稀气候湿润却各类蛇蝎蚊虫肆虐,使得当地居民很容易患各种流行病而早亡的情况。今日江南成为富庶之地,也是多代先民辛勤开拓的结果。
18世纪在加勒比地区有句名言:“各国派10人前往这里的岛屿,路上会死4个英国人、3个法国人、3个荷兰人、3个丹麦人和1个西班牙人(“Of ten men that go to the islands” from a particular nation, “four English die, three French, three Dutch, three Danes, and one Spaniard.”)。”白种人移民在当时往往九死一生,无法成为新大陆的开垦者。
达菲-阴性基因使得非洲人成为了大航海时代奴隶贩子的猎取对象,因为他们抗疟疾,在新大陆的死亡率相对亚洲、欧洲人死亡率更低,成为新大陆炽手可热的劳动力来源,却也成了一个种族的悲剧开始。
明明是为了抵挡疾病才进化出的特质,却成了非洲大陆的催命符,真是令人唏嘘。简直是另一种形式的“怀璧其罪”。
与蚊子的战争:严峻的未来
今年夏季中国多地遭遇水灾,抗洪防灾的同时,勿忘这些潜在瘟疫、疾病的突发。尽量要少留卫生死角,不给蚊子过冬的机会。
且随着温室效应的逐年增强,蚊子的活动范围与时间将大大增加,很有可能,我们将在不远的未来,也面临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目前还远离我们身边的流行性疾病。
极端气候变化情景下黄热病蚊(A. aegypti)和亚洲虎蚊(A. albopictus)在现在(上)、2050年(中)和2080年(下)的预期分布。颜色表示一年中有多少个月有疾病传播风险,灰色表示没有风险。看似还好?这是在人类的防疫手段能顺利实施的情况下(图:https://www.carbonbrief.org/)
具体到我们个人,还是要做好家里的清洁工作和日常防范工作,让蚊子不愿上门拜访。
怎么减少被蚊子咬的概率?
1 | 家中不存积水,花盆鱼缸等地方要保持水源常新。 |
2 | 蚊子喜欢体温高或心浮气躁的人,这种人能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和乳酸。 |
3 | 个子越大,体重越大,喜欢甜食的人蚊子越喜欢,因为能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和乳酸。 |
4 | 蚊子更喜欢深色衣服,不喜浅色衣服。 |
5 | 满月夜里蚊子的活动量会大大增加,避免热天在无防备措施的情况下外出。因为蚊子比狼人更缺德。 |